《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 第一冊 蕭梁篇 武帝蕭衍

作者 ︰ 肖堯

梁武帝信佛之後,不近,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都反對。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有關史籍記載,梁武帝曾會見過佛教禪宗創始人菩提達摩(意譯為道法,是達摩已通達到法的意思)。菩提達摩(?—536年),中國禪宗初祖。南天竺婆羅門(印度南部)人,也有人認為他是波斯(今伊朗)人。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禪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羅到該國傳法,菩提多羅從他學法,很得般若多羅的賞識,就給他改名為達摩,意譯為道法,是達摩已通達到法的意思。梁武帝重佛,聲名遠播海外。千陀利(古代東南亞的一個小國)人甚至稱他為中國的「聖主」,「是我真佛」。普通年間(520—527年),菩提達摩得悉梁武帝重視佛教,特地從海路乘船來到廣州,想親自體驗一下梁朝重視佛教的盛況。梁武帝久聞其名,急命負責外事的官員把菩提達摩請到建康。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150歲了。

菩提達摩來到建康後,梁武帝將他迎入宮中,受到熱情接待。梁武帝委婉和善地問菩提達摩︰「朕即位以來,廣造佛寺,整理經文,超度眾生,可不可以算是有功德呢?」

菩提達摩答道︰「這算不上什麼功德,佛家主張罪福並舍,空有兼忘,反對有為之善。參禪不可拘于形跡,須由靜生智,由智生明,從空寂中體會經義,才算得上有功德!」

梁武帝又問︰「朕在華林園中,匯集了許多浮屠經典,高僧前來,能否為朕逐日講解,指點迷津呢?」

菩提達摩微笑著說道︰「佛學在心不在口,極口闡釋,實非上乘,所以明心見性,自能成佛,不在區區經論!」

梁武帝本來以為菩提達摩會稱頌他的禮佛赤誠,沒料到被他兩番駁斥,反倒弄得啞口無言。兩人彼此言談不契,不歡而散。

菩提達摩離宮後,騎著一匹騾子上路。準備經幕府山渡江北上。梁武帝獲悉達摩即將北上,急派人騎騾追趕,但追到幕府山西、北二峰峽谷時,二峰驟然閉合,將騾群夾在其中,所以被稱為夾騾峰(今南京幕府山西北)。而達摩則折葦投水,飄然渡江北去。夾騾峰下又有達摩洞,傳說菩提達摩渡江北上時,途中曾在此洞休息。後來,在幕府山就留下了「達摩洞」這個名勝。

幕府山在今南京市中央門外,其西、北二峰合稱夾蘿峰,夾蘿峰下有達摩洞遺跡。幕府山高205米,北臨大江,為歷代的南京北門戶。有數座高峰,主峰北固峰偏南,峰下有若干石洞。中峰名勝頗多,有仙人洞和虎跑泉等。西、北二峰因達摩的傳說,又被稱為夾騾峰。達摩洞在山半腰,山下有「渡獅石」之地名,應為「渡師石」。峰下還有五馬渡等名勝。五馬渡為東晉元帝的渡江處。幕府山及周邊的象山、老虎山,為東晉世家大族中的王氏和顏氏的族葬地。

據傳,位于南京浦口的定山古寺始建于天監二年(503年)。後禪宗祖師達摩一葦渡江後駐錫于此。目前定山寺還留有兩處重要遺跡,一處是寺後的山坡竹林里有一個石碑,上面刻有達摩一葦渡江圖,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立于渡江蘆葦之上,還刻有「大明弘治四年辛亥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淨×雲建立」字樣。

之後,菩提達摩卓錫(僧人居留)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創立佛教禪宗。菩提達摩後遇慧可,授以《楞伽經》四卷。慧可承受了他的心法,于是禪宗得以流傳。禪宗六傳至唐代高僧慧能,得以發揚光大,成為中國流傳最廣的佛教派別。在通俗俠義小說中,菩提達摩也成了少林武功的創始者。東魏天平三年(536年)卒于洛濱,葬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

菩提達摩端居而逝後,梁武帝悔恨當初未悟其直示心印,遂給菩提達摩撰寫碑文,以表達自己因語不投機而失之交臂的怨悔心情。碑文雲︰「嗟夫,見之不見,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怨之恨之……。」

說到寺廟,就不能不提瓦官寺,也稱瓦棺寺。瓦官寺建于東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年),比同泰寺早了160多年。位于東晉都城西南小長干山崗下,在今天南京中華門內西南隅花露崗鳳凰台上,晉賢阮籍古墓之北,當年曾建有保存藝術珍品最豐富的瓦官寺。原為東晉政府官營的陶器作坊,稱為「瓦官」,所以又稱瓦官寺。寺內有大雕塑家戴逵(東晉時期著名的雕塑家和畫家)和戴顒父子鑄造的5尊夾紵佛像(一說銅佛像)、著名畫家顧愷之(東晉畫家、中國最早的佛畫家之一)所作的維摩詰壁畫、獅子國(今斯里蘭卡)贈送的高4尺2寸的白玉佛像,被稱為瓦官寺的「三絕」。

顧愷之在瓦官寺大殿外西壁上作壁畫《維摩詰像》轟動一時。《建康實錄》詳細地記載了這件盛事。瓦官寺落成之後,寺里設會場把當朝顯貴請來擊鼓撞鐘,捐施錢財。當時在捐簿上承捐數目最多的也沒有超過10萬錢的,而當時年僅20歲的顧愷之卻言稱要捐錢百萬,令眾人瞠目結舌。他要求寺里的和尚粉刷一面空白牆壁,然後閉門不出,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在寺壁上精心繪制了一幅維摩詰像(「維摩詰」即梵文的直譯音,漢語意為「淨名居士」)。當這幅巨大壁畫基本完成,將要給維摩詰點眼珠之際,顧愷之請寺僧打開大門,讓民眾參觀,並規定,頭一天來觀看的人,捐錢10萬,第二天5萬,第三天隨意捐錢。頭一天,許多人為了爭睹顧愷之「開光點眼」,涌入瓦官寺。顧愷之當眾起筆點楮,說也神奇,只那麼一點,整個畫像便活龍活現。民眾聞訊而來,很快的,100萬錢便湊足了。這幅維摩詰壁畫像也就成為他的名作。

梁武帝時,在瓦官寺建造台殿,並更名為瓦官閣。瓦官閣,高20余丈,非常雄偉,是當時建康城的最高建築。因距離當年的長江很近,所以在日照下,閣影可以映入江中,是當時眺望江中景色的一處名勝。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登臨此閣,留下了一首詩︰

晨登瓦棺閣,極眺金陵城。鐘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杳出霄漢上,仰攀日月行。山空霸氣滅,地古寒陰生。

寥廓雲海晚,蒼茫宮觀平。門餘閶闔字,樓識鳳凰名。

雷作百山動,神扶萬栱傾。靈光何足貴,長此鎮吳京。

可惜瓦官閣在南唐滅亡時被毀。在瓦官寺的東面,還有一處南朝名勝叫做「鳳凰台」。相傳,南朝宋元嘉年間,有鳳凰來集于此,時人因建此台。李白有《登金陵鳳凰台》詩,描述登望所見之景︰「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鴛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當時在建康城(今南京城)比較有名的還有棲霞寺,建于南齊永明年間,明僧紹舍宅為寺,建「棲霞精舍」,唐為「天下四大寺山」之一,清乾隆皇帝建「棲霞行宮」于寺後。寺毀于太平軍與清軍兵火,光緒年間重建。

棲霞寺千佛崖,為江南僅有的南朝石窟。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鑿「無量殿」于西岩石壁,無量佛座像高三丈二尺五,兩側觀音至兩菩薩均高三丈,合稱「西方三聖」;以後歷年鑿刻,至梁武帝時已形成石刻群。

粱元帝蕭繹為湘東王時,撰《攝山棲曩寺碑銘》,文辭典雅,對仗工整,將棲霞寺描摹得仿佛化外仙境。陳時,陳後主曾與寵臣江總同游攝山棲霞寺並賦詩記游。江總還撰有《攝山棲曩寺碑》碑文。

棲霞寺舍利塔,初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年),後于唐會昌年間被毀,南唐重建石塔。

今日棲霞寺舍利塔,始建于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年),在棲霞山的東西兩峰環抱中。唐代時,棲霞寺與山東靈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國清寺並稱為我國「四大寺山」。寺前有紀念明僧紹的「明征君碑」,為唐高宗李治撰。棲霞寺原建築多毀于兵火。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相繼修葺,近幾年又幾經修整,得到很好的保護。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最新章節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全文閱讀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