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修陵石馬
關于梁武帝的死,歷史上有很多版本,除了上面一種說法外,導游還有一說︰當年侯景攻入台城後,軟禁了梁武帝。由于宮城被圍困時,宮內飲食俱乏,梁武帝只得爬上皇宮屋頂吃雛鳥、鳥蛋,不久食盡,餓死于台城。這一說,是導游的一家之說,不能代表歷史。當時梁武帝已經86歲高齡,要爬上皇宮屋頂談何容易,加上他已經重病在身,無論如何也是爬不上去的,更不要說吃雛鳥、鳥蛋了。但是連餓帶氣而死,還是有可能的。
雖然梁武帝死後,梁朝雖然繼續存在了8年,但他之後的5位皇帝(梁簡文帝蕭綱、豫章王蕭棟、粱元帝蕭繹、梁閔帝蕭淵明、梁敬帝蕭方智)在位時間都很短,最長的也就兩三年,名為皇帝,實際上不過是別人手中的玩偶,後來都淪為失權喪身的亡國之君。因此,梁武帝的死,實際上也標志著梁朝的滅亡。
在一片空曠的田野里,「石馬」、石柱赫然在目,這就是梁武帝與德後郗氏合葬陵寢名修陵。它坐落在江蘇丹陽荊林鎮三城里巷劉家莊附近。
梁太清三年(549年)十一月初四,梁武帝葬于修陵,廟號高祖。1500多年過去了,陵冢早已荒平,陵前僅存一只雄天祿,位于神道北側,南向。身長3.1米,高2.8米,頸高1.45米,體圍2.23米;雙角順顱頂後伏,中部起節;雙翼,前為陰刻渦紋,後續浮雕翎羽。獸體骨勁肉豐,4足粗壯,足5爪,右前足有1小獸,唯物非凡。當地人稱之為「石馬」。村里的孩子們經常會到那去騎「石馬」。
距修陵不遠處,是蕭衍兒子梁簡文帝蕭綱的莊陵,千年的風風雨雨早已將莊陵墳冢削平沖淨,只有一只表面已經嚴重龜裂、只剩半截的石麒麟立在神道北側。在此,很難想象他們父子當年當皇帝時是一個怎樣的輝煌景象,如今一切都蕩然無存,甚至連一塊墓碑也找不到。
據史料記載,梁武帝在他生前就已為自己營建了陵墓。南齊東昏侯蕭寶卷永元元年(499年),梁武帝任雍州刺史時,他的妻子郗徽病故,葬于此。梁武帝稱帝後,于天監元年(502年)追謚郗氏為德皇後,又將郗氏原來的墳墓進行了擴建,稱之為修陵,表示自己死後歸葬于此。
梁武帝修陵的南面是他父親文皇帝蕭順之與母親獻皇後張尚柔合葬的建陵。陵墓坐西朝東,陵家已平,現存陵前石獸方形石礎、神道石柱及石龜跌座各一對。石獸位于神道兩側,南為麒麟,獨角已失,身長3.05米,殘高2米,頸高1.25米,體圍2.7米。北為天祿,雙角已失,身長3.l米,殘高2.3米,頸高l.5米,體圍2.76米。只可惜四肢已基本被毀,只靠水泥澆灌的四方石柱支撐。這一對石獸魁梧雄壯,姿態傳神,獸脊作通貫首尾連珠狀紋飾,雙翼微翹,冀面雕有卷雲紡、細鱗和長翎,體現了齊代陵墓石刻向梁代轉變時期的特色,即突出了宏偉豪邁的氣勢。其余方形石礎、神道兩側石柱及石龜趺座雖然基本完整。石柱頭有圓蓋,浮雕蓮花。蓋上刻圓雕小闢邪,蓋下原有長方形柱額。石額左右對稱,石柱上的「反左書」即北為正書順讀,南為反書逆讀,其文隸書「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只是由于長期暴露在野外,已經滿是被侵害、腐蝕以及摧擊後留下的傷痕。在齊梁帝陵中蕭順之陵前的石刻計8件,是丹陽13處六朝帝王陵中保存最多的。
三座陵墓由南至北排在一條直線上。這是齊、梁兩朝帝王葬制規定的。齊、梁兩朝帝王都是南蘭陵人,丹陽是他們的僑郡,因此死後聚族而葬。梁武帝事父母至孝,很講究封建禮法,修造陵墓時當然要按輩分大小,遵從自南至北埋葬的習俗。
如今,這些文物均于1988年1月13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月由江蘇省政府立碑。
王安石在自金陵至丹陽道中有感詩雲︰「數百年來王氣消,難將往事問漁樵。苑方秦地皆蕪沒,山借揚州更寂寥。荒埭暗雞催月曉,空場老雉挾春驕。豪華只有諸陵在,往往黃金出市朝。」
《列傳》選錄︰
ヾ高祖(蕭衍)德皇後郗氏,郗徽,高平金鄉(今山東省金鄉)人。祖紹,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父燁,太子舍人,早卒。
初,郗徽母尋陽公主方娠,夢當生貴子。及生郗徽,有赤光照于室內,器物盡明,家人皆怪之。巫言此女光采異常,將有所妨,乃于水濱祓除之。
郗徽幼而**,善隸書,讀史傳。女工之事,無不閑習。宋後廢帝(劉昱)將納為後;齊初,安陸王緬又欲婚︰郗氏並辭以女疾,乃止。建元未,高祖始娉焉。生永興公主玉姚,永世公主玉琬,永康公主玉嬛。
ゝ高祖丁貴嬪,丁令光,譙國(今安徽亳州譙城區)人,世居襄陽。貴嬪生于樊城,有神光之異,紫煙滿室,故以「光」為名。相者雲︰「此女當大貴。」高祖臨州,丁氏因人以聞。貴嬪時年十四,高祖納焉。初,貴嬪生而有赤痣在左臂,治之不滅,至是無何忽失所在。事德皇後小心祗敬,嘗于供養經案之側,仿佛若見神人,心獨異之。
高祖義師起,昭明太子始誕育,貴嬪與太子留在州城。京邑平,乃還京都。天監元年五月,有司奏為貴人,未拜;其年八月,又為貴嬪,位在3位夫人上,居于顯陽殿。
普通七年十一月庚辰薨,殯于東宮臨雲殿,年42歲。太宗(簡文帝蕭綱)即位,追崇曰穆太後。
ゞ高祖阮修容,阮令嬴,本姓石,會稽余姚人也。齊始安王遙光納焉。遙光敗,入東昏宮。建康城平,高祖納為彩女。天監七年八月,生世祖。尋拜為修容,常隨世祖出蕃。
大同六年六月,薨于江州內寢,時年67歲。其年十一月,歸葬江寧縣通望山。謚曰宣。世祖即位,有司奏追崇為文宣太後。
建武五年,高祖為雍州刺史,先之鎮,後乃迎郗徽。至州未幾,永元元年八月殂于襄陽官舍,時年32歲。其年歸葬南徐州南東海武進縣東城里山。中興二年,齊朝進高祖位相國,封十郡,梁公,詔贈後為梁公妃。高祖踐阼,追崇為皇後。有司議謚,吏部尚書兼右僕射臣約議曰︰「表號垂名,義昭不朽。先皇後應祥月德,比載坤靈,柔範陰化,儀形自遠。天作合,義先造舟,而神猷夙掩,所隔升運。宜式遵景行,用昭大典。謹按《謚法》,忠和純備曰德,貴而好禮曰德。宜崇曰德皇後。」詔從之。陵曰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