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 第二冊 楊吳篇 太祖楊行密

作者 ︰ 肖堯

唐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壽州刺史張翱派遣屬下將領魏虔帶領10000人馬侵擾廬州,廬州刺史楊行愍派遣手下將領田頵、李神福、張訓進行抗擊,在褚城(今山東褚城)打敗魏虔。滁州刺史許攻打舒州,舒州刺史陶雅逃往廬州。高駢命令楊行愍改名為楊行密。

光啟三年(887年)楊行密想派遣高霸駐扎天長(今安徽天長)以抗擊孫儒,袁襲對楊行密說︰「高霸是高駢的舊將,反復無常,我們勝了,他前來歸附,失利了他又反叛。現在要將他安排到天長,這樣他就再也不可能回來了,不如把他殺掉。」十一月初十,楊行密埋伏下甲士拿獲高霸以及丁從實、余繞山,將他們全部殺死。又派遣1000騎兵在法雲寺乘其不備襲擊了高霸的部下,殺死幾千人。

不久,左金吾衛大將軍兼淮南節度使(治所在今江蘇楊州)朱全忠派遣內客將張廷範向楊行密傳達朝廷的命令,任命楊行密為淮南節度副使。

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初六,唐僖宗李儇在靈符殿駕崩。留下詔令,太弟李杰改名李敏,攝理軍國大事。

昭宗龍紀元年(889年)六月,楊行密進呈表章向朝廷論政言事,昭宗李敏頒發詔令任命楊行密為宣(今安徽宣城)歙(今安徽歙縣)觀察使(為地方軍政長官)。十一月,昭宗改名李敏為李曄。

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八月,朝廷任命40歲的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淮南節度使」一職是唐代自從至德元年(756年)開始置淮南方鎮,治所就在今天的揚州市。管轄範圍大約有揚(州,今江蘇揚州)、楚(州,今江蘇淮安)、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縣)、壽(州,今安徽壽縣)、廬(州,今安徽合肥)、舒(州,今安徽潛山縣)等地,相當于今天的江蘇、安徽兩省江北、淮南地區的大部分。節度使之官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于宰相一職。

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正月,楊行密向朝廷進呈表章歷數朱全忠的罪惡,請求會同易定、兗州、鄆州、河東的軍隊一同討伐朱全忠。楊行密沿淮河到達泗州(今江蘇盱眙),泗州防御使台為楊行密大肆裝飾營帳,楊行密對此並不高興。楊行密啟程離開泗州後,使台在楊行密的臥室內發現一件補釘衣服,使台騎馬追趕把那件衣服送還楊行密。楊行密笑著說︰「我小時候家中貧寒,出身低賤,現在我也不敢忘本。」使台听後十分慚愧。

楊行密的軍中士兵搶掠到一個徐州姓李人家的孩子,已經8歲了,楊行密把他收為養子,楊行密的長子楊渥憎恨這個孩子。楊行密對他的屬將徐溫說︰「這個孩子質樸聰穎,和別人很不一樣,我揣測楊渥一定容不下他,現在賜給你為養子。」徐溫給這個孩子起名叫徐知誥。徐知誥侍奉徐溫,勤謹孝敬超過徐溫的其他幾個兒子。有一次,徐知誥得罪了徐溫,徐溫鞭打他並趕他走。等到徐溫回到家里,徐知誥跪在門口迎接。徐溫問他︰「為什麼還在這里?」徐知誥流著眼淚回答說︰「做兒子的離開了父母還能到哪里去呢!父親盛怒時候就先回到母親的身邊,這是人之常情。」徐溫因此更加疼愛徐知誥,讓他掌管家中事務,家里的人沒有不听他話的。等到徐知誥長大了,喜好讀書善于射箭,見識不凡,器度英偉。楊行密經常對徐溫說︰「徐知誥英俊杰出,各位將領的兒子都比不上他。」

光化三年(900年)這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加封兼侍中(位正二品,與尚書僕射、中書令同居宰相之職)。

天復二年(902年),昭宗李曄任命左金吾將軍李儼為江淮宣諭使,寫御札賜給楊行密,授予楊行密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吳王,以討朱全忠。

楊行密自中和三年(883年)被唐政府招撫至天復二年(902年),已經過去了約20年,他終于成為唐朝的一位藩王。建都廣陵(即今江蘇揚州),稱江都府。

當時的唐王朝,正面臨內憂外患,即北面外族侵擾,內部矛盾紛爭。唐王朝對楊行密、楊行密對他的部下和屬地,都采取了「安撫」的策略。吳國地處江淮,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和安徽中、北部一帶。楊行密獎掖農耕,鼓勵桑織,百姓安居樂業,市面日漸繁榮。他還兩次率軍擊敗了後梁的入侵,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千里江淮出現了繁華景象。

楊行密出身孤貧,深知民間疾苦,注意節用安民。直到他撫定江淮,身為淮南節度使時,還穿著帶補丁的衣服,表示不忘根本。楊行密體恤百姓,順應民意。淮南既定,他又及時從擴界轉到保境守土、安撫百姓、發展生產的政策上來。他的部下皆驍勇雄暴之人,楊行密恐其為非作歹,進爵吳王後,他即開始著手法律建設,刪定《格令》50卷行之。

楊行密的夫人是朱延壽姐姐。楊行密輕慢侮辱朱延壽,朱延壽怨恨憤怒,暗中與田頵串通策劃反叛。田頵派遣前進士杜荀鶴到壽州,與朱延壽相互交結;又遣杜荀鶴到大梁告訴朱全忠,朱全忠大喜,派兵駐扎宿州來接應。

朱延壽串通田頵計劃略有泄露,楊行密知道後假裝患了眼病,對朱延壽的使者經常認錯人,或者撞著柱子撲倒在地。楊行密對夫人朱氏說︰「我不幸失明,諸子幼小,軍府的事情應當全部交給三舅管理。」朱夫人屢次給朱延壽寫信告訴他。楊行密又自己派人召喚朱延壽到廣陵來,暗中卻命令徐溫(楊行密帳下右衙指揮使)為他做好防備。朱延壽到廣陵,楊行密迎到臥室門口,將他逮捕並殺死。朱延壽的部下將士驚慌擾亂,徐溫曉諭他們,全都听從命令。于是,斬殺朱延壽的兄弟,並把朱夫人廢黜。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昭宗李曄在何皇後殿內,朱全忠派樞密使蔣玄暉選擇龍武牙官史太等100人,在夜里敲擊宮門,說軍事前線有急事奏報,要面見昭宗。昭宗的妃子裴貞一開門見兵士,說︰「有急事奏報用兵士做什麼?」史太將她殺了。蔣玄暉問︰「陛下在哪里?」昭儀李漸榮對窗大叫道︰「寧可殺了我們,不要傷害陛下!」此時,昭宗李曄剛剛醉醒,急忙起身,穿著單衣繞柱逃跑,史太追上去一刀將他殺死。李漸榮用身體遮擋李曄也被殺。史太又要殺何皇後,何皇後向蔣玄暉哀求,才放了她。

十二日,蔣玄暉假造詔令,稱李漸榮、裴貞一謀殺昭宗李曄,立輝王李祚為皇太子,改名李柷(ch ),代理軍國政事。又假傳皇後令,太子于靈柩前即位。十五日,昭宣帝李柷即位,時年13歲。

唐哀帝李柷(892—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日位,武則天除外,904—907年在位),在位3年。開平元年(907年)二月,唐大臣奏請昭宣帝李柷退位。二十七日,唐昭宣帝李柷頒下詔書讓位給梁王朱全忠。

朱全忠(852—912年)原名朱溫,稱帝後改名朱晃。安徽碭山人。家世為儒,祖朱信,父朱誠,皆以教授為業。朱溫幼年喪父,家貧,母王氏佣食于蕭縣劉崇家。朱溫在乾符四年(877年)參加黃巢起義,後背叛降唐,于中和三年(883年)擊敗黃巢,紀龍元年(889年)斬秦宗權,于是唐昭宗李曄賜其名為「全忠」。901年封為梁王。

開平元年(907年)四月十八日,朱全忠即皇帝位。改名為晃,後人稱朱晃為後梁太祖。建都汴(今河南開封),改元開平,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尊奉唐昭宣帝李柷為濟陰王,唐朝內外舊臣的官職爵位同過去一樣。以汴州為開封府,命名為東都;以故東都洛陽為西都;廢故西京長安,以京兆府為大安府。遷濟陰王李柷到曹州(今山東渮澤)。次年,即開平二年(908年),李柷被朱晃毒死。終年17歲,謚號為哀皇帝。葬于溫陵。

至此,立國290余年、傳20位皇帝的李唐王朝滅亡,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天祜元年(904年)八月,宣州觀察使台濛去世,楊行密以自己的兒子牙內諸軍使楊渥為宣州觀察使。右牙都指揮使徐溫對楊渥說︰「吳王臥病,而令嫡子出藩,這一定是奸臣的陰謀。他日召您回來,不是我派遣的使者及吳王的令書,千萬不要立即回來!」楊渥哭著道謝辭行。

天祜二年(905年),楊行密的長子宣州觀察使楊渥,向來沒有好名聲,節度使府的人都輕視他。楊行密臥病,派遣節度判官周隱前去召回楊渥。周隱為人愚直,回答說︰「宣州司徒楊渥輕易听信讒言,喜好擊球飲酒,不是保家的主人,其余的兒子都幼小,不能控制各位將領。廬州刺史劉威,跟隨您從低賤時興起,一定不辜負您,不如讓他暫時代領軍府事務,等到諸子長大再傳授給他們。」楊行密不應聲。左右牙指揮使徐溫、張顥對楊行密說︰「您一生出萬死,冒箭石,為子孫建立基業,怎麼能讓別人佔有它呢!」楊行密說︰「我死也瞑目了。」

這年十月,楊行密的長子宣州觀察使楊渥到達廣陵。十六日,楊行密承制任命楊渥為淮南留後。十一月二十六日,吳王楊行密病逝,終年54歲。謚曰武忠。淮南將佐共同請求宣諭使李儼承制任命楊渥為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

當年,楊行密的棺柩由兒子楊渥、女兒百花公主護送回到廬州,安葬在桑棵鋪(今安徽合肥市北郊30公里的吳山鎮,屬長豐縣)興陵。

如今長豐縣有「合肥十景」之一的「吳王遺蹤」。相傳當年楊行密發跡後,他的女兒百花公主就不願住在吳山鄉下,于是在外征戰的楊行密便在合肥城內為女兒建了新宅。百花公主在城內住過的舊址叫花園巷,百花公主梳洗打扮用過的水井叫百花井,因井而得名的百花井地名沿用至今。

楊行密的興陵,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據清嘉慶《合肥縣志》載︰「在城西北60里,吳山廟集東。昔人梨田,曾見其隧道者,俗以墳為山,因以為廟。」陵墓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8米。墓地原有「唐吳王墓」石碑,後不知下落。

陵墓有前、中、後3個主室和10個側室。前室深朱彩繪,鮮艷瑰麗,是我國早期的建築彩繪杰作。中室北壁石門楣上浮雕「雙龍戲火珠」,左、右壁各有一尊石雕武士像,足踏祥雲,披甲持劍,敷金涂彩。後室停放梓宮,正中為青石棺床,棺座兩側刻有6條飛龍,邊飾卷草紋海石榴花紋。石鋪墓頂繪有帶彩的日、月、星、辰100多顆,石砌地面雕刻著蜿蜒曲折的江河圖案,「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象征著封建帝王統治的天地。

楊行密的墓葬在歷史上曾多次被盜,文物毀損殆盡,但其地下宮殿至今未作科學挖掘,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開發。目前尚存吳王廟。

由于楊行密從封王到去世,唐朝一度還存在,所以形式上楊行密仍奉唐正朔,而且自己也尚未建立真正的獨立王國。但是他奠定了吳國和後來的南唐王朝幾十年江南大國的基礎,則是無可非議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最新章節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全文閱讀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