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睿祖楊溥
睿祖楊溥(901—938年)楊行密第四子,楊渥、楊隆演之弟。楊隆演病死,徐溫立楊溥為吳王。在位17年,為徐知誥所廢,抑郁而死,終年37歲,葬于平陵。
順義元年(921年)二月,吳國改年號為順義。十月十二日,吳王楊溥在南郊祭天,並以太祖配享。十三日,實行大赦。加封徐知誥為同平章事,兼任江州觀察使,不久以後又改江州為奉化軍,讓徐知誥兼任節度使。
順義七年(927年)十月二十三日,吳國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與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溫去世。吳主楊溥贈徐溫為齊王,謚號叫忠武。
十一月初三,吳王楊溥即皇帝位,追尊孝武王為武皇帝,景王為景皇帝,宣王為宣皇帝。十七日,吳國實行大赦,改年號為乾貞。
長興元年(930年)二月初九,吳國君主楊溥立江都王楊璉為太子。
長興四年(933年)吳國宋齊丘勸徐知誥把吳主楊溥遷都金陵,徐知誥便在金陵營建宮城。
清泰元年(934年)正月,吳國徐知誥別治私第在金陵。二十四日,他遷居到私第,騰出了府舍以等待吳主楊溥來住。二月,吳國人很多都不想遷都,都押牙周宗向徐知誥進言說︰「主上西遷金陵,您卻需要東鎮江都,不但勞費人力物力很大,而且違背人心。」吳主楊溥派遣宋齊丘到金陵,告諭徐知誥︰遷都之事作罷。
吳國徐知誥將要受吳主楊溥的禪讓,他忌恨昭武節度使兼中書令臨川王楊蒙,指使人告發楊蒙藏匿亡命之徒,擅自制造兵器。初七,把楊蒙降封為歷陽公,幽禁在和州(安徽和縣),命令控鶴軍使王宏領兵200人守衛他。
十月,吳主楊溥加封徐知誥為大丞相、尚父、嗣齊王、加九錫;徐知誥辭謝不接受。
十一月,徐知誥召喚他的兒子司徒、同平章事徐景通還歸吳國西都金陵,任為鎮海、寧國節度副大使、諸道副都統、判中外諸軍事;任用他的次子牙內馬步都指揮使、海州團練使徐景遷為左右軍都軍使、左僕射、參政事,留在吳國東都江都輔佐政務。
清泰二年(935年)九月初四,吳國實行大赦,改年號為天祚。吳國加封中書令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進封齊王,設置特殊的禮節,把、潤、宣、池、歙、常、江、饒、信、海10個州劃作齊國。徐知誥辭退尚父、丞相的職稱,對于給他的特殊禮節也不予承受。
天福元年(936年)正月,吳國徐知誥開始建立大元帥府,用他的幕僚分別執掌吏、戶、禮、兵、邢、工六部及鹽鐵。徐知誥任用他的兒子副都統徐景通為太尉、副元帥,都統判官宋齊丘、行軍司馬徐為元帥府左、右司馬。十一月初八,吳主楊溥下詔,使齊王徐知誥設置百官,以金陵府為西都。
天福二年(937年)正月,徐知誥開始修建太廟、社稷祭壇、更改金陵為江寧府,牙城稱作宮城,府中的廳堂稱為殿;委任左、右司馬宋齊丘和徐為左、右丞相,馬步判官周宗、內樞判官黟縣人周廷玉為內樞使。其余百官,都和吳國的制度一樣。置建騎兵8個軍,步兵9個軍。
二月初五,吳主楊溥讓宜陽王楊璪去西都金陵,冊命齊王。齊王徐知誥接受冊命,在轄境以內實行大赦,冊立王妃稱作王後。
三月,吳國齊王徐知誥冊立他的兒子徐景通為王太子;徐景通堅決辭謝不接受。徐知誥又追尊他的父親忠武王徐溫為太祖武王,他的母親明德太妃李氏為王太後。十九日,更改自己的名字為誥。
七月,吳國同平章事王令謀到金陵勸徐誥接受吳主的禪讓,繼位當皇帝,徐誥辭讓不接受。
九月,吳國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內樞使、忠武節度使王令謀年老有病,連牙齒都沒有了,有人勸他退休,王令謀說︰「齊王的大事還沒完成,我怎麼敢自圖安逸!」病得快死了,還極力勸說徐誥接受吳主讓位。就在這個月里,吳主楊溥下詔書,把帝位禪讓給齊王徐誥。
不久,楊溥被遷徙到潤州(今江蘇鎮江)丹陽宮居住,由徐知誥派兵嚴密監守,不準他隨意走動。楊溥抑郁成病,于升元二年(938年)十二月卒于丹陽宮。在位17年,終年38歲。南唐主徐誥停止上朝27天,追謚讓皇為睿皇帝。葬平陵(今江蘇溧陽平陵山。一說為江蘇丹徒縣,唐時亦稱金陵,《野客叢書》張氏行役記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趙璘因話錄言李勉至金陵,屢贊招隱寺,蓋時人稱京口亦曰金陵)。南吳亡。
前面說了那麼多,這才來到了南唐王朝(937—975年)。南唐,定都金陵(今南京),歷時39年,有先主(烈祖)李、中主(元宗又稱玄宗、中宗)李璟和後主李煜3位帝王,亡于北宋。那麼,李創建的南唐會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