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徐知誥就有讓楊溥將皇位禪讓給自己的意圖,因為楊溥沒有什麼失德之處,無從下手。有一天早上,徐知誥照著鏡子拔鑷著發白的胡須,嘆著氣說︰「國家安寧而我已經老了,怎麼辦呢?」周宗(南唐大臣。大小周後都是他的女兒)了解他的意圖,請求去江都,將徐知誥的意圖轉達給楊溥。
在徐知誥稱帝前,江南就有一句童謠「東海鯉魚飛上天」。「東海」指東海郡王的封號;「鯉魚」指李。
前面說到,後晉天福二年(937年)九月,吳主楊溥下詔書,把帝位禪讓給齊王徐誥(徐知誥)。十七日,吳主楊溥命江夏王楊奉獻皇帝的國璽和綬帶給齊王。
十月初五,齊王徐誥在金陵即皇帝位,實行大赦,改年號為昇元,國號唐。追尊他的父親太祖武王為武皇帝。初六,遣派右丞相徐玠奉送上尊號的冊文去進詣吳主楊溥,稱言受禪老臣誥謹拜稽首上皇帝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宮室、乘輿、服御都照舊,宗廟、正朔、徽章、服色都仍按吳國制度。
十八日,南唐主徐誥加授宋齊丘為大司徒。宋齊丘雖然任左丞相,但不能參預政事,心里怨怒,听說南唐主所作詞中稱是「布衣之交」,便抗辯說︰「我當老百姓時,陛下是刺史,現在當了天子,可以不用老臣了。」回家請求治罪,南唐主手詔向他致謝,但也不再改變授官命令。
二十六日,徐誥冊立王後宋氏為皇後。二十九日,任命諸道都統、判元帥府事徐景通為諸道副元帥、判六軍諸衛事、太尉、尚書令、吳王。十一月初六,吳王徐景通改名為景。
天福三年、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四月,吳國讓皇楊溥堅決辭讓,不住在舊宮,多次請求遷徙別處居住。五月十二日,徐誥將潤州(江蘇鎮江)牙城改名為丹陽宮,將讓皇遷徙到丹陽宮。十二月,吳國讓皇楊溥在丹陽宮去世。
天福四年、昇元三年(939年)正月,南唐群臣江王徐知證(徐溫第五子)等幾次上表請求南唐主徐知誥恢復姓李,建立唐室宗廟。二十三日,南唐主徐知誥準許。
二月初三,更改南唐太祖徐溫的廟號稱為義祖。初九,南唐主下詔書,國事委授齊王李景通具體決處,只有軍事問題要上報南唐主知道。十八日,南唐主更名為。
南唐主李下詔,令百官討論把徐、李二姓的先人合起來同受祭享的禮制。十九日,宋齊丘等建議把義祖徐溫的靈位放在第七室的東側。李命令把唐高祖李淵的靈位放在西室,唐太宗李世民居其次,義祖徐溫再其次,都作為肇始之主。
南唐主李,想要把自己世系的始祖定為吳王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有人說︰「李恪是被唐高宗(李治)誅殺的,不如以鄭王李元懿為始祖。」南唐主便命有關部門考核二王的後裔,因為吳王的孫子李在歷史上有戍守邊疆之功,李的兒子李峴又當過宰相,于是以吳王李恪為祖。
三月初八,李追尊吳王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從他的曾祖以下都追尊廟號和謚稱。
四月,江王徐知證等請亦姓李,李不許。導游想不通,江王徐知證本身就是姓徐,為什麼自己要哭著鬧著要求姓李呢?是巴結,還是其他什麼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看來李不許徐知證等人姓李是有道理的。
李又將楊溥遺族從潤州(今江蘇鎮江)丹陽宮全部遷往海陵(今江蘇泰州市),監禁于永寧宮。嚴兵守之,使他們長期與外界長期隔絕,族內男女只得互相婚配,以延續宗祀。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榮征淮南時,曾下詔慰問他們。後來,南唐元宗李璟得訊,又派兵將他們全部殺死,滅絕了楊行密的子孫後代。此是後話。
南唐主將要立齊王李景通為太子,李景通堅決辭讓;便把他任用為諸道兵馬大元帥、判六軍諸衛、守太尉、錄尚書事、揚二州牧。
昇元四年(940年),李冊立齊王李景通為太子,兼大元帥,錄尚書事。李景通堅決辭讓被封為太子。九月初三,李允許,並下詔朝廷內外向他致書按太子禮施行。
李在位期間,一直奉行著克己自律的行事準則,對內實行輕徭薄賦的治國方針,對外則采取以和為主、以戰為輔的策略。
自從黃巢進犯長安以來,天下血戰幾十年,然後諸國各有分土,興兵作戰的事情稍微停息。及至李即位,長江、淮河一帶連年豐收,軍糧有了富余,群臣爭著上言︰「陛下中興,現在北方多難,應該出兵北討,恢復盛唐舊的疆域。」李說︰「我從年少時就生活在軍旅之中,看到用兵對于民眾的害處是很深的,不忍再提戰爭。讓他的百姓安寧,那麼我的百姓也安寧了,又有什麼要索求的呢!」南漢主劉龔遣派使者來到南唐,謀求共同奪取楚國,分佔他的疆土。李當然不會答應。
這年,金陵的鄰國吳越王的府署著火,宮室府庫幾乎燒光,損失非常慘重。吳越王錢元驚懼,得了狂疾。這時,有的大臣提出,趁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發兵,一舉滅掉吳越。李說︰「怎麼能從人家的災難中取利!」反而遣派使者到吳越國去慰問,又送去大量賑濟物資,從此兩國盡消恩怨,長期地友好相處起來。
李不愛聲色,專心國政,常常夜以繼日地處理政務。實行寬仁為政,與民休息的政策,獎勵農桑,保境安民,不輕易用兵,盡量使百姓享受太平,因此府庫充實,可稱是南唐的盛世。當時南唐的疆域有35個州,約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在相對安定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有所發展。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與同時割據的其他諸國相比,南唐地大力強;由于興科舉、建學校,文化也比較繁榮。
同時,李自勵為勤儉,樸素不奢華,禮待大臣。李的節儉,在他打江山的時候就充分表現出來了。稱帝後,他的節儉也未改變,足以與南朝蕭梁的開國皇帝蕭衍相提並論了。蕭衍是一頂帽子戴3年,一床被子蓋2年,平時吃飯只以菜蔬豆羹糲食為主,並且每日只吃一餐,遇有事務繁忙,便喝點稀粥充饑。李稱帝後也是一樣,他關心民間疾苦,並不只是做個樣子,而是身體力行。有一次,他在盛夏酷暑時外出,他不用傘也不拿扇子,隨從們看他熱得直流汗,便要為他撐傘,他說︰「士卒都暴露在驕陽下,我怎麼能用這東西呢?」他常常腳穿用蒲草編織的鞋子,洗手洗臉用鐵盆,暑天便睡在用青葛做的蚊帳里,左右使用的只是又老又丑的宮人,服飾粗糙簡單。為國家而死亡的人,都給俸祿3年。分派使者按察民田,根據田地肥瘦核定租稅,民間稱道公平合理。宮中甚至舍不得點蠟燭,而用烏 籽油照明。對政事卻一絲不苟,日以繼夜地批閱奏章,為大臣們做出了表率。
一次,李與左丞相、遷司空宋齊丘宴會,酒喝的正痛快時,宋齊丘說︰「陛下完成中興大業,是我的力量啊,為什麼把我忘了!」李發怒說︰「閣下以游說謀士的身份作朕的客人,現在位至三公,也可以滿足了。可是你卻跟人家說朕長的是鳥嘴像戰國時的越王勾踐一樣,難于同朕共享安樂,有這樣的話嗎?」宋齊丘說︰「臣確實說過這個話。臣當游說之客時,陛下不過是個偏將副官而已。今天陛下可以把臣殺了哇!」第二天,李下手詔向他謝過說︰「朕的性情褊頗,子嵩你素來是知道的。我們從小相親相愛,老來卻相怨,這樣好嗎?」不久,李任命宋齊丘為鎮南節度使(于重要地區設的總管,後改稱都督,總攬數州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