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 第二冊 明朝篇 洪武大帝朱元璋

作者 ︰ 肖堯

(7)善待臣民。

朱元璋雖然對官員要求極為嚴厲,但非常注意減輕民間普通百姓的負擔,在主政期間,基本上實現了輕徭薄賦,同時多次救濟災民。社會生產力在其統治期間得到了很大的恢復,人口大量增長。

朱元璋用了20年時間,任用大量監生,大規模地舉行了土地的清查丈量和人口普查,為農業決策,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計︰全國水田登記總數為8507623頃,夏秋二稅收麥470萬石,米2470萬擔。和元代全國歲入糧數1211萬擔比較,增加了一倍半。全國戶口為16052680戶,60545812人。比之元朝的極盛時期——元世祖時代的11633281戶,53654337人,淨增340萬戶約700萬人。

為了確實減輕農民負擔,朱元璋積極為農民興利除弊,勸課農桑鼓勵生產。建國之初,即下令︰凡民田5畝到10畝的栽桑麻木棉各半畝,10畝以上的加倍。到晚年又令戶部勸諭民間,凡是有空地的都要種植桑,由官家教授種植方法。加種棉花的免除租稅。棉花的種植從此遍布全國,過去平民常穿的麻衣,逐漸為棉衣所取代,解決了農民穿衣的問題,也促進了社會文明的發展。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朱元璋嚴厲督導各級官吏為農民興修水利,鼓勵人民一切對于水利的積極建議。特別吩咐工部官員,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防旱防澇的,都要因地制宜一一修治,並派國子監生和有專長的人才到各地督修水利。洪武年間統計開塘40987處。

朱元璋還積極勸導農民互助合作。用里甲作基礎,戶部勸諭。一里之內,有婚喪嫁娶,疾病患難時,有錢的助錢,有力的出力。春耕秋收時,一家無力,百家幫忙。每里備有木鐸,選出老人每月6次持鐸游行宣講。每里一鼓,農桑時日,清早擊鼓催人起床作工,有懶惰的由里老督責,若里甲中有游閑懶惰者,要追究里老的責任。當農民發生水旱災荒,莊稼歉收時,都要蠲免賦稅,賑災救濟。即使豐年無災荒,也要擇地瘠民貧的地方特別優免。災重地區,除免除賦役外,另由官府貸米,或是賑米布施給鈔。各地備設預備倉,由地方耆老經管,儲備大量糧食以備救濟。災傷州縣,如地方官不報告的,特許耆民申訴,處地方官死刑。洪武二十年(1387年)又手令戶部,地方官有權在饑荒之年,先發庫存米糧賑濟,事後呈報,立為永制。洪武三十年間,共計賞賜民間布鈔數百萬,米百多萬石;蠲免租稅不計其數。

此外,他還下詔對年高孤寡殘疾者予以特別關照。據《明史》︰「貧民年八十以上,月給米五斗(合75斤,相當于晉代縣令的俸祿),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歲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產者罷給米。應天、鳳陽富民年八十以上賜爵社士,九十以上鄉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里士,九十以上社士。皆與縣官均祀,復其家。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歲給米六石。」看來在洪武年間,活到80、90歲的人不少,否則怎麼會專門為這些人下詔呢,同時洪武帝對家鄉還是要偏愛一些,對鰥寡孤獨也多有關照。

同時提倡民間互助,端正禮儀風俗。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詔曰︰「天下大定,禮儀風俗不可不正。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凍餒者里中富室假貸之,孤寡殘疾者官養之,毋失所。鄉黨論齒,相見揖拜,毋違禮。婚姻毋論財。喪事稱家有無,毋惑陰陽拘忌,停柩暴露。流民復業者各就丁力耕種,毋以舊田為限。」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也稱管子曾經說過︰「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管仲認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人民富足了,文明程度自然就會提高,反之,則難以提高。看來朱元璋對此也是頗有研究的。

此外,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于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面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于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朱元璋是中國唯一一個真正農民出身的開國皇帝,劉邦、洪秀全都不算。劉邦當過亭長;洪秀全至少算是半個秀才。朱元璋是地道的3代貧農,就他這家庭出生而言,即便過去了近600年,到1966年都不過時,入黨、提干絕對優先。

(8)濫殺功臣

朱元璋登基以後即下令工部在京郊雞籠山(雞籠山又名北極閣,位于南京市區,東連九華山,西接鼓樓崗,北近玄武湖,為鐘山延伸入城余脈。春秋戰國時期,以其山勢渾圓,形似雞籠而得名。雞籠山高約100米,古時是城中重要制高點)修建功臣廟祀奉他們的亡靈。從洪武二年詔建功臣廟,到洪武八年(1375年),功臣廟里一共供奉了309位功臣。並從優撫恤他們的親屬,給予一定的官職和俸祿。當時塑像供奉的陣亡武將有︰胡大海、趙德勝、華高、俞通海、吳良、曹良臣、吳復、孫興祖、馮國用、耿再成、丁德興、張德勝、吳楨、康茂才、茅成等人。以徐達為首的在世功臣則虛位以待。

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前,命兵部及大都督府敘報諸將戰功及擬議封賞爵祿名單,由他親自平衡裁定後,于封賞當日由中書省及禮部張榜公布天下,隨後制成精致燙金的《大明功臣簿》,以使受賞功臣永遠名垂青史。

《大明功臣簿》排序如下︰

功臣第一︰李善長,晉封韓國公。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中書左丞相。歲祿四千石,予世券(使其世代享有特權的憑證)。

功臣第二︰徐達,晉封魏國公。授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傅、中書右丞相。歲祿五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三︰常遇春,歿。謚封開平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子太保、中書右丞相。子茂襲封鄭國公,歲祿二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四︰李文忠,封魯國公。授奉天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歲祿三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五︰馮勝,封宋國公,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歲祿三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六︰鄧愈,封衛國公,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祿三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七︰湯和及楊璟、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龍、顧時、耿炳文、陳德、郭興、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薛顯等28人均封侯爵,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歲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朱元璋對功臣們的封賞是很豐厚的,歲祿公三千石至五千石,侯1500石,而當時正一品的丞相和御史大夫歲祿僅千石以下。當然他們無法和藩王們相比,朱元璋那些兒子們歲祿高達五萬石(後減為一萬石)。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最新章節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全文閱讀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