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還征韃靼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韃靼阿魯台出兵擾襲大同等地,65歲的朱棣決定第五次親征。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後,屢請出兵攻擊阿魯台,願作前鋒效力。朱棣批準了他的請求。四月,師出北京北上,進軍途中,命忠所部捕獲阿魯台部屬,得知阿魯台遠遁,分兵搜抄,未見蹤影。朱棣遂令班師。七月,回師至榆木川(今內蒙古林西北),十八日朱棣病死軍中。
朱棣5次親征所取得功績不可否定,至少北部邊疆暫時安定下來。但是朱棣征戰,一動就率30萬大軍、50萬大軍出征,而主要討伐的就是韃靼阿魯台(明,東部蒙古首領)。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殺雞用了宰牛刀、打老鼠摔了玉瓶子。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自己也在最後一次征戰返回途中以身殉職。
讓我們看看,朱棣5次親征所面對的敵人和戰果。第一次北征瓦剌,從二月10日師出北京,到七月十七日,共「獲虜一人」、「追奔不十余里」、「生擒數人」。第二次征戰韃靼首領阿魯台,戰果號稱「巨大」,也不過「斃賊數百人」,且是以「五十萬之眾」對「可三萬余人」。後來兩次還是征戰韃靼首領阿魯台,頗有點搞笑,基本上每次都是阿魯台率部望風而逃,甚至連影子都沒見到。第五次也一樣「未見蹤影」,朱棣只好「班師」回京,行至榆木川即告病逝。
那麼,朱棣為什麼一定要5次親征呢?據分析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以功掩過。朱棣知道自己是一個篡位的皇帝,他更擔心別人說他是篡位者。所以,為了沖淡人們的疑慮和傳聞,他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開創一番宏基偉業,來證明自己的能耐,樹立自己的威信。他繼位之後,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就做了一系列動作如,設立奴兒干衛(今俄羅斯境黑龍江下游一帶)、7下西洋、兩次進攻安南(今越南北部)、5次親征等等,都是轟轟烈烈的大動作,借以來平衡自己的心理壓力。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懂他的心思,所以在每次北征之後,都要為他歌功頌德,將他比作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朱棣自己在北征途中,也不忘記勒石留名︰「一掃胡塵,永清沙漠。」
二是穩固北京。如果說前兩次是為了遷都北京,平定北部邊疆,那麼後三次就是為了鞏固北京,消除邊疆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北征和遷都北京、削藩一樣,對他鞏固到手的政權至關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不遺余力地進行北征。也有人說,這是朱棣為遷都北京和削藩所作的「政治秀」。
三是攀比之心。朱棣5次北征,除了展現其「雄偉抱負」外,他還具有強烈的攀比之心。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之藥5次巡游;漢武帝為了得到傳說中的神奇寶馬(汗血寶馬),兩次發動了對大宛(今蘇聯費爾干納盆地)的戰爭。
什麼是汗血寶馬呢?《史記》中記載,西域國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意思是這種汗血寶馬的祖先是天馬的兒子。傳說大宛國有高山,山上有天馬,人力不可得。于是大宛人將五色母馬放在山下,五色母馬與天馬相交,生下的馬駒就是汗血馬,因此汗血寶馬又稱為天馬子。這種馬能夠日行千里。為了得到汗血馬,漢武帝不惜用黃金打造兩匹駿馬,派遣使者到大宛國換兩匹種馬回來。
隋煬帝曾三游江都、兩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zhu )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游都要大治宮室,廣興土木,造行宮40余所,並搜羅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還派出110多萬人遠征高麗。朱棣北征卻什麼都無所求,剩下的那就只有攀比和效仿了。
四是貪圖名利。一心想干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以躋身于歷史上偉大君主之列,千古留名。他所發動的靖難之役、興建大報恩寺、疏通大運河、開鑿絕世碑材,甚至編修永樂大典,都有這方面的因素。
朱棣在親征漠北前後,一刻也沒有放松對其他邊疆特別是南部邊疆的平定。
朱棣為什麼要征戰安南呢?這里先介紹一下安南。安南古稱交阯(今越南),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才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月兌離,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200余里,霸佔丘溫、慶遠等五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但陳朝此時已由國相黎季犛(m o)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昆,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于半獨立狀態。後來到了建文帝年間,因「靖難之役」建文皇帝也無暇它顧。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派官員到安南通告。永樂元年(1403年),胡漢蒼遣使者到南京朝賀,同時請朱棣冊封他。朱棣命禮部討論此事,禮部認為事關重大,安南情況不明,不可听信一面之辭,請詳加考察。于是四月十五日,朱棣命行人楊渤等前往安南,調查胡漢蒼奏章真偽與安南民意,楊渤等人受胡氏重金賄賂,幫胡漢蒼請命。當時,朱棣對胡漢蒼的惟命是從也十分滿意,遂于十一月命禮部郎中夏止善等人齎(j ,拿著)詔前往,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後來,安南國不斷有人到朱棣面前鳴冤告狀,並請求明朝出兵幫忙。這期間,有一個叫陳天平的人,請求朱棣幫他復國,他就是前安南國王陳日亙之孫。
朱棣證實陳天平的身份後,決定幫他復國。次年初,朱棣先禮後兵,命監察御史李琦、行人王樞齎詔問罪于胡漢蒼,命他自陳其事,1405年六月,安南使臣隨李琦等人返回,表示願意返還以往侵佔的思明路永平寨等地,「迎歸天平、以君事之」,對于胡漢蒼「甘心」將王位讓人,朱棣自然滿意,也對他作出了適當安排「封以上郡」(縣官),傳之子孫,永世無窮。
就在廣西總兵、征南將軍韓觀派左副將軍黃中、右副將軍呂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5千人,護送陳天平赴任之際,安南伏兵突入隊中,將陳天平虜走,黃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勢,無力抵抗,只好眼看著陳天平被殺。
事情發生後15天,朱棣才得到黃中等人奏表,勃然大怒,他感到自己受了愚弄,于是發動了對安南的數次征戰。
首征安南。
朱棣派「靖難」名將成國公,朱能統率大軍80萬遠征安南。不料「出師未捷身先死」,朱能突然病逝于龍州。由年31歲的右將軍張輔臨危受命。
永樂五年(1407年),明軍水陸並進,五月,明軍追擊至日南州奇羅海口,安南軍隊殘部全軍覆沒,胡氏父子僅以數舟逃遁,明軍在當地百姓協助下,擒獲胡一元及其子胡澄,隨後又擒胡漢蒼和偽太子胡芮,全部檻送京師。
至此,明軍出師僅一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胡氏政權,得府州48、縣180、戶312萬。朱棣大為欣喜。
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初一,朱棣以平安南詔告天下,改安南為交阯布政使司,以呂毅為都指揮使,黃中為副,黃福為布政使兼按察使,並分設官吏,改置17府,自此安南正式成了明朝的一個行政區。張輔班師回京後,朱棣特于奉天殿賜宴,晉封張輔為英國公,歲祿3000石。
再征安南。
永樂六年(1408年),張輔大軍剛剛班師,以簡定、鄧悉、阮帥等人為代表的安南地方勢力就起兵叛亂,明朝駐軍處置不力,致使叛亂不斷蔓延。朱棣在張輔支持下堅持武力進討的方針,調發雲南、貴州、四川都指揮使司和成都三護衛軍共4萬人,由沐晟領征夷將軍印,再征安南,不料這次戰局卻非常不利。十二月,沐晟在生厥江與安南叛軍激戰,因輕敵遭到慘敗,參贊軍務的兵部尚書劉俊突圍不成,自經而死,交阯都司呂毅、參政劉顯等人皆戰死,安南形勢大亂。
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朱棣迫不得已,再度啟用張輔督師,發兵20萬與沐晟協同作戰,這時的朱棣正準備北征蒙古,因此要求張輔必須盡快平定安南事態。
十一月,張輔乘大勝余威,派指揮朱榮、蔡福等率步騎兵先進,自率舟師為後繼,自黃江至神投海,會師于清化,再分道入磊江,屢敗叛軍,在美良山中活捉元凶簡定,連同他的黨羽一起送往京師。次年1月,張輔又削平其它各處變亂。
三征安南
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親征漠北得勝而歸,陳季擴趁機派使臣胡彥臣入賀並求封,朱棣一時高興,特授陳季擴為交阯布政使,其屬官分授都指揮、參政等職,然而陳季擴的本意是求封為安南國王,朱棣的詔旨既不能令他滿意,遂繼續稱兵作亂。由于明軍主力北上,留守的沐晟兵力不足,無法討平陳季擴。永樂九年,為了徹底平定安南之亂,已經騰出手來的朱棣命令張輔三征安南,迫令「陳季擴表奏伏罪」,如不服罪,則以武力討平之。
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張輔與沐晟會師于順州,與安南軍在愛子江決戰。此役,安南兵仍然以象陣為前驅,明軍按照張輔的部署,一矢射落象奴,二矢洞穿象鼻,群象皆返奔,自蹂其眾。明軍裨將楊鴻、韓廣、薛聚等人乘勢繼進,矢落如雨,安南兵大敗。1414年1月,張輔的明軍終于將陳季擴活捉,與其妻子一起械送京師。至此,安南全部平定,張輔以叛軍所佔城地,設升、華、思、義4州,增置衛所,留軍鎮守而還,此時正好是朱棣二征蒙古的前夕。
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開始修建北京宮殿,準備,遷都北京,明朝的經營重點逐漸北移,交阯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朱棣死後不久,明朝就放棄了對安南的治理。
朱棣加強了對其他邊疆地區的統治。為加強對烏斯藏(今西藏)地區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給予封賜,尊為帝師。永樂四年設立哈密衛,並多次派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
在東北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精奇哩江(今俄羅斯結雅河)、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庫頁島(今俄羅斯薩哈林島)等地,派宦官亦失哈(女真人)10次實地巡視,設置衛所,加強對該地區的治理。對蒙古諸部撫戰兼施,封瓦剌三首領為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