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殫精竭慮經營北京
朱棣多次親征蒙古,雖獲得了勝利,可惜都不能給予敵寇致命的打擊,于是朱棣又做出了一個更加積極而又冒險的決定︰既然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脅在北部邊疆,那麼,何不就將首都設在北京,設在邊疆呢。可以說朱棣開了歷史上天子守邊的先河。這是既是一種膽略,也是一種自信,更是一種無畏。歷史上恐怕只有朱棣才有這種魄力和胸懷。
當時大明江山的中心在南京,為什麼朱棣卻偏偏要去千里迢迢之外,經營北京呢?這里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當時的現實需要。
歷史原因︰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以後,元順帝(元惠宗)棄大都(今北京)北逃後,一直滯留在近塞地區,並多次舉兵南犯,以圖復闢,均被明軍擊敗。但元朝殘余,以及其他對抗明朝的勢力勢力依然存在,必須進一步肅清。
現實需要︰北京北面山嶺起伏,構成天然屏障;南面的廣闊的平原,可以縱橫馳騁。歷代王朝的漢家皇帝都把北京視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和保衛華北平原的重要屏障。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果入侵中原,第一個攻擊的目標也就是北京。戰國的燕和秦都精心修築長城;三國的魏國征北大將軍劉靖在這里貯糧囤兵,用以防範游牧部族的入侵;隋煬帝和唐太宗用兵高麗,把兵馬糧草集中在這里;唐末,北京成為軍閥們互相爭奪的要地;契丹遼進關後,把北京作為陪都;女真金朝、蒙古元朝把首都建在這里。這些都說明了北京戰略地位的重要。
朱棣遷都還有兩個原因︰一是覺得他在南京殺人太多,近在南京故宮的廣場上,遠及附廓的雨花台,無不是血跡斑斑,這使得朱棣時常感到心有不安。二是北京是他的發跡之地,從就藩到發動靖難,他在這里住了整整20年,有深厚的感情基礎和政治基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所以決定將首都搬過來。
為經營北京,建立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朱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重要的兩個舉措就是︰營造故宮和修建長陵。一個是他在世時的統治中心,一個是他死後的安寢之地,對于皇帝來講這兩個都很重要。
(1)建造皇宮
朱棣經營北京的第一個重要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皇帝的居所有「紫微正中」之說,所以稱為紫禁城,現稱故宮。朱棣即位之初,仍以南京為京師,但對北京感情很深。因此,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禮部尚書李至剛建議將北平升為陪都。朱棣立即改北平為順天府稱北京。設置了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國子監等衙門,為向北京運糧重開海運,遷徙他處富民到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他下詔修建北京宮殿,從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集木材。從永樂五年(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進行建設。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始營建西宮。但由于與蒙古作戰,營建工程遲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經過14年的時間,至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群建成。
明故宮有兩座,一座在南京,一座在北京。
北京故宮在市中心,「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過之」。也就是說,明朝北京的皇宮是按照南京明皇宮的制式建造的,但是要宏大一些。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壁輝煌的彩畫。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世上最罕見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
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外朝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外朝由**——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w )組成。內廷是皇帝後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二月初二,朱棣下詔遷都北京。皇太子、太孫至京師(北京)。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仍設六部等機構。將京營48衛擴至72衛,加強了京師防衛力量。
朱棣是歷史上第一個遷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余年的首都地位。北京故宮也因此曾經接納了24位皇帝,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到1911年清帝遜位500年間,共有明清兩代24位皇帝在故宮生活過。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余座,現存殿宇約1500座。
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全國統一王朝的皇宮,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現僅存午朝門遺跡。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後,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又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鐘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征發軍民工匠20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歷時一年建成,壯麗巍峨,盛極一時。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皇宮,長達54年之久。
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權。此時的明故宮內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南京太廟也早已被焚毀,朱由嵩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興建了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築。
清滅南明後,改南京為江寧,將明皇城改為八旗駐防城,設置將軍及都統二衙門于明故宮中。康熙年間,曾取明故宮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廟宇。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沒有使用明故宮作為宮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擇新址營建新宮,此間拆取明故宮大量石料和磚瓦,至太平天國滅亡時,明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
南京解放以後,南京市市長劉伯承等領導,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座談,征求保護意見,決定將約350個石柱礎就地深埋,埋入路北側中軸線及其兩側;將中山東路北側約60萬平方米的地闢為南京軍區教練場進行保護;並將當年被英國人法雷斯劫至下關揚子飯店的石雕運回遺址重加修整。1956年十月,明故宮遺址被公布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建造陵寢
朱棣的另一個舉措就是在北京選建陵寢。徐皇後于永樂五年(1407年)病逝。對于這位與他同甘共苦,患難與共的徐皇後,朱棣並沒有將她安葬在南京,而是在北京昌平為她建造長陵。
早在當燕王的時候,朱棣就已經認識到了北京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因為當年他的父皇給他的冊文上就有︰「永鎮北平,豈易事哉!」他應該不會忘記。他想如果把自己的陵墓建在北京,後代必定會在這里死守神聖不可侵犯的祖陵。那樣,他不管生前和死後都能夠「永鎮北平」了,也順應了天子守國門,君死守社稷的祖訓。同時,守住北京,也就守住了中原,守住了全國。
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經過3年的努力,選定了北京昌平北20多里的地方修建皇陵,封其山曰天壽。這個地方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小盆地又有無限發展的前途,山水明秀,景色宜人,認為這里是上好的「吉壤」、「風水勝境」,這個地方當時叫黃土山(又名康家莊)。朱棣親自北上察看。他見這里山間地面廣大,群山若封似閉,山勢如屏,易守難攻,若派駐軍把守,既可守衛陵墓,又可保衛北平。再加上術士們從「風水」的角度對此處倍加推崇,于是朱棣十分滿意,便降旨圈地80里作為陵區禁地,開始動工修建長陵。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長陵,一個是漢長陵,即漢高祖劉邦陵寢;一個是明長陵,即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
漢高祖劉邦陵寢,又名「長山」。位于陝西咸陽城東北16公里處渭城區窯店鄉漢陵村。劉邦(前256—前195年),字季,沛縣(今江蘇沛縣)人。秦末率沛縣子弟3千抗秦,後稱帝,建立西漢王朝,是中國第一位「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的皇帝。這里的「三尺,劍也。」劉邦陵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陵的陵址選在咸陽原的最高點,即秦咸陽宮的舊址之上,遠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氣勢雄偉。南與未央宮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涇渭二水橫貫陵區。在此可俯瞰長安勝景,自古以來就是關中著名的樞紐要地。1970—1976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長陵進行了全面的勘查,發現了大量的實物遺存。
劉邦陵為覆斗形,底部周長600米,高31.94米。東邊不遠處有皇後呂雉墓,與高祖同陵園不同穴位。長陵以東是陪葬墓區,綿延達15里。根據史書的記載,有功臣貴戚陪葬墓63座,名臣蕭何、曹參、張耳、田蚡、周勃父子等都陪葬于此。陵北怡魏村一帶有邑城遺址。近年在長陵周圍及其陪葬墓區發現了許多從葬坑,其中周勃父子墓旁1965年出土西漢3000兵馬俑,對研究西漢初期的軍隊編制、雕塑藝術、貴族埋葬制度及人物服飾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明成祖朱棣陵,又稱長陵,位于北京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陵寢的主體部分陵宮,始建于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宣德二年(1427年)竣工。佔地約12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寶城,直徑達300米左右,內填黃土,中部隆起部位稱為寶頂,寶頂下深埋著陵寢的墓室—玄宮,明樓、恩殿(祭祀用殿堂,重檐9間)、恩門、左右廊廡(配殿,兩過各15間)、神廚(制做祭品用的房間)、神庫(臨時存放祭品的房間)、宰殺豕、牛、羊的地方)、具服殿(皇帝祭陵時的更衣處所)等。長陵在明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目前,明十三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明朝滅亡後,陵園建築經過多次修茸,除左右廊廡(w )、神廚、神庫、宰牲亭、具服殿不存外,其它主要建築均被保存下來,其中楠木結構的稜恩殿和稜恩門是明代陵寢中僅存的殿門建築,規制宏闊,用材考究,堪稱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
明朝共十七帝(一說十六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建都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死後葬于南京鐘山(紫金山)的明孝陵。南京明孝陵的布置方式成為北京十三陵的樣板。第二位惠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沒有陵墓。第三位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死後葬于北京昌平區的天壽山下。
後來的皇帝,除英宗朱祁鎮復闢後,將代宗朱祁鈺(景帝)以親王禮葬于北京金山口,後其子憲宗朱見深為父復帝號,在原地擴建景泰陵之外,其余十三帝全葬于京郊天壽山下,總稱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三面環山的小盆地內。北為天壽山龍脈,東莽山、西虎峪分列兩側,群山聳立,南面長龍山與臥虎山相峙而立,中部明堂廣大,一帶平原,並有曲水環
抱,山清水秀,是一塊地地道道的風水勝境。陵區從永樂七年(1409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前後營建230多年。整個陵區南北約9公里,東西約6公里,佔地面積約40平方公里。結合自然地形,形成一個環抱內收的完整環境,其布局與明北京城布局非常相似。
十三陵面向主體陵寢——長陵,形成十分強烈的中軸線,其他十二陵呈弧形排列。東北為景陵、永陵、德陵;西北為獻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慶陵;西南為昭陵、定陵、思陵。彼此相距四五百米至千米不等,組成一個巨大的陵園。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被利用起來,作為紀念已逝的皇帝。建築具有宏偉壯觀的唐宋代特色,承襲明孝陵的格局,陵域外圍是12公里城堞堅厚的陵垣,內部各陵與大環境密切融合,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溝通,形成主次分明的氣勢宏大的整體,既講統一協調,又追求各陵自成一體。這樣集中的陵墓群,是史無前例的。陵區統一入口處是一座5門6柱通闊28.6米、高14米大型漢白玉石牌坊,然後進入共用的神道,經大紅門、碑亭、石像(共18對馬、獅、駱駝、象、文臣、武將等),至龍鳳門共長2.6公里,由龍鳳門至十三陵的中心即長陵有4公里。十三座陵是逐漸建成的,除面積大小、建築繁簡有異外,其建築布局、規制等基本一樣,均呈長方形,後面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建築自石橋起,依次是陵門、碑亭、欞恩門、欞恩殿、明樓和寶城。集中體現了我國帝王陵墓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3)提倡小康
據《明史》,明朝永樂、宣德(明宣宗朱瞻基,朱棣的孫子)年間,「百姓充實,府藏衍溢(喻充足、剩余)」,「上下交足,軍民胥裕(軍民和小官吏都很富足)」。就是說,從永樂到宣德年間,百姓的生活還是比較富裕的,嘉慶之後開始走下坡。
朱棣比較注重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早在他當燕王的時候,就曾在河北宛平縣建立私莊(私莊就是私人田莊,私莊每畝須交租粟一石或五斗;官莊每畝須交租粟三斗、草三束、腳錢120文),以地租收入作為培植親軍的經濟來源。也就是說朱棣很有經濟頭腦,始終關注自己部隊將士的生活。
稱帝後,他十分注重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他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ju n,免除)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財政收入年年增長),達到明朝一代最高峰。
永樂時期,全國人口約有1605萬余戶,6054萬余口。統治境內(永樂統治的地盤)糧食非常富足,「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l n)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歲歉,有司往往先發粟振貸,然後以聞。」(《明史食貨志二》)
意思是,到了永樂年間,糧食多得吃不掉,除進貢朝廷幾百萬擔以外,各地方糧庫糧食儲存也很多,甚至到了大米變紅、發霉不能吃的地步,可見當年糧食多麼豐足。歉收年間,官吏可以先發糧賑災,然後再向上稟報。
永樂十二年,「蠲(ju n,免除)蘇、松、杭、嘉、湖水災田租四十七萬九千余石。」十四年,「北京、河南、山東饑,免永樂十二年逋租,發粟一百三十七萬石有奇振之。」之後十五年至二十年間,朱棣多次下詔,要求及時賑災濟民,「詔有司(官吏)遇災先振後聞。」不許軍士踐踏農田莊稼,如有損壞農田者,免去今年年租,如遇水旱災,年租也免去。
600多年前的永樂皇帝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與我們今天建設小康社會也很相似。關于「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經典《詩經》中︰「民亦勞動止,汔(q ,竭盡)可小康」。在《辭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較寬裕,可以安然度日。或指家庭經濟較寬裕,過著中等水平的生活。
「家給人足」一詞,早在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中就出現過︰「衣食有余,家給人足。」「家給人足」,就是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斯民,即老百姓。老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經濟寬裕,安然度日,這就是小康的最基本要求。
由此可見,就永樂皇帝當年提出的「家給人足」、「斯民小康」,與我們現在的「建設小康社會」其基本理念應該是一致的,沒有太大的差別,要說差別,無非一個是600年前的小康,一個是600年後的小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