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明王朝的故事選輯︰
大明祖陵明祖陵位于盱眙縣(今江蘇淮安),距南京100公里左右,號稱明代第一陵。據說,300多年前的一個夏秋之交,連續70天的暴雨突然將泗州城淹沒,從此這座古城便消失了。1954年,洪澤湖水位下降,被湖水淹沒300多年的明祖陵和被譽為「東方龐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相繼出水,經過挖掘修復,朱元璋的高祖、曾祖和祖父三代的陵墓恢復了氣勢雄偉的規模,也映證了泗州是朱元璋的家鄉。
據記載,盱眙的「風水」成為朱元璋「肇基帝運」、「鐘祥孕秀」的聖地。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標率文武群臣到盱眙,選定楊家墩修建祖陵,建成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歷時28年之久。明祖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實際埋葬地。原有城牆3道,金水橋3座,殿、亭、閣、署房、官私宅第千間,可謂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黃河奪淮,與古泗州城一起被洪水淹沒。1954年春旱時露出水面,當地人們始稱為大墓頭;1964年大旱時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蘇省文管會考察古徐國遺址的專家們發現,確認為久已失傳的明祖陵。自1976年起國家撥款開始修復工程;1982年初具規模,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0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到盱眙不僅可以品賞味甲天下的「盱眙龍蝦」,更值得一游的便是明祖陵。在明祖陵,你可以看到21對龐大石刻,雄踞在長長的神道兩側,有關專家認為,這些石刻是明代陵墓石刻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由于它們長期淹沒水底,較少損壞,石刻細部一如當年清晰、細膩。文臣4對,身著蟒袍,腰束玉帶,手叩胸前,溫文馴良;武官2對,頂冑貫甲,手按寶劍,雙目圓睜,威風凜凜。其余獅子、麒麟、角端、馬等均造型生動優美,雕刻精細,線條流暢柔和。如麒麟身上的雲紋、拂起的手發和披伏的鱗甲;獅子滿頭漩渦狀的卷毛、頸帶上迎風飄起的紅纓;石馬頸上絲絲可數的細鬃、身上依稀可辨的汗滴和馬鞍上的龍鳳花紋等,都是精美絕倫的石雕藝術精品。從石刻群往北,是欞星門遺址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處有石礎子28個,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規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處稱玄宮,現在可見有磚砌拱頂建築物三穴,正面有高2米、寬1.2米的石門3座,至今尚未發掘。
鳳陽皇陵位于今安徽鳳陽。鳳陽在明朝之前稱之為濠州或鐘離。洪武七年朱元璋將其家鄉改為「鳳陽」,並曾一度將鳳陽立為中都。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處,陵墓中安葬著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佷兒的遺骨。朱元璋出身貧寒,元至正四年(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繼去世,朱元璋17歲,僅以「被體惡裳,浮掩三尺」之禮,安厝親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吳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繕父母陵寢。洪武二年(1399年),他下詔在家鄉興建中都城,同時詔諭因舊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罷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營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外有城垣,內有護所、祭祀設施;又在陵前豎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雙成對的石像生。
陵墓的外圍,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由于皇陵地處明中都城的西南,為了使皇陵與中都城連為一體,所以皇陵的3道城門都是以北門為正門,而皇陵也因此是坐南朝北,神道與神路置于陵墓之北。皇陵的第1道城是夯土城垣,周長達28里。第2道城是青磚砌起的城垣,高2丈,周長6里多,四邊開四門,皆有高大的城樓。第3道城是皇城,青磚壘砌,周長75丈。皇城平面長方形,它改變了過去帝陵內城平面方形的做法,為了將神道石像生移置城里,突出陵前享殿的地位,因此改為南北縱長的形狀。皇陵的3道城中軸線兩旁,建設了不少祭祀、護衛、住所建築,形成規模宏大,森嚴壯觀的皇陵建築群。經過精心的設計、規劃、施工,建成後的皇陵,氣象巍峨,被譽為「重門列戟園陵肅」,「壯哉斯陵從古無」。
明皇陵陵墓是橢圓形覆斗式大平頂,高出周圍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邊東西長50米,南北寬35米,佔地面積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橋向北,有長257米、寬6.3米的神道,兩旁對稱排列著雕琢精美的32對石像生,為全國之最。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的石刻有︰獨角獸臥像2對;石獅蹲像8對;石華表2對;馬官、石馬與控馬者立像6對;石虎立像4對(現缺一對);石羊臥像4對;文臣立像2對;武將立像2對;內侍立像2對。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數量最多、刻工最精細的皇家陵園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藝術價值。不僅數量居歷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藝上也有獨到之處。均用整塊石料雕琢,無論是人像,還是動物,均造型生動,刻琢精細,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們是宋元石刻藝術發展的最早產物,對明清的石刻造型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神道南端緊連金水橋遺址,遺址南側的東西兩邊各豎立一塊大碑,東為無字碑,西為皇陵碑。兩碑尺寸相同,規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別由螭龍碑首、碑身、龜趺三部分組成。皇陵碑額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個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親自撰寫,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為了讓子孫後代了解艱辛家世和開創江山的艱難,秉筆直書,歷述家世實情與戎馬生涯,一改歷代帝陵碑刻粉飾夸功、諛墓不實的惡習。皇皇大著,堪稱一絕。碑文長達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與元末明初歷史的珍貴史料。
朱元璋曾3次親自前往皇陵祭祀。朱元璋在南京最後一次祭太廟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他指著桐梓樹木對旁邊的大臣說︰「往年種此,今不覺成林,鳳陽陵樹當也如此。」話未畢,已不覺淚下。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護。明朝末年,張獻忠農民軍攻佔鳳陽,火燒皇陵,享殿等建築為之涂炭,之後又屢遭毀壞。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大肆砍伐陵園松柏,使郁郁蔥蔥的陵園變成光禿禿的土堆,荒蕪不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都城和皇陵設立了文物管理機構,經過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圍的環境得到了治理,現有文物古跡也得到了妥善保護。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