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孝陵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俗稱明孝陵。陵園佔地廣大,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從下馬坊到獨龍阜寶城,縱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七月,在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孝陵,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修建,翌年馬皇後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後謚「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後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30余年。明孝陵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寢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為修建明孝陵,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陵墓的範圍之廣,規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見的。而且朱元璋下葬時,有40位嬪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東、西兩側,38人從葬于孝陵。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神道上有一段石象路,有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6種24只,神道石柱2,文臣武將各4。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長達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轉彎處為孫權陵墓所在的梅花山,神道繞過山麓,呈s形,與歷代帝王陵墓前開闊直達的神道形制迥異。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衛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于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
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此),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特別告示」碑,高1.05米,用日、德、意、英、法、俄6國文字刊刻保護明孝陵的告示,這是清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府知府會餃(聯名簽署公文)豎立的。進入陵門後,便到了碑殿,內豎一龜馱石碑,刻著「治隆唐宋」(意思是︰朱元璋對明朝的治理要比唐、宋還要好,還要興隆。這是對朱元璋和明朝的稱頌。)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親筆題書。碑亭後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余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台階可步入,計54級。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牆,南面有拱門3個,另三面各有拱門一道。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後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采用先進的精密磁測,證實朱元璋墓的地宮就在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沒有被盜跡象。
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特別是明孝陵的「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制,反映的是禮制,但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
明孝陵是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圓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範著明清兩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據說600多年前下葬朱元璋時,南京13個城門同時出棺材,在民間傳說和有關裨史雜記的渲染下,給明太祖是否葬于明孝陵,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元末順帝元順帝(1320—1370年)元代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長子,名妥歡貼睦爾。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妥歡貼睦爾即位于上都(今北京市正北灤河上游)。
元惠宗妥歡貼睦爾(史書稱元順帝),蒙古號為兀哈篤汗,在位36年,是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然而也是經歷坎坷、顛沛流離、命運悲慘最可憐的一位末代皇帝。少年時,其父親元明宗和世束應叔父元文宗圖帖睦爾之邀南下即帝位,在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突然暴死,母親八不沙被殺,他被貶黜到高麗、廣西等地,直到15歲才被迎回來,在上都即帝位。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兵逼近大都(今北京)。二十八日夜,元順帝惠宗率三宮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帶著金銀玉帛,車駕出建德門,經居庸關、雞鳴山、中都等地逃往上都城。
不到一年,明軍逼近上都,惠宗又率殘部退往應昌府(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1370年(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四月,因痢疾病死于應昌府,終年51歲。廟號惠宗,朱元璋加號順帝。「大明皇帝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元史》卷47《順帝紀》十)。
首開刀禁相傳,朱元璋首開「菜刀禁」,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民普遍享有持菜刀權的國家。元朝的民族壓迫,十分殘酷。據《元典章》記載︰「諸蒙古與漢人爭斗,漢人勿還報,許訴于有司。」蒙古人打死漢人,一般就罰數下杖刑或出兵役抵罪。反之,如果漢人打死蒙古人,根本不問原因,一律處死抵罪,並沒收家產交予蒙古人處理。自1279年開始,在平毀所有漢地城郭後,元廷又下令漢人士兵平時在軍中也進行武器管制。過了5年,元朝下令漢人禁持弓箭,連各地廟宇神像手中的真刀真槍也被追繳入庫。不久,元朝又在昔日女真和南宋轄地收繳所有武器。元成宗時代,在元朝兩都宿衛軍中充值的漢人也不得持弓箭「上崗」,最後甚至規定漢人20家(一甲)才能使用一把菜刀。明太祖洪武皇帝建立明朝以後,改變了這種狀況,開放了「菜刀禁」,從此以後,每家每戶都能擁有一把菜刀——而且不用登記手續即可自由購買和使用。大臣們面對這種全民皆刀的狀況憂心忡忡,他們擔心,解除」菜刀禁「,會不會造成社會治安狀況的惡化呢?面對大臣們憂慮的目光,洪武皇帝微微一笑,曰道︰「不禁菜刀,是為了讓我國民眾擁有反對暴政的自由,如果將來有一天,我大明王朝成為暴政之後,他們就可以用菜刀來推翻我們……」。這話的真實與否我們不必去研究,如果當時朱元璋確實有這樣的想法,那絕對可稱一代明君。
不過,如果朱元璋不解除「菜刀禁」,那麼後來的「小刀會」、「太平天國」、賀龍元帥的兩把菜刀鬧革命,就不可能發生。由此看來,洪武皇帝當年的決策是何等的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