ゞ《登瓦官閣》唐-李白
晨登瓦官閣,極眺金陵城。
鐘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
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杳出霄漢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氣滅,地古寒陰生。
寥廓雲海晚,蒼茫宮觀平。
門餘閶闔字,樓識鳳凰名。
雷作百山動,神扶萬栱傾。
靈光何足貴,長此鎮吳京。
注釋瓦官寺︰寺閣名,又名昇元閣,高240尺,建于東晉年間,原為東晉政府官營的陶器作坊,稱為「瓦官」,所以就用來作為寺名。過去,南京門西地區以倉頂為最高點,倉頂東南的花露崗便是六朝瓦官寺和瓦官閣的所在地。如今舊址已無存。
東晉哀帝司馬丕興寧二年(364年),因慧力法師的奏請,詔令布施河內陶官舊地以建寺,故稱瓦官寺。不久,慧力另建一塔。竺法汰駐錫時,更開拓堂宇,興建重門。奉勒講《放光經》,晉簡文帝司馬昱親臨听講,王侯公卿雲集,寺名因而大盛。又有竺僧敷、竺道一、支遁林等人亦來駐錫,盛開講席。
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七月遭火災,堂塔盡付灰燼。帝敕令興復,並安置戴安道所造的佛像五尊、顧長樂所畫的維摩像及師子國所獻玉像。恭帝元熙元年(419年),又于寺內鑄造丈六釋迦像。劉宋以後,慧果、慧璩、慧重、僧導、求那跋摩、寶意等相次來住。或敷揚經論,或宣譯梵夾。至梁代,建瓦官閣。僧供、道祖、道宗等人曾駐錫(指僧侶長期駐留一地)瓦官寺。陳光大元年(567年),天台智顗住此,講《大智度論》及《次第禪門》,深獲朝野崇敬。僧俗負笈(背著書箱到遠處去求學)來學者不可勝數。寺運隆盛。
後唐昇元元年(937年)改稱昇元寺。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改名崇勝寺。至明初,寺基完全荒廢。一部分改成徐魏公之族園,另一部分則成為驍騎之衛倉。嘉靖年間(1522—1566年)徐公在園側興建積慶庵,稱為古瓦官寺。萬歷十九年(1591年),僧圓及諸檀越商議籌募資金,在鳳凰台右建立叢桂庵。並贖回台地,重建殿宇,稱為上瓦官寺。而改稱積慶庵為下瓦官寺。今上瓦官寺已改稱為鳳游寺,僅殘留部分伽藍。
如今,所在地區政府準備規劃建設和恢復民宅叢集、煙火萬家,松竹環抱、杏花怒放的鳳凰台、杏花村和顧樓、愷之壁畫、瓦官寺等著名古跡,形成融特色居住、旅游、文化、休憩等功能于一體的歷史風貌區。
李白首先為這座巨大的建築物所吸引,在詩中先對閣的巍峨雄偉氣象和閣內種種情景極力渲染,寫得有聲有色,後半轉到了憑眺,對瓦官閣周圍荒涼頹廢的景物抒發了滄桑之感,寄寓著詩人對世事的感慨。極眺︰極目遠望。金陵,今江蘇南京。鐘山︰即紫金山,在今南京東。北戶︰北門。淮水︰指秦淮河。榮︰古時房屋屋檐兩頭翹起的部分。這兩句描寫瓦官閣北對鐘山、南臨秦淮的雄偉氣象。
漫漫︰無邊際的樣子。雨花落︰指天花紛墜。傳說梁武帝時,雲光法師在金陵的聚寶山上講經,天花紛紛降落。嘈嘈︰聲音眾多。天樂︰天上的仙樂。這句描寫僧人誦經時各種樂器合奏的情景。法鼓︰寺廟所設之鼓。風箏︰也叫鐵馬,古時懸掛在屋檐下的鐵片,風起則相擊發聲。杳(y o)︰曠遠。兩句意為︰寺閣屹然聳入雲霄,攀登時似與日月同行。
霸氣︰舊指帝王的氣象。古代傳說金陵有王氣,這里的霸氣即王氣的意思。霸氣滅︰指六朝滅亡。寥廓︰空闊。雲海晚︰指傍晚時瓦官閣上空雲鋪如海。蒼茫︰曠遠迷茫的樣子。宮觀︰古時帝王的離宮別館。平︰寧靜。這句指前朝宮觀矗立于迷茫的夜色中,四周一片寧靜。閶闔︰閶闔門,六朝時宮門名。鳳凰︰指鳳凰樓,在金陵西南的鳳凰山上。兩句意為︰門上只剩下隱約可見的「閶闔」兩字,鳳凰樓前也僅能辨識它的題名了。
栱(g ng)︰斗栱。我國木結構建築中的一種支承構件,可使屋檐大量外伸。兩句意為︰雷聲轟鳴,百山為之動搖;萬間佛殿,因神護而不倒。這里用夸張的語氣贊美瓦官閣的高大堅固。
靈光︰即靈光殿。漢景帝的兒子魯恭王劉余所建,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建築物,以歷久不廢、巋然獨存而著稱。吳京︰指金陵。因三國時吳國在金陵建都,故稱。這兩句是用靈光殿來反襯瓦官閣的歷久長存。
々《宿白鷺洲-寄楊江寧》唐-李白
朝別朱雀門,暮棲白鷺洲。
波光搖海月,星影入城樓。
望美金陵宰,如思瓊樹憂。
徒令魂入夢,翻覺夜成秋。
綠水解人意,為余西北流。
因聲玉琴里,蕩漾寄君愁。
注釋朱雀門︰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南城門。始建于晉成帝咸康二年(336年)。門上有兩銅雀,因名。白鷺洲︰古人所說的白鷺洲位于現在南京城西2.5公里處的長江中,因當時洲上多聚白鷺而得名。李白曾有詠其名句「二水中分白鷺洲」。今天的白鷺洲位于南京城東南隅,是秦淮風光帶上的景點之一。該園在明朝永樂年間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別墅),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
ぁ《金陵三首》唐-李白
(一)
晉家南度日,此地舊長安。
地即帝王宅,山為龍虎盤。
金陵空壯觀,天塹淨波瀾。
醉客回橈去,吳歌且自歡。
(二)
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
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
亡國生春草,離宮沒古丘。
空余後湖月,波上對瀛洲。
(三)
六代興亡國,三杯為爾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陽多。
古殿吳花草,深宮晉綺羅。
並隨人事滅,東逝與滄波。
注釋《金陵三首》組詩,濃縮了金陵作為六朝古都興衰史,完整地體現了李白對金陵城的歷史情感,其中也流露出他對現實的感慨。
第一首追述金陵舊事。首句言晉元帝司馬睿南渡時,金陵已是孫權定都建業50多年的「舊長安」,隨後又經宋、齊、梁、陳四朝,帝王大業共傳330余年。頷聯中借「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而長江更成天塹,為王朝抵擋住了北方政權的入侵,偏安于江左的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但李白並非旨在寫六朝的輝煌,頸聯中的「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氣息。
第二首,李白于至德元載(756年)在金陵時所作,吊六朝遺跡,抒興亡之感。金陵是六朝建都之地,當時「朱樓」、「王宮」,備極華麗,到唐代都湮沒不見了。前兩聯承前首詩意,且用「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一句擴大了繁華景象,詩情在頸聯頓時跌入深谷,王宮、古丘皆沒于荒草中,曾經綺靡的後湖風光已不在,與之俱去的還有那些曾在這里醉生夢死的六朝人物。
擁︰環抱的樣子。金陵︰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鐘山。城回︰江水繞城而流。當時︰指六朝。國︰都城。亡國︰指相繼滅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空余︰只剩下。後湖︰今南京玄武湖。瀛洲︰傳說中的仙山。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第三首中,李白傷感的不再只是六朝的沒落了,「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陽多」,將金陵比作長安。金陵城亦四山圍,秦淮、直瀆在其中。《金陵三首》約寫于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此時唐玄宗避「安史亂」奔蜀。李白「三杯」所歌的不單是眼前的金陵舊都,更是遠在中原的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