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立隆多年的策劃,積累下的勢力,今日都投入到這一場逼宮中。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這一切,只是因為他不甘心只做一個王爺,他不甘心多年來為王兄鞍前馬後,出生入死,听命王兄也就罷了,還要听命于子佷輩。
有時候,邏立隆也想,是否當年在大渡河一役,他不那麼拼命救助王兄,只要袖手旁觀看著他落在李晟和唐軍手中就好了?他完全可以借刀殺人,即使不是自己動手,但只要袖手旁觀就可以了,當時王子們都年紀還小,如果異牟尋出了事,王位輕輕松松就會落在他手上。
可是,他真的做不到,甚至連這樣的心思都沒有想過一想,他眼里只有從小到大愛護他的兄長,一直牢記母後當年的臨終遺命、待他如父如師的大哥,所以他拼了性命沖進亂軍中,護著兄長逃回南詔。那時候他拉著大哥的手,看見他安然無恙,心里比什麼都歡喜。
可這一切,在什麼時候變了呢?
是那一日王兄詔他入宮嗎?王兄帶著歉疚,告訴他白族族長畢鐘什與其他幾個部族聯名上表章,說王子尋閣勸年紀漸長,應該被立為王儲,而王兄也準備下旨加封了。王兄委婉地告訴他,他多年的功勞不會被忽視,但是他生性直率粗豪,只適合馬上生涯,所以……王兄允諾會加封他為親王,封賞遠在其他王室宗親之上,可是他,卻是滿心委屈。
是那一年的新年大典嗎?文武官員向國主和王儲行禮,即使他貴為王弟,地位高高在上的親王,也不例外。他這才猛然意識到,站在最高處、需要他頂禮膜拜的,不僅是讓他心甘情願的大哥,甚至還有年紀幼小的子佷。而且在他的大哥有一日不在了之後,這沒有任何資歷和功勞的小孩就要成為他的君王,他的主人。
是那一次達朗瑪請他過府飲宴嗎?酒酣耳熱後,達朗瑪義憤填膺地替他打抱不平,說今日這南詔朝堂之上,沒有人的功勞能蓋過他,卻偏偏要屈居人後。治國安民,國主事事都听鄭回的;太和城內的軍隊,大半掌握在段儉魏手中;而他,明明是天潢貴冑,國主的親弟,對國主有救命之恩,卻只是一個閑散王爺,絲毫沒有實權。達朗瑪的話,仿佛播下的火種,在他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最後達朗瑪信誓旦旦地說,他達朗瑪就欣賞王爺這樣的好男兒、真漢子,吐蕃一定不惜一切支持王爺做任何事。
究竟是什麼時候、哪一次,讓他起下了從佷子尋閣勸手里把王位繼承權奪過來的心呢?他已經記不清了。
他唯一清楚地知道的是,他如何和達朗瑪越走越近︰從剛開始的有時候在舉棋不定的時候向達朗瑪征求意見,到後來凡事都和達朗瑪商量,一直到現在幾乎事事以達朗瑪馬首是瞻。
他也曾經不甘心,他也想過月兌離達朗瑪的控制。可是,如果沒有了吐蕃的支持,他還剩下什麼呢?
他只是國主的弟弟,覬覦王位名不正言不順;他也沒有鄭回那樣的才能,安撫黎民,治理民生,舉重若輕;他更不像段儉魏那樣家族世世代代都執掌兵權,南詔的軍中都是故舊。如果沒有吐蕃的支持,他拿什麼去爭奪王位呢?
那看似近在咫尺,實則遙不可及的王位啊,引誘他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所以,即使知道達朗瑪另懷鬼胎,並不是誠心誠意地助他,可是他邏立隆已經別無選擇。
箭,已在弦上。
殿中的文武官員、各族族長,見了邏立隆,都紛紛起身施禮、招呼。
尋閣勸也早早站起身來。雖然兩個人心中都知道這場爭斗的結局難免是你死我活,但是表面上的文章卻不得不做。
尋閣勸抱拳招呼道︰"王叔。"又對達朗瑪抱拳示意了一下。
邏立隆微一點頭︰"王佷到得早啊,我們是姍姍來遲了。"
尋閣勸微微一笑︰"王叔到得剛好,父王還沒來。王叔和達朗瑪將軍先入座吧。"
邏立隆的座位在左手首位,他其下就是達朗瑪的座位。
南詔是吐蕃的附屬國,因此達朗瑪這吐蕃將軍的位次比南詔的諸位大臣族長都要高一些,僅次于邏立隆、尋閣勸這樣的王室近親。
達朗瑪也入了座。
看著眼前邏立隆和尋閣勸還在言不由衷地笑語寒暄,達朗瑪心中不住地冷笑。
在南詔十年,達朗瑪一直牢牢記在心頭的是當年離開吐蕃時,赤松德贊的囑托︰一定要牢牢抓住南詔,成為吐蕃在東南的一道護衛屏障。
那時候南詔叛唐不久,大渡河一役的慘敗歷歷在目,南詔君臣心中都是對大唐的恨意,達朗瑪趁機說動異牟尋,同意吐蕃在南詔駐防,修建要塞,南詔也年年征兵,幫助吐蕃戍守,每年進貢的貢品豐盛更不必說。
可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的慘敗傷痛漸漸褪去,異牟尋開始反省自己年輕時的意氣用事,漸漸體會到依附吐蕃的辛酸,又想到依附大唐能得到的好處,各族族長也對吐蕃年年橫征暴斂叫苦連天,再加上鄭回逐步得勢,成為南詔朝中首輔,一點一點地說動異牟尋,使得異牟尋對吐蕃的恭敬大不如前,對他達朗瑪的態度也有了細微的改變。
于是,達朗瑪開始考慮是否應該扶植另一個親近吐蕃的勢力了。
邏立隆出身高貴,在南詔也有一定聲望,而且此人只是為人勇武,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並不擅長,恰好是吐蕃扶植傀儡勢力最合適的人選。
後來,隨著王子尋閣勸的長大成人,尋閣勸的母族是南詔第一大族,本人又是異牟尋國主的嫡長子,達朗瑪也曾動過念頭是不是該轉而扶植尋閣勸王子,還能免去要與南詔各勢力敵對的難堪境地。
可是轉念一想,這王位本來就該是尋閣勸王子的,即使自己再來個錦上添花,代表吐蕃支持他,他又能感激自己什麼呢?怎麼比得上自己一手將本來得不到王位的邏立隆扶上王位後,邏立隆對自己的感恩戴德之情呢?更何況,數次接觸,看到南詔朝中國事在尋閣勸手中的處理,雖然他為人低調,但是這收斂過後微露的鋒芒,已經讓達朗瑪暗暗驚心︰尋閣勸哪里是一個甘于為人傀儡的角色啊?自己妄想在幕後操縱他,可別最後成了馴虎人反傷于虎口的笑柄。
因此,當那一日他無意中路過鄭回府上,遠遠望見從鄭府後門出來的人影身形酷似尋閣勸後,他真的拿定了主意。
這一次逼宮,他達朗瑪的計劃能順利地實現嗎?
邏立隆信誓旦旦,已經說動段儉魏和他聯手。段儉魏這老狐狸,一向裝聾作啞,兩邊都不得罪。但是達朗瑪和邏立隆卻深知,段儉魏此人心中一直不甘心只是身為大軍將,戰亂時要出生入死,歌舞升平時卻被閑置,處處听命于鄭回。此次邏立隆向他許下升為清平官、當朝首輔、代替鄭回的願,不愁他不動心,蹚到這一趟渾水中來。
邏立隆本人,也完全控制在他達朗瑪手中,一舉一動都逃不出他手心。
自己的兒子加吉額多,在吐蕃時已是國中赫赫有名的武士,在這地僻國小的南詔更是遇不到對手,只要讓加吉額多向尋閣勸挑戰,如果尋閣勸應了下來,加吉額多在比試中就會痛下殺手,無論是將尋閣勸致傷還是致死,都會引得筵席上一片大亂,自己安排的人馬正好可以趁機攻入宮中。
如果尋閣勸不肯接受加吉額多的挑戰,按照南詔尚武的風俗,尋閣勸在諸位大臣族長心目中的地位也會大大下降,落下膽小怯戰的名聲,自己逼宮事成後推舉邏立隆為王,在氣勢上也先聲奪人。
只要邏立隆成了南詔的國主,自己一定會先要求他下征兵令,征集各族兵士,起兵直逼劍南,才能不誤赤松德贊的大事。
唉,按情理而言,赤松德贊派來聯合南詔共同起兵的使節也該到太和城了,可是卻遲遲不見。不知是否路上出了差錯?又是否會橫生枝節,出現別的變故?
想到此處,達朗瑪皺起了雙眉,不過很快又舒展開來。
這些已經不在他考慮範圍內了。只要今晚一切順利,其他的即使有些變化,也不會對大局有什麼影響。
如果說邏立隆是已經搭在弓弦上的那只箭,那他達朗瑪就是挽弓的那只手。
此時,弦已滿,弓已張,這只手要做的只是靜待時機,開弓放箭,直取要害了。
開宴的時候已到。
隨著掌儀官一聲高呼︰"國主到,王後到~~~"殿中諸人齊齊起身。
從後殿迤邐而來一行人,宮女、太監們團團簇擁著的就是南詔國的國主和王後。
國主異牟尋,五十幾歲年紀,容貌和尋閣勸有五分相似,但是輪廓更清雋些,由于抱病的緣故,臉色略微蒼白。
王後是異牟尋的結發妻子,尋閣勸的親生母親,當年白族的公主,容顏秀麗,儀態端莊,確實有一國之母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