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四卷 雛鳳清于老鳳聲 第二十二章 蜀地苦熱

作者 ︰ 康保裔

夏日的檀州氣候正好,趙闊露宿那麼多天于身體也沒有大的損傷,只是稍加恢復就能夠打起精神來,和蕭乾談得是相當的投機。在趙闊詳細說明了自己姓名所用字以後,蕭乾對那個諧音「趙括」也就不以為意了,反倒是對趙闊家族的那些遭遇倍加唏噓,對趙闊在南京道投奔無門的境遇感同身受,對自己在南京道的勛貴官宦之中微有名氣頗為自得,對趙闊毅然決定投奔自己大加贊賞,並且對兩人的契闊一遇進行了一番憧憬。

兩個人相談得是如此的投緣,互相之間都生出了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到了最後儼然就是一出苻堅見王猛的戲文了。就在檀州夏日里清涼的黃昏時分,蕭乾和趙闊第一次正式延見,兩人之間主公與謀主的身份就立刻得以確立。

幽州附近的夏日里還能尋到一些清涼,可以給蕭乾和趙闊擺開知遇之恩的表演戲台;江南的夏日雖然是燠熱難當,卻也擋不住林仁肇和慕容英武試圖振武興復的雄心,他們的心思籌謀甚至比這個夏日還要火熱;夏日里的西川蜀中卻又是另外的一番景致。

同樣是在夏日的黃昏,成都周邊就顯得悶熱非常,若是不登上高山,那就簡直難覓消暑的地方。

西川這個諸水交匯于大江的地方,正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北面的秦嶺、米倉山固然是擋住了冬日的北風肆虐,卻也讓當地的暑氣蒸騰無處散發,從東邊透過巫峽吹過來的那一點點東南季風完全于事無補。西川盆地當中河川的豐沛流水在高溫下蒸發出大量水汽,並不因為雲霧繚繞遮蔽烈日而稍減,卻又被四周的崇山峻嶺阻擋而難以飄移,就悶在當地將整個盆地變成了一個大蒸籠,這其中的悶熱酷暑也只有當地人可以體會。

成都西北的青城山正是這個大蒸籠里面的一個清涼去處。

青城天下幽,青城山是岷山雪嶺伸向西川平原的余脈,背靠岷江,全山林木青翠,因此在悶熱的夏季獨顯涼爽,蜀地的富豪也就紛紛在此置地作別墅。不過因為道教天師張陵曾經在此結茅傳道,傳說中張陵晚年又顯道于青城山,並且在此羽化,青城山也就早已經成為了道教的第五洞天,天師道的祖山。再加上唐末上清道杜光庭來到蜀地給前蜀王建為官,晚年居青城山傳道近三十年,這時候的青城山道觀林立,比富豪們的別墅不僅多而且佔據了各處重要山門。

不過就是在這樣的道教名山當中,卻也有一間禪院側身于其間。青城山香林院雖然是身處名山,卻並不是什麼名寺古剎,也佔不到青城山的重要山嶺,只是在青城山的後山一個小山頭上分得了青城山的一點清幽。

香林院外竹木森森,將寺院遮蔽得嚴嚴實實的,到了黃昏時分蟬聲也漸漸止歇。在寺院門口的石徑旁是一個涼亭,亭中擺放著一個獨腳的圓形石幾,石幾的四周圍著幾個石鼓座位,此時一僧一俗一老一少兩個人在涼亭中對面而坐,一面在涼風習習里細細品茗,一面隨意地說禪論道。

「韓二郎年紀尚未及弱冠,卻已經游歷四方,見多識廣,論起熟知中原四境的民情和關路要隘,怕是很多將校官宦都遠不能及。若非二郎對市易采買之事知之甚詳,老僧還要以為二郎是哪家貴官的俊彥呢。」

說話的僧人雖然是自稱為「老僧」,其實一點都不顯老,那長長的須眉並不見有一絲的斑白,看那面容也不過就是五十多歲的樣子。但是和對面的少年郎君一對比,那麼自稱「老僧」也就是一點都不為過了。

與僧人對面而坐的少年只有二十上下的樣子,一身的尋常百姓裝扮,中等身材在蜀地毫不顯眼,體態則頗為敦實厚重,樣貌卻是相當的平常,露出在衣帽外的膚色稍顯黧黑,卻又不是終日暴曬于烈日之下的農夫那種黝黑發亮,倒是很合乎其自稱的商人身份。

听到了僧人對他的這般夸贊,韓二郎只是謙遜地一笑,趕緊出言推讓︰「不敢當大師如此謬贊,小子只不過是為了家族生計四處游蕩,多跑了幾個地方,粗淺見識了一些世面,卻哪里敢說是熟知世情啊……小子只是識得些南北貨物的優劣與各地的行情變化,這等淺陋無文的行狀又怎麼好去與官宦家子弟相比。」

「不不,老僧早年離蜀入秦,後來又遠赴嶺南往依文偃尊師,得尊師教誨以解疑嗣法,並且侍奉左右十余年,還歸成都之後也曾在多個寺院駐方,閱人多矣……」僧人說話的時候動不動就抖一抖長眉,顯出來一副見多識廣充滿睿智的模樣︰「韓二郎言語之間雖然並無華彩,卻也不是粗鄙無文,但凡是論及市易采買之事都用語精當,提到山川形勝也常常是一語中的,一般的貴冑子弟又如何能及?」

「慚愧慚愧,只不過是小子藉以謀生的手段罷了,又哪里當得起大師這樣夸贊。小子的本業便是行商以供家族生計,這行商四海若是不識得山川道路,又或者不知道四境的物價與供需,那不是等同于儒生不知道孔孟、從軍不會用刀槍麼……」

少年被夸得很有些汗顏,只好一直連聲遜謝不已。那僧人卻是不放過他,還在不斷地稱許︰「不然,一法通則萬法通,依老僧看來,韓二郎的這般見識為人,便是去投軍也可以博得好大的官爵。若是韓二郎能夠潛心向學,即使在詩賦一道上面或者及不上那些自少修業的士子,試起策論文章來卻應該是遠勝于此輩的,遇上有志天下的明主,難說不會有宰輔之命。」

「小子可有一家人需要供養,哪里還有什麼閑暇去舞文弄墨,至于投身兵戎與人相殺那就更非所願了。大師說的什麼宰輔之命,那自然是要比終身為商賈好得多,可惜小子只是識得山川道路和貨物買賣,卻是完全不識得哪個會是明主,對天下形勢就更是兩眼一抹黑了,休說有沒有宰輔之器和宰輔之命,即便是有那也是不得其門而入啊。」

僧人听少年說得懇切,卻是伸手捋了捋下頜的長須,意味深長地一笑︰「也罷,既然韓二郎現下還是專心專力于行商,老僧也不便多勸。只是少年人自嶺南貨香藥入蜀,又有師兄廣悟的引薦,老僧有些話還是不得不說。這蜀地物產豐饒,韓二郎沒有從楚地市茶來賣,也沒有從江淮市鹽,又不曾販來洪州窯的瓷器,足見少年人見識頗廣,不過韓二郎賣出香藥以後,又打算從蜀地買何物往江南、荊楚或者中原販賣?」

僧人說到生意經上面來,這韓二郎就自然得多了,聞言只是輕輕一笑︰「自然是蜀錦,本來蜀地的名畫質輕價高,比蜀錦更好牟利,可惜小子並不識貨,只得失之交臂了。」

「蜀錦當然是蜀地的好貨色,其實若是韓二郎出蜀不是溯江而下,販茶去秦地也是不錯的。不過……澄遠在此有一句話,韓二郎將此話帶到該听到的人那里,會比什麼貨物都值錢的。」

韓二郎看著僧人澄遠一副智珠在握的樣子,不禁大感好奇,連忙問道︰「卻不知會有一句話比整船的貨物值錢,還請大師賜教。」

「韓二郎入蜀的時候正值盛夏,在成都諸市難道沒听見滿城士庶都在朱山長《苦熱》詩麼?其詩有雲‘煩暑郁蒸何處避?涼風清冷幾時來?’,少年人切記切記。」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