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六卷 澤國江山入戰圖 第十四章 慕容銃

作者 ︰ 康保裔

鄂州,莽莽珞珈山的東麓,山腳下是一片連綿的湖沼,此時的湖沼之中漂浮著幾艘破船。

雖然已經是入秋時節,南國的水濱卻還是暑氣正盛,剛剛到辰時的樣子,懸在半空的日頭就已經是相當的毒辣,曬得湖面上水汽蒸騰。而此時這一帶連一絲風都沒有,水汽就窩在湖沼之上,從山腳看過去總有一種霧蒙蒙的感覺,甚而湖中景物都有一些扭曲。

那些船只都在距離岸邊十來步的地方拋錨,因為無風,船上的桅桿都是高聳著,齊齊張著半帆,卻也不怕船只被風吹得拉斷纜繩漂走了。幾艘船靠著岸邊的一側扎著一溜的稻草人,外面用鐵甲包覆得十分周全,加上一個個兜鍪,儼然就是全副武裝的兵士模樣,比極少著甲的水手要來得威武得多。

山腳下,駐扎在鄂州的武昌軍兵卒早早地張開了警戒圈,平日里經常到這一帶來樵采的鄉民都被驅趕得遠遠的,湖中也有無數小船被撒出去,以驅逐湖中采食蓮蓬菰芡的水上人家,警戒圈的中心地帶就只剩下了上千武昌軍的兵馬。

警戒圈中心的山坡上,南唐武昌節度使林仁肇正仔細地打量著四周的環境,尤其對湖岸邊上擺著的那一排裝在木架子上的青銅制的粗管子極為引人注目。

「節帥,大銅銃的威力太過猛烈,打過了以後恐怕靶船都要碎裂不堪用了,所以兒郎們會先試發新制的小型鐵銃。」

跟在林仁肇身邊說話的正是當年渡江投奔他的慕容英武。

顯德五年,連連兵敗的李景病急亂投醫,接連改了兩次年號,從保大而中興,從中興而交泰,卻還是無力回天,最後不得不向大周稱臣的李景只有去帝號而奉大周正朔。那時候,從淮南敗歸的林仁肇卻積功升為鎮海節度使,戍守金陵的門戶潤州,偷渡大江而南的慕容英武就是在那個時候投奔了林仁肇。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林仁肇一直在用最大的努力去試制慕容英武粗略了解的火銃,無論是在潤州還是在鄂州。

顯德五年到六年的這一兩年間,潤州自留府庫的那部分賦稅幾乎有一半都花在了求道煉丹上面。慕容英武就憑著自己在戰場上的發現和明悟,硬是認準了掌握外丹術的道人,從自己猜測的火硝和硫黃這兩種原料開始尋找火銃藥料的配方。

有周軍使用實例的啟發引導,靠著林仁肇堅定的支持和投入,靠著幾個貪圖富貴的丹道之士的配合,慕容英武生生地用試錯法和排除法找到了黑火藥最精簡的原料配方。雖然他還不敢說自己找到了三種原料的最佳配比,但是大致偏于燃燒和爆炸的兩類配比,慕容英武卻是已經心中有數了。

但是隨後的研制工作就進入了瓶頸。

有了兩種基本的黑火藥配方以後,藥捻、引線這些東西都好做,引線點火的陶罐震天雷也沒有難倒慕容英武。他甚至還別出心裁地試驗過鑄鐵罐的震天雷,從靶場效果來看確實是相當的震撼,比起他自己在濠州城頭目睹周軍攻擊羊馬城時候的陶罐震天雷一點不差。

但是火銃的銃管就真的難住了慕容英武。

一開始他按照當初自己遠遠目睹的周軍火銃模樣,命工匠用熟鐵卷制桿棒粗細、長約三四尺的鐵管,然後填入火藥與鉛丸進行試射,結果事故出了一大堆。

先是銃管後方藥室點火頻頻燒傷試射人員。在慕容英武召集工匠們集思廣益以後,通過在銃管尾端安裝木柄,再改變藥室壁開出火門的方式和方向,這個問題總算是解決了。

接著就是因為藥室中裝入的火藥藥力不足,使得鉛丸的射程和威力居然還比不上弓弩,然後試射人員開始加大藥量,結果就是不斷的炸膛,造成了試射人員的大量傷亡,使得火銃試射被鎮海軍的牙兵們視作畏途。

幸好失敗的試驗還是讓林仁肇看到了希望。剛開始的射程和威力不足,那是藥力不夠的問題,這個很好解決;後來加大藥量產生的炸膛,那自然是因為銃管不夠結實,只要加厚加粗或者換材料就是了。

用熟鐵卷制銃管,想做得管壁更厚,潤州的工匠做不出,他們就試著用生鐵去鑄造,可是炸膛卻更為頻繁。有工匠在無奈之下提出來用生鐵鑄造鐵棒之後鑽孔,可是這樣的細長孔工匠們更是無力加工——生鐵太硬,工匠們手頭就沒有更好的刀具。

多次踫壁以後,慕容英武只得承認自己學不到周人的精髓,為了盡快制造出可以抗衡周軍的兵器,鐵制銃管的試制就只能暫時擱置,他決定換個材料試試看。恰好李景準備遷都南昌,因此把林仁肇從潤州移鎮鄂州,而鄂州羊山鎮和永興大冶青山場院的官冶出產銅、鐵、銀,武昌節度使可以留用一部分銅料和鐵料,這部分銅料就全給慕容英武的兵器研制工作了。

改用青銅以後,慕容英武的火銃試制工作終于走上了正軌。

青銅比生鐵可要軟得多了,而且青銅鑄造都有數千年的歷史,不管是預防夾渣、氣泡還是內膛加工都已經是成熟工藝,唯一的缺陷就是材料太貴而且來之不易。不過為了兩國交兵這個重大目標,錢財方面的付出總是必須忍受的,何況僅僅是試制階段的少量付出。

慕容英武首先造出來的是小型銅銃,因為他從周軍那里看到的就只有小型火銃。只是因為材料從熟鐵換成了青銅,為了防止炸膛,他搞出來的小型銅銃比他看到的周軍火銃要粗大了許多,加上青銅本身就比鐵要重,即便是小型銅銃也是重得嚇人。

最後基本定型的產品,前端的那一段青銅管已經就很難用單手端平了,在後端加上木柄以後更是會一直往下墜,即使雙手握著都難以長時間平舉,更不必提使用者的右手還必須經常去點火。不過這卻是難不倒慕容英武和他手下的工匠,群策群力之下,銃管前端安裝一個支架的設計很自然地就出現了。

這就是慕容英武向恩主林仁肇獻上的第一件禮物,也就是林仁肇給李弘冀的密奏中提到的抗衡周軍的有力武器。

不僅如此,慕容英武還很會舉一反三。在和那些工匠一起混上了兩三年之後,他早就發現大型的青銅鑄件比小型的更加容易加工,于是大型火銃的構想很快就被他提了出來——雖然他從未在周軍那里發現過這種兵器。

僅僅在向林仁肇進獻小型銅銃一個月之後,用木架作支撐的大型銅銃就宣告定型,慕容英武仍然選擇了這個遠離鄂州城池的地方作為靶場,對林仁肇進行展示。

當然,再好的兵器也不能完全無視成本,慕容英武也深知南唐的財政緊張狀況,銅錢的缺乏更是四境諸國共同面臨的難題,只要有可能用鐵器代替銅器,他都一直在努力。

鑄鐵的銃管始終未能獲得成功,無論大小,不過在銅銃成功的鼓舞下,熟鐵卷制小型銃管總算有了眉目,心態變得輕松的慕容英武只用一個奇思妙想就解決了炸膛問題——給熟鐵管多上幾道鐵箍。這樣的小型鐵銃比先前的銅銃要輕上不少,花錢也更少,雖然比起周軍的火銃來還是要顯得過于笨重。

「這鐵銃的射程和威力比以前的銅銃還要強啊……照我看來比周軍的也不差,我軍恃此足以抗衡周軍了,又不必煩擾陛下調撥大量銅料,慕容牢城使功勞不小。」听著隆隆的銃聲和船上的稻草人身上鐵甲叮當的碎裂聲,林仁肇欣喜地說道︰「慕容牢城使數年來嘔心瀝血之作,陛下有何賞賜先不說,這火銃我看就可以叫作‘慕容銃’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