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八卷 濯足洞庭望八荒 第二十三章 戰略總結

作者 ︰ 康保裔

第二十三章戰略總結

「哼!不曾想李弘冀狼子野心早蓄,竟然潛心制作火『藥』、火銃達數年之久,而且還專門為了火器練有一支新軍,朕大意了……」

善後的事情到時候交給兩府處理就是了,就連稜堡的事情眼下都是急不來的,趁著當前正在運籌司的廂房,面前就是江南一帶的沙盤,旁邊都是樞密院軍咨部的成員,倒是可以好好地討論一下怎麼應對迅速復興乃至崛起的南唐。

可以說在郭煒來到這個世界上帶來的變化當中,契丹是當前受損最多的,它的政局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的變化,然而整個南京道都丟了,南面疆土縮回到了燕山一線,無論是在疆土、領民、稅賦還是勢力與戰略態勢方面,那都是相當大的損失。

契丹受損,當然也就是北漢的損失,不過除此之外,其他各國並沒有發生與郭煒所知歷史明顯不同的變化,郭煒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東西,眼下更多的還是在單純地增強著大周。

可是南唐卻很莫名其妙地得利了。

慕容英武這個變數就不去說他了,如果不是郭煒領著錦衣衛親軍征戰淮南,用火『藥』和火銃啟示了他,這個人出不了頭,甚至有可能默默無聞地死在了淮南的什麼犄角旮旯,譬如說楚州的屠城。

單單是一個慕容英武其實翻不起什麼大浪來,因為他也就是有那麼一點借鑒和山寨的能力,卻既不掌握資源,又看不清大局。

但是李弘冀活下來了,不光是活下來了,而且還順利地繼承了李景的國主之位。

唐國主是李弘冀而不是李從嘉,這中間導致的變數就太大了。之前郭煒的感覺還不算太明顯,但是經過了吳越之戰的沖擊,還有林仁肇、慕容英武等人的受重用,初級火器的受重視,李弘冀這個沉厚剛斷的英睿之主形象就已經躍然而出了,與文學青年李從嘉那是大大的不同。

郭煒帶來的火器和他一手『操』辦的錦衣衛親軍在淮南之戰中給予了南唐軍重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南唐軍的損失,降低了周軍的傷亡,不過也就僅此而已,在兩國之間的總體形勢上並沒有帶來更大的變化,南唐還是一如既往地丟了淮南,然後稱臣納貢,比起郭煒所知的歷史,國力的損失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可是李弘冀當上國主給南唐帶來的變化,那就不是李從嘉可以比的了。

歷史上是李從嘉繼任的南唐國主,也就是有名的南唐後主李煜,這個著名的文學青年一方面留戀君臨一方的權位,一方面又對強國自保無計可施,于是就只能在整軍自固加強戰備和增加貢奉向中原朝廷乞憐這兩種策略間首鼠兩端,到了最後卻是陷入了佞佛的不歸路。

李煜在位期間,既想抗拒中原保住權位,又害怕招惹朝廷不高興,而且任人又喜歡用太子府侍從的那些文學之臣,結果在國內革新政治無方,重整軍備無力,挑戰中原無膽,最終只能靠每逢朝廷的大事小事就增加貢奉表現恭順來搖尾乞憐。

淮南之戰以後國土減半,丟失了淮南這個財賦重地,卻額外增加了納貢這個負擔,而且到了李煜手里納貢額還年勝一年,另外李煜本人的生活豪奢不算,舉國佞佛的開銷更是驚人,這麼折騰下來,南唐還哪里有錢來整軍經武?

就是在如此脆弱的情況下,這個文學青年還特別喜歡中反間計,把南唐數得著的大將林仁肇鴆殺,演出了一起自毀長城的鬧劇。

這樣的文學青年不幸做了國主,而沒有去從事文學青年這個有前途的職業,最終國滅身辱也就很正常了,就是後來被另外一個撿了兄長便宜的文學青年牛頭人了,那也沒有什麼奇怪之處。

然而現在的這個李弘冀卻是大為不同。

當初淮南之戰的時候,時任鎮海軍節度使、燕王的李弘冀放手柴克宏指揮軍隊救援常州,大破策應周軍的吳越軍,那時候還只能說偶『露』崢嶸。

在李弘冀繼位之後,只是听到郭煒對南唐進奏使陸匡符質詢了一下他登基時的儀仗問題,他就可以馬上自貶制度,比起李煜在幾年之後的驚恐無奈之下自貶制度,無疑是要積極主動得多。

這樣積極主動的自貶制度,在當時或許可以解釋為李弘冀比李煜還要恭順,不過放到現在來看,那顯然是一次臥薪嘗膽之舉。

李弘冀的宮廷生活也不如李煜那麼多姿多彩,皇後、皇子都只是中規中矩,生活一點都不豪奢,也缺乏文采風流。

當然,李弘冀更不佞佛,雖然因為根基不如郭榮牢靠,他做不到限佛,但是南唐的國庫顯然並沒有為佛門出過什麼貢奉,李弘冀的內帑就更沒有給寺廟捐過一錢。

南唐給朝廷的貢奉,李弘冀倒是一直在如數進獻,而且朝廷但有所命,李弘冀也從不推月兌拒絕,不過他也不曾像李煜那樣主動地大幅度增加納貢。

如此幾增幾減,李弘冀手頭可以運用的錢帛顯然要比李煜的多得多,現在看來這些錢帛都被投到了軍備方面去,尤其是火器作坊上面。

李弘冀的朝堂上也不是盡數活躍著文學之臣。

右僕『射』、知樞密院事殷崇義屬于文學之臣,不過他的任職除了資歷以外,更多的是便于李弘冀親自掌握軍機大事。

中書侍郎、兼修國史、同平章事韓熙載倒是早負才名,不過真正讓李弘冀器重他的,恐怕還是遠大抱負和戰略卓識。契丹滅後晉前後的事情,郭煒也是略知一二的,當時的韓熙載反對南唐征伐閩國,卻主張趁勢北伐規復中原,識見在南唐諸臣當中無疑是高人一等的。

司空、平章事嚴續和吏部尚書、知尚書省事游簡言及瓊林光慶使、檢校太保判三司廖居素這幾個都是持正耿介之臣,倒是在文學方面殊無長處。

李弘冀對經過戰爭考驗的大將也是不吝拔擢的,鎮南軍節度使林仁肇、武昌軍節度使鄭彥華和鎮海軍節度副使陳德誠都是他重用起來的,和州刺史盧絳更是他自底層超擢的,後面兩個人在這一次的吳越之戰中就擔任了佯攻的蘇州方向的正副都統。

對于將門子弟,李弘冀也是在謹慎任用,期待人才月兌穎而出,神衛統軍都指揮使皇甫繼勛、奉化軍節度使朱令和鎮海軍節度使柴克貞都是如此,當然,李弘冀此次任用皇甫繼勛做湖州方向的都統,在郭煒看來多少是有一點失策的。

不過最讓郭煒對李弘冀刮目相看的,那就是他居然一眼就看出了火器的發展前景,即使是有淮南之戰中自己用兵的影響因素在里面,那也是很不簡單的。

正是因為李弘冀的特別重視,光身投靠林仁肇的慕容英武,在林仁肇手下僅僅補了一個鄂州牢城都指揮使,卻很快就因為制造火器之功被李弘冀調往金陵,直接做到了作坊副使、樞密承旨這種中級武官,甚至在此次吳越之戰中成為湖州方向的副都統,自領那支使用火器的新軍。

這樣一個李弘冀,顯然是郭煒最大的心月復之患,因為李弘冀這個國主的存在,已經有了一點復興乃至崛起苗頭的南唐,不能不成為郭煒的眼中釘。

「未能識破唐國主的蓄謀,未能探查到唐國的火器制作與新軍『操』練,實屬偵諜司失職,臣等無能,險些誤了陛下和三軍……」

韓微當然不能讓皇帝主動承擔大意失誤的責任,听到郭煒這樣自責,趕緊將責任攬到自家身上。

不過郭煒打斷了這種形式化的責任探討︰「偵諜司和兵部職方司的人員太少,原也探查不了這許多情狀,有關責任之事稍後再議……」

郭煒確實已經想通了,農業生產水平也就是這個樣子,加強水利建設和農業系統化都需要時日,所以手頭的月兌產人員就是這麼多,又要增強軍力,又要加強手工業生產,在情報工作方面是不可能做到讓他對敵情了如指掌的,這不是哪一家的責任問題,還不如作為皇帝本***包大攬過來算了。

關鍵是需要對戰略重點做一些調整,情報不足的部分,就用海量的戰略預估來覆蓋,敵情不明的危險,就用足夠的成算和強大的軍力來克服。

「當務之急,是請眾卿在這里議一議,朕若是在下一步決意征伐江南,最快可以在什麼時候開始?成算如何?」

郭煒說著話的時候,眼楮卻不是看著沙盤上南唐的疆域,而是在房內眾將的臉上一一掃過。

「下一步決意征伐唐國?」

眾人都是一愕,畢竟唐國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無論在國力軍力還是民心士氣方面,那都是南方諸國里面首屈一指的,所以在大周奪取淮南從而與唐國隔江對峙以後,有大江相隔,有定遠軍守江,大周基本上已經不懼唐國的襲擾,眾人在潛意識當中差不多是把唐國作為統一南方之戰的最後一步,順序僅僅先于攻取河東。

樞密使王樸的《平邊策》倒是主張首先攻取江南,不過在座的這些人也都知道,無論是先帝郭榮還是面前的這位官家,心目中的戰略順序可不是這樣的,否則的話,也不會放著南唐不打,禁軍卻已經先取了荊湖和西蜀了。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