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八卷 濯足洞庭望八荒 第二章 議取河東(二)

作者 ︰ 康保裔

第二章議取河東(二)

「河東軍力疲弊,我軍乃是百勝之師,照三司使所言,征伐河東也不虞糧餉匱乏,則今日趁河東偽主新喪、幼主初立人心未定之際,以國家兵甲精銳,翦太原之孤壘,直有摧枯拉朽之勢,何需諸般疑慮」

听到趙玭對後勤作出了這樣明確的保證,新任的殿前都指揮使劉光義風快地接上了趙玭的話頭,一面向郭煒做著必勝的承諾,一面又從側面對幾個文官的阻撓表達了不滿。(.贏q幣,)

四月底禁軍和一部分方鎮的軍職大調整,讓許多少壯派軍官紛紛履新,劉光義終于在不滿四十歲的時候就升到了殿帥之位,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心氣高得很,自信心爆棚,對皇帝的忠誠感奮同樣爆棚。他很清楚自己這些人全都是靠著戰功升起來的,現在又趕上有機會打一場大仗,可以博取更多的戰功,讓自己的履歷更加厚實,不光是這個殿帥的位置做得更為踏實,還要在勛階方面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好事在場的幾個禁軍大將誰不眼饞?

前面听著王溥、薛居正他們連續發言反對出兵河東,劉光義的心中已經是老大不耐了,只是他畢竟才上任只有三個月的時間,資歷還是淺得很的,更比不得之前的李重進、張永德那些親貴的地位,貿貿然地出頭駁斥宰相、尚書的話,他一時間還做不出來。

不過繼續忍了半晌,看著其他人全都默不作聲,其中包括資歷更深的漁政水運司副都點檢石守信、和皇帝共事長久關系親密的錦衣衛親軍副都點檢潘美、算得上親貴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柴貴和錦衣衛親軍都指揮使曹彬,而後來發言的劉溫叟甚至干脆從根本上否定攻取河東的選擇,劉光義終究是忍不住了。

反正從他們這些人的臉色來看,從一開始的略顯興奮躍躍欲試到後來的郁悶壓抑,想必情緒變化和自己是差不多的,那麼自己說的話應該能夠得到他們的共鳴,就算是他們不願意挑頭,但是有人挑頭的話總還是會表示支持的吧?

就在劉光義醞釀好了感覺,準備不管怎麼得罪宰相等人都要直抒胸臆的時候,恰好听到趙玭從後勤的角度為出兵的意見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那還不是大喜過望?自然是趕緊接上他的話頭趁熱打鐵,力爭迅速扭轉當前反對出兵的傾向。(天才只需3秒就能記住)

郭煒訝然地望了劉光義一眼,第一個忍不住出聲的禁軍將領不是柴貴,不是潘美,甚至都不是石守信,而是他,這個狀況確實讓郭煒感覺有些驚異。郭煒隨後看了看其他人的表情,心中忽然有些明悟,潘美那是一向謹守本分到有些怕事的性子,另一個時空當中著名的「逼死楊業」橋段,不就是貴為使相的潘美因為避嫌而不敢挑戰監軍王侁的剛愎才發生的麼?柴貴的性子則是和曹彬差不多的,身為國戚而從不以此自矜,在這個場合不冒頭也就很正常了;倒是對于石守信沒有說話郭煒有些拿不準,也不知道他是因為漁政水運司參戰的機會不多而不關心,還是因為自己與趙匡胤的歷史關系而避嫌盡量少說話。

不過這樣也好,禁軍的四個軍司當中,漁政水運司算得上不太容易自傷的一柄利刃,不管石守信這人心思怎麼樣吧,軍事水平總是不賴的,他在漁政水運司任職倒是恰當得很;另外的三個軍司既有為人端謹的親貴,也有勇于進取的少壯,這樣的組合倒也相得益彰。

「軍資轉運既然不成問題,從劉殿帥來看,禁軍的斗志也是頗為旺盛的,那麼趁著河東偽主初力的不穩機會謀劃河東,卻也算得上適逢其時。不過此事還有兩點可慮……」

就在郭煒打量著幾個禁軍大將的時候,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呂胤緩緩地說出了一段話,把郭煒的注意力吸了過去。

「哦卻不知是哪兩點可慮,呂卿不妨細細道來。」

「第一點可慮之處,乃是我朝在四月底才對禁軍進行了大規模的升賞和調任,從殿帥到都頭,履新之人極多,在三個月的時間里面,將卒之間的配合是否恢復如初,禁軍的戰力是否恢復如初,恐怕還是頗多疑問;第二點可慮之處,則是如今剛到仲秋,正是北虜秋高馬肥利于南犯之時,此時興兵征伐河東,契丹定然能夠以傾國之兵出援,禁軍固然並不畏懼與契丹交戰,不過在圍攻晉陽堅城的時候還要兼顧北虜的數十萬騎,禁軍的負擔未免過重了……」

呂胤這一番話,倒是十足像一個全職的兵部尚書,沒有樞密院分權之前的兵部尚書,對出兵攻打北漢的戰略決策本身幾乎未置一詞——或者說很自然地支持了出兵,而是將討論的重點直接轉到了出兵的時機,並且相關的論述十分得當,完全說到了要害。

郭煒聞言果然把眉頭又皺起來了,不過這一回卻不是因為不耐或者厭煩,而是自己也有類似的擔憂︰「呂卿所言確實……三個月的時間,禁軍當中那些新任軍官和軍士們的磨合很難說已經做好了,此時也的確是契丹能夠出動最多兵力的時候,我軍固然從來不懼契丹兵,不過敵軍多了總是一個麻煩……而且此時尚未秋收,諸州征發民夫也頗誤農時,要是能夠晚上幾個月,等到冬月再出兵就好了,只是到那個時候河東新主說不定就坐穩了,那又算不得什麼良機了……」

嘿……

早就知道河東這塊地方難啃,後世山西這種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地區,外面有太行山和黃河為屏障,里面幾塊小平原之間也有群山阻隔,太原城更是一時雄城,北漢雖然民戶稀少兵力緊缺,財政更不富裕,但是抵抗大周的決心卻一直很堅定,簡直就是一個又窮又凶頑的小鋼豆。

北漢的地利,郭煒無論是在前世還是這一世都很好地見識過了,就是對北漢君臣上下抵抗的決心也有足夠充分的估計,所以才放著距離東京最近的北漢遲遲不打,倒是寧願先去打幽薊,甚至在遙遠的南方打了個不亦樂乎,就是因為無論從王樸的《平邊策》還是後世許多人的分析來講,北漢都是被放在最後的。

現在幽州在手,南方敢于和自己對立的政權也被全部削平,剩下來的吳越和清源軍不光是恭順異常,而且早晚都會乖乖地納土,北漢本來就應該被提上統一的議事日程了,劉承鈞的死不過是趕巧而已。

可惜眼下看來劉承鈞還是死得早了一點,也不知道原先的歷史上劉承鈞是不是這個時候死的,郭煒對這個印象不夠深,不過不管原先的歷史如何,在當下來說,如果劉承鈞能夠晚死那麼三個月到半年恐怕是最合適的了。

結果劉承鈞偏偏挑了這麼好的一個時間段去死,自己這邊還處在禁軍軍官大調動之後的磨合期,而契丹那邊又是最適合出兵的季節。雖然說郭煒是真心不怕契丹「鐵騎」的,不過在用十多萬戰力略有下降的禁軍與州郡兵圍攻太原城的時候,從北邊沖過來十多萬甚至數十萬契丹騎兵,那終究不是什麼美妙之事,不說交戰的傷亡問題,就是後勤運輸都會出現相當大的變數。

你怎麼就不肯晚死那麼一點呢?從來都是以我為主的郭煒,在此時也不禁責怪起對手的不配合了。

「咳……咳……陛下,河東乃大唐王興之地,我朝終不能任其孤懸域外;太原劉氏與我朝乃是世仇,陛下誓不能任其逍遙。興師征討,滅劉氏而取河東,勢在必行,無論劉承鈞亡與不亡,或者何時亡,此戰都是難免,而契丹與河東劉氏有父子君臣之約,河東貢奉是契丹貴人所好,河東地勢是契丹所重,故此我軍征伐河東,契丹出兵救援同樣是必然,所以也不必計較劉承鈞其人死非其時了。」

郭煒的感嘆讓群臣陷入了沉思,一時間都找不到合適的說詞,更何況其中不少人是從根本上不同意出兵的。不過郭煒的選才終究是有水準的,滋德殿中此刻集中了一時俊彥,很快就有人出來為皇帝分憂了,說出這段話的就是新任樞密副使王贊。

王贊這話卻是讓郭煒警醒過來了,是啊……怎麼能夠把希望寄托在對手的配合上面呢?尤其是連死亡的時間都得配合,哪里有這麼稱心如意的事情別說只是劉承鈞死後北漢新主有可能坐穩了位置,就是劉承鈞不死,難道就一直拖著不去打河東了?顧慮契丹援兵太多倒是對的,那就稍微晚一點出兵嘛,晚幾天出兵,正好還可以把禁軍內部理順一點。

能夠取巧固然很好,不過對付區區一個北漢,即便是取不了巧,硬吃又能怎麼了?南唐那麼大的地域都被自己硬吃掉了,北漢軍可沒有南唐軍那麼強大。就算是北漢比起南唐來,勝在其地勢特別險峻,另外還有契丹外援吧,然而幽州還是契丹的南京道首府呢,結果整個南京道還不是被自己硬吃下來了?。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