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八卷 濯足洞庭望八荒 第一章 駐蹕平晉城

作者 ︰ 康保裔

第一章駐蹕平晉城顯德十五年的十月二十五日,晉陽東北二十里的平晉城,城內的千余戶居民早就被遷到了城郊,這座周長四里的小城已經變成了一座大兵營,更確切地說,是御營。王廷義率領的河東行營先鋒部隊在十月初十至十一日這個晚于『洞』渦河畔取得了一場傷亡懸殊的大捷,俘斬北漢軍數千,擒其馬軍指揮使張環、弩手指揮使石斌以下將佐十余人,而自身的傷亡卻不過百,令晉陽偽主大為震動,沿線北漢軍聞風闢易。河東行營先鋒部隊乘勝向晉陽進軍,兵鋒所指,北漢守軍紛紛退避,沿途城寨均不作抵抗,所有守軍都趕在周軍抵達之前退往晉陽,就連太原城南十余里的汾河橋也被黨進不戰而取——只是橋梁已經被北漢軍燒斷了。這座位于晉陽東北的小城,當然也是被北漢守軍主動放棄了,河東行營沒有為其『花』費一兵一卒。在抵達了太原城下之後,河東行營並未盲目躁動,而是嚴格遵照郭煒的旨意有條不紊地肅清外圍、伐木立寨,等待著各路大軍齊集,而太原城內的北漢守軍也很乖覺,周軍沒有發起攻城,他們也絕不出城挑戰。這樣一等就是十多天,在這十多天的時間里面,河東行營完成了太原城四面的清掃工作,在汾水修建了數座新橋,並且以營寨控制住了太原城的主要城『門』。也就是在這十多天的時間里面,汾州路大軍連取北漢的隆州今山西省祁縣東南、沁州今山西省沁源縣、汾州今山西省汾陽市,然後從汾州沿著汾水河谷一路克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交』城今山西省『交』城縣、清源今山西省清徐縣,在太原城南與河東行營會師。鎮州那邊也沒有閑著,石嶺關都部署李重進率軍出土『門』經井陘取盂縣,經太原城東折向北面,連奪三『交』口、百井寨,並且迅速攻克了石嶺關,令忻州的北漢守軍極為恐慌,只是因為作戰計劃與後勤條件的限制,李重進才不得不在石嶺關停住了腳步。永安軍節度使折御勛、麟州防御使楊重訓和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也是積極響應郭煒的詔旨,折、楊兩家的聯軍迅速攻取了北漢的嵐州今山西省嵐州市嵐城鎮和憲州今山西省婁煩縣,此時正在往晉陽趕來,定難軍也趁機取了北漢的石州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只是他們此後就沒有再繼續向北漢的月復地進軍了,而是將石州的民戶財帛席卷一空,然後轉身回他的河西去了。等到郭煒帶著他的行朝與『侍』衛部隊緊趕慢趕地來到太原城外的時候,當初運籌司圍攻太原城的作戰計劃布局已經是基本完成了,預定作為行在所的平晉城被徹底騰空,就連統平寺的僧人都被趕了出去,只等著郭煒入駐了。統平寺的大殿之內,文臣武將濟濟一堂,郭煒初來乍到的,還來不及觀兵城下,就先召集眾將到駕前會商後續的作戰行動,雖然他並不需要趕時間,整個進軍過程和作戰計劃也基本合拍,但是及時的總結與展望總是不會錯的。首先進行匯報的是河東行營都部署劉光義︰「陛下,河東行營先鋒與十月十二日進抵城東南,只因為汾河橋被河東軍毀去,王都校才不得不安營止步,著手準備架橋。等行營主力在次日趕到之後,我軍隨即開始肅清東城外圍,佔領平晉城,並且在汾水之架設橋梁。十六日,汾州路大軍與我軍在城南會師,隨後兩軍便繞太原城諸『門』立寨,晉陽守軍自此龜縮于城中,城周被我軍徹底掌握!」大殿的正中擺放著兩座沙盤,一座幾乎就是太原城的模型。當然,城內的建築是不可能詳細到哪里去的,但是一些重點地段以及城牆、城壕等城防關鍵都敷設得非常的準確詳盡,城外圍城大軍的營寨布防就更清楚明晰了。另外一座沙盤反映的則是範圍稍廣的晉陽周邊地勢。放眼看過去,那西南-東北走向的處于群山環抱之中的汾水河谷盡收眼底,河谷的西南面稍微寬廣一些,形成了一片人煙稠密的富庶農耕區;而到了晉陽附近就驟然收窄,太原城正當河谷的北緣,卡在兩山夾峙的河谷當中,的確是天然的重鎮所在;晉陽西北方向的汾水游已經是一片山巒,天『門』關扼住了通往嵐州的道路,而北偏東的一段谷地則被群山切割得有些支離破碎,這段谷地的最窄處正是石嶺關。劉光義對著兩座沙盤進行講解,重點還是放在了第一座沙盤,畢竟隨著大軍將太原城的主要城『門』都封堵住了以後,汾水河谷基本已經落入了掌中,而石嶺關方向則是李重進負責的範圍,劉光義並不方便對此多嘴。「……我軍在控制了晉陽周邊之後,謹遵陛下的囑咐,並沒有貿然發起攻城,而是進一步加固營寨、遷移民戶,只等著陛下駕臨。」「嗯,很好!我軍還有一個冬天的時間可以慢慢地啃下這些城壕、城牆,卻是何必急于一時倉促攻城?你們做得不錯。」郭煒看著圍城大軍的部署,心中是相當的滿意。晉陽左近的這一段汾水河谷相當狹窄,汾水自西向東從群山之中穿出,在『蒙』山的北面轉為南流,河流幾乎是一直擦著『蒙』山走,距離最窄處不過十里出頭;汾水的東面要稍微寬敞一些,就像平晉城,距離汾水都有十多里了,卻還是座落在一片平原,一直到汾水東面五六十里才有漢柵山、罕山、方山等連綿群山。太原城就建在了這段狹窄河谷的當中。太原也是一座極有資歷的古城了,相傳帝堯的第一座都城就建在這里,後來的夏禹,相傳也是把第一座都城放在了這個地方,周成王滅了古唐國之後,就將弟弟叔虞封在這里。古人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個地方建立大城大國,除了汾水河谷文明早發之外,其控扼汾水河谷北面通道的地勢因素肯定發揮了重要影響。正是因為太原城的歷史十分漫長,而且正當農耕文明與游牧部族爭奪拉鋸的要害,所以這塊地方有過很多的名字,譬如大夏、太原、大鹵、夏墟、晉陽、鄂……太原是形容其地勢的,大夏、夏墟則是追述其歷史的,大鹵卻是北狄的稱呼,至于晉陽當然是以晉水之北而得名,那個鄂則是晉國歷史的一個封地。此時的太原城經過了歷朝歷代的擴建改建,已經是一座橫跨汾水的雄城了,依其相對于汾水的位置,分作西城、中城和東城。汾水西岸的西城歷史最久,也是主城,南北長十二三里,東西寬六里多,加城壕,城周達四十里。西城里面還有三座內城,晉水引水渠橫穿整個太原城,渠道南面的大明城就是真正的古晉陽城了,智伯水淹趙襄子的故事就發生于此,北齊于此置大明宮,所以後來就叫大明城;在渠道的北面則有兩座小城,其中位于大明城北面稍偏東方向的新城是東魏所建的晉陽宮,隋朝的時候更名為新城;緊鄰著新城的西面,隋初新建的一座小城最大,李淵造反的時候讓李元吉留守晉陽,居守的就是這個地方,如今的倉城,正是太原城主要的倉儲地。汾水東岸的東城是大唐貞觀年間所建,比西城小了一號,基本方方正正的,長寬差不多都是五里的樣子,城周二十多里,東面城壕的積水就是以晉水引水渠注入其間,如果攻城軍隊不渡過汾水的話,根本就切不斷東城城壕的水源。橫跨在汾水面的中城則建于武周時期,南北長三里,東西跨度兩里,將東西二城合而為一,讓守城所需人手可以削減數千。如今周軍就是把這樣一座啞鈴般的城池緊緊地圍住了。李繼勛、楊廷璋率領昭義軍、建雄軍等州郡兵組成的汾州路大軍在太原城的南面立寨,他們的戰斗力雖然比不禁軍,但是這些軍隊守邊多年,一直是和北漢軍『交』戰,就從未落于下風過。現在背靠汾水河谷與廣大的後方,只是防備北漢軍最不可能選擇的突圍方向,契丹軍也不可能首先和他們接觸,這些人足以勝任了。河東行營的主寨則建在了東城的東面,不過河東行營的部隊還要兼顧太原城北面與西面的圍困,其中北面將與石嶺關都部署的軍隊聯合布置,而西面還在等待折、楊兩家聯軍前來充實力量,此時部隊並沒有全部到位,整個包圍圈只能算草就。石嶺關都部署李重進擔負了從太原城北面到石嶺關這一個狹長谷地的守備,承擔著隔斷契丹援軍與晉陽聯系的重任。由于石嶺關面布置不了太多的軍隊,其主力駐扎在百井寨,不僅可以南北兼顧,而且能夠更好地保障石嶺關的後勤。至于郭煒自己,他敢于帶著行朝和『侍』衛部隊進駐太原城東北方向的平晉城,那當然不是為了形勢不妙的時候開溜,而是隨時準備在李重進堵不住契丹軍的時候,拿真正的近衛軍填去。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