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九卷 金甌已缺總須補 第十章 郭煒的籌謀

作者 ︰ 康保裔

第十章郭煒的籌謀

是的,在朝中群臣爭執不下的時候,先用建設陪都的形式行緩兵之計,降低反對遷都者的聲浪,而且還能在遷都之前將城壘、百司府庫以及郊廟等建築提前修好,等到最後實際上進行遷都的時候,反對者自然就少了。

至于遷都與否,郭煒一方面用暫不作出決定的手法穩住了群臣,另一方面又用修繕陪都的方式向反對者彰顯著自己最後遷都的決心。

最關鍵的就是,郭煒還小小地耍了一點手段,定然要讓那些本該會反對他遷都的大臣轉而不反對他遷都西京洛陽。

這就是增設南北兩京的主要目的。

郭煒預定的南京,就是南唐的故都金陵城,作為一個幅員廣及嶺南的大國來說,在長江以南選擇一個政治中心作為陪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以這些主要城市來說,廣州距離中原核心地帶實在太遠,的確不是成為南京的好選擇;杭州又過于東偏,而且距離中原也頗遠,不是控扼南方的要地;成都則完全縮進蜀地,根本就管控不到巫峽以東,距離東京更遠;至于江陵和潭州倒是在南方居中,本來就算東京和江陵、潭州之間缺少連貫的水路也是可以做南京的,只不過洞庭湖以南的民戶稀少,對于支撐一個大國的陪都不太有利罷了。

所以說起來最合適的地方還就是金陵城,只要朝廷將昇州升格為江寧府就行了。

而選擇幽州北平府作為北京的候選城市,那在郭煒而言也是深思熟慮了的。首先,奪回了幽薊之地,擁有了燕山防線,再以大名府為北京就沒什麼意義了,就算是成德府都不是一個合格的選擇,可以選擇的城市也就是幽州和晉陽了。

僅僅在這兩個城市之間進行選擇的話,不光是郭煒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幽州,就是其他大臣也基本上會傾向于此——在郭煒來說,當然是靠東卻距離海港更近的幽州更符合氣候發展的大勢;而在群臣來說,北漢的故都晉陽比其他城市更受警惕,後唐、後晉、後漢這前三朝都興于此,郭煒沒有下令將晉陽城徹底毀去就已經算是宅心仁厚了。

以金陵為南京,以幽州為北京,這在大周幅員漸廣的現在當然是順理成章的,就是對幾座陪都的老城進行擴建改造,增修一些宮室和配套的府衙、倉庫等建築,會出聲反對的人也不多。而一旦三個陪都都基本上修好了之後,郭煒相信他的遷都想法會讓群臣都接受洛陽的。

說穿了就是提出一個令群臣感覺更難以接受的目標,讓他們在為難之下感覺遷都洛陽也不算什麼大事,這就是所謂的「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郭煒倒是想過當真遷都到金陵或者幽州,只不過這在眼下卻是相當的不合適。

金陵城在南北朝的時候是給南朝做過都城的,南唐也以之為都城,因此做都城的經驗倒是足夠。不過建都于金陵的朝代都享年不永,這種事難免會引來非議,不過最沒有立場和金陵比都城歷史的偏偏就是東京汴梁,難道要追溯到戰國時期的魏國?或者用後梁、後晉、後漢的壽命去和宋齊梁陳幾朝去比?

所以郭煒確信自己只要稍微流露出一點遷都南京的意思,群臣肯定會主動地建議遷都洛陽的。

其實在這個年代就遷都金陵也沒有什麼好——相對于整個大周的幅員來說,金陵實在是太偏東了一點,盡管天子前不久才否決了更偏東的杭州的提名。以金陵的地理位置,真要是朝廷和禁軍待在那里,糧食倒是不愁了,也不需要太多的漕運,但是整個北方確實就有一些鞭長莫及的感覺了,尤其是西北方向,尚未收攏定難軍的郭煒怎麼會甘心呢?

金陵的好處就是直接處在產糧區當中,京師的各項供應非常容易解決,而且控制南方很輕松,並且可以直接沿江出海,也有利于擴展國人的海洋視野。不過作為一個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大陸性國家,雖然不能忘卻了大海,在這個年代里最應該重視的仍然會是陸地,疏忽北疆的責任可沒有誰敢背。

至于遷都幽州,郭煒倒是很想提前說出那句「天子守國門」來,不過作為從遼國這等腥羶之國手中收回來才十多年的地方,委實不適合做都城,就連那些支持遷都的大臣都會反對遷都到這里來的。

不過從長遠來講,郭煒還真是最看好這里了。

正如他對今後一千年內地球氣候趨勢的判斷,全球在今後的一千年內總體上是轉向干冷的,亞洲的內陸地區會越來越不適合人類活動,無論是農耕人群還是游牧人群的密度都會有所降低,農耕區與游牧區的經濟中心都會自然東移,軍事政治中心隨之東移也就是必然的了。

說起來「天子守國門」並沒有錯,其實秦漢建都于長安也是天子守國門,因為那時候的主要威脅匈奴和羌人正是在西北方向。不過「天子守國門」終究不是皇帝帶著禁軍和整個朝廷長年累月地駐扎到前線的中心城市去,長年累月地面臨和外族的連綿征戰,長安總歸是處在第二線,是前線的強大後盾,河套地區與河西四郡的屏障不可或缺。

所以郭煒真要以幽州為都城,也會等到周軍北向開拓了更寬的屏障之後——譬如收回雲州、蔚州這些地方,最好還能兵出渝關據有遼東,那時候才算都城北遷的合適時機。歷史上明朝的「天子守國門」被後人詬病,問題就出在當初棄守開平、大寧和東勝三衛,放棄了這麼一大塊戰略緩沖帶,只顧著一線排開守長城,守軍的身後就是京師,那心理負擔能不重嗎?戰斗力的發揮自然就成問題。

至于糧食問題郭煒倒是不擔心,這個年代的河北地區還沒有敗壞,不光是河流眾多,而且湖沼的分布也不差,既沒有被北流的黃河淤淺,也沒有為了塘泊防線而犧牲,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的增產潛力仍然是不小的,不說給幽州提供多少軍食,自給和供應河東的缺口是不存在問題的。

就是將來幽州擴建了,並且北線的發展一切如同郭煒的計劃,周軍的防線伸展到燕山以北去,朝廷和數十萬軍民遷入幽州,那當地負擔不了的軍食也可以通過海運和漕運綜合解決。

在郭煒想來,未來的北京物資補給還不能太依靠永濟渠。曾經的歷史教訓告訴了他,運河這東西看上去很美好,修運河也可以給當朝皇帝帶來名聲,但是說不定就怎麼破壞了沿途水系的平衡,尤其是運河必須橫貫含有巨量泥沙的黃河,必然會導致年年淤積年年需要動用民夫清理,耗費的錢財很可能超過海運費用不說,佔用的民力也會是很可怕的。

若是換到普通的中原王朝,這種佔用民力的事情也可以算作解決就業問題的手段,但是一心想要發展工業化的郭煒會怕勞動力多麼?年年都要出動去挖河的民夫,能夠省下來才好呢~

現在就連中原的土地都還沒有填滿人,另外,開發嶺南、荊湖都需要人,逐漸發展起來的煤礦、鐵礦等各類礦山和作坊需要人,將來佔領和開發遼東同樣需要人,如果海運不比漕運貴多少,郭煒可不願意奢侈地給漕運留下太多的民力。

再者說了,只有當海運形成了習慣,京師的軍糧都主要依賴于海運,國家的航海技術才能夠保持相當的進步速度,海軍才能始終保持強勢而不被陸軍擠沒了,海貿也才能更加興旺,未來的海上應變才會更有前途。知道歷史發展趨勢的郭煒,自然會在一般的大陸性國家容易忽視的地方留些伏筆的。

當然,郭煒的這一切籌謀,眼下還不便于對群臣坦言,他現在只需要說出增設兩京的打算就夠了。

「增設南北兩京?先建好幾個陪都?」王著輕聲重復了兩句,這才回過神來說道,「陛下宏圖大略,臣等自當遵行。以幽州北平府為北京、昇州江寧府為南京,臣以為甚好,前者可以加強北疆的防御,讓我朝與遼國的交涉更為順暢,後者則可以整固南方,有利于經略南海與南方各大港之海貿事,為此先花些錢帛也是不妨的。」

郭煒安慰地點了點頭︰「嗯~正如右僕射所言,就算朕不遷都,這北京與南京也是要增設的,各京也都是要整修的,既然現在眾卿對遷都意見不一,那就暫且擱置下來,先把江南、河東的新稅制試點與增設南北兩京這些事情做好。至于遷都一事,眾卿可以慢慢斟酌商議,朕等著你們最後拿出一個定見來。」

「臣等自當遵循陛下囑咐,絕不敢心懷私念,一定好生籌謀遷都之事,定然不會令陛下失望。」

王溥、薛居正等人互相望了望,一邊輕輕地舒了一口氣,一邊朗聲答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