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九卷 金甌已缺總須補 第二十二章 滄海桑田

作者 ︰ 康保裔

第二十二章滄海桑田

晚上,靈武城逐漸被夜幕籠罩,聲聲更鼓向居民和旅人們宣告著宵禁的到來,坊市閉戶,商旅紛紛入住館驛、旅舍,位于靈武城中心地段偏北的節度使府衙卻在此時熱鬧起來,府衙門口守備森嚴,府衙內燈火通明人聲鼎沸。

鄰近府衙的百姓听到那邊的動靜,都不免有些心中詫異。這三年可比不得以往,定難軍那邊的黨項兵已經很久沒有深入靈州、鹽州境內劫掠了,北面隸屬于遼國的部落更是輕易不敢犯境,朔方軍可以說好多年都沒有什麼戰功勝績可言,軍鎮在朝廷那邊的考評或許相當好看,但是像現在節度使府衙仿佛慶功宴似的熱鬧可有許多年都沒有出現過了。

只有消息更為靈通一些的地方賢達才會知道,今天府衙那里的熱鬧,可不是為了哪邊的戍軍又立下了什麼邊功,更不是因為節帥有什麼升遷之喜,真正的原因就是節帥那出使西域的二弟在外邊浪蕩三年之後終于返國,今天從靈州西邊入境,傍晚時才進了靈武城。

傍晚時節帥在城南郊接到他二弟時的喜悅激動,日間曾經去南門外辦事有幸看到一眼的人在那時候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楮——一向沉穩干練的節帥臉上會出現那麼豐富的表情,情緒會那麼激蕩,可是一點都不像十多年來把靈州守得安穩如堵的封疆大臣。

其實別說靈州的百姓沒有見過趙匡胤如此激動了,就連王仁瞻、楚昭輔等跟隨了趙匡胤有十多年的人都極少見到這種狀況,哪怕是在趙匡義的記憶當中,這個比他大了一輪的兄長上一次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恐怕還得追溯到耶律德光率領契丹兵進入東京的那個時候。只不過……那時候趙匡胤是因為父母節儉度日積存下來的一點家產被契丹人的刮錢行動刮了個干干淨淨而苦惱憤懣,並且最終引發了他的離家出走,讓他毅然辭別出生不久的女兒前去投軍。

就連趙匡胤自己,其實也不是很明白這一天自己在情緒方面的重大變化,身在局中的他只覺得,暌別將近三年之久的二弟回國過境,他這個兄長自然要好生招待一番,就是稍微激動興奮一些也是勢所當然的。他在這個時候是不可能像旁觀者一樣發覺自己的情緒變動大異于往日的,再說他現在也沒有自省的時間和心境。

倒是郭煒如果在場的話,可能會在心中下一句評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因為在郭煒的印象當中,趙匡胤差不多就是掛在了今後一兩年之內,一個人在大限將至的時候大概是會有些預感的吧……

當然這事也不一定。

在郭煒的生活經驗中,對自己的故去有預感,多半出在一些衰老或者受慢性病折磨的人身上,這些人身上髒器的全面枯竭和活力的日漸喪失,自然會讓他們在心理上對自己即將到來的命運有所感受。

然而趙匡胤的情況就很難講了,起碼目前在旁人看來,趙匡胤的精神健旺得很,筋骨強勁,看上去完全可以再戰十來年。就算是看過了另一個時空歷史記載的郭煒,真要是親眼看到趙匡胤的狀態,或者通過偵諜司、錦衣衛巡檢司獲悉了關于趙匡胤的準確情報,這時候也會犯些迷糊的吧……到底趙匡胤現在的身心狀態是不是非常健康,這種健康是不是因為人生軌跡的變化導致的?郭煒對此大概也是沒有答案的。

不過這事也可以有一種陰謀論的解釋,那就是在郭煒看過的那個時空的歷史上,趙匡胤不是正常的衰竭而死,而是暴卒——其實歷來就有這種傳言,「燭影斧聲」就是因為這個傳言而成為了典故的。

只是在這個被郭煒深刻地影響過的世界上,歷史的車輪早已經遠遠地偏離了原先的軌道,趙家兄弟的人生軌跡更是因此而大變,就算曾經的歷史上有過燭影斧聲,在這個時空也顯然不會再有產生這種結局的土壤。

「二弟!」趙匡胤飲下一口御賜的醇酒,雙目亮閃閃地瞪著趙匡義,滿眼都是難掩的激動喜悅,「去國三載,二弟現在才算是真正地成熟了!雖然有些風霜之色,雖然被風沙打粗了面皮,不過這才像個男兒漢!這樣的二弟才有望開拓涼州,為趙家創下一片基業。」

皇帝賜下的這幾甕酒非常醇厚甘洌,酒液清澈透亮,趙匡胤平日里是不舍得喝的,今天的情形自然不同,兄弟相對而坐淺斟慢酌,只是幾口下去就有些燻然之意了。

趙匡義倒是冷靜得多,聞言只是輕輕地點了點頭,舉起酒盞小抿了一口方才說道︰「西域往返近萬里,前後歷時千余日,與使團的俊才朝夕相處,和異域的豪杰觥籌交錯,雖然不敢說有出使高麗時的刀光劍影折沖樽俎,但是小弟確實自信成熟了許多。如果說三年前對牧守涼州尚且誠惶誠恐,有勉力一試的想法,如今小弟卻是滿懷信心的,涼州土豪與周圍羌戎群落,盡在我的掌中!」

說到這里,趙匡義似乎想起了自己在涼州的盤桓交際,想起了當地各種勢力的盤根錯節勾心斗角,也想起了所有勢力在面對大周儀仗時的敬畏和艷羨。

「好!二弟好志氣好氣魄!」趙匡胤爽朗地一笑,伸出右手在趙匡義的肩頭上慢慢地拍了兩下,「昔年申師厚自涼州逃歸,固然有當地深入夷狄、夷夏雜處難以為治的因素,此人量小無行,少有治軍理政的經驗,大周初立國內尚且不靖,無力支持經略西北,這些原因也未嘗不重要了。如今陛下並吞宇內,跳梁盡皆俯首,是時候經略四方了!二弟如今經驗足夠,手下也是人才濟濟,等到赴京述職之後奉詔重返西北,挾朝廷聲威撫綏甘涼,為兄再助上一臂之力,涼州的這份基業說不定可以很快底定。」

「阿兄,朔方軍現在已經可以騰出手來助我了?河套的民戶、戍軍有限,朔方軍的軍力主要被東邊的定難軍牽扯住,北面還有遼國的威脅,周邊羌人偶爾也會有蠢動,翰海糧道更要傾力維持,阿兄可不要太勉強了……」

听到兄長承諾出力幫助自己經略涼州,趙匡義自然是眉頭一展頗為興奮,不過他終究還沒有喝醉,理得清利害關系,知道朔方軍在大周西北邊境承擔的重任,也知道朔方軍對關中糧餉的依賴,所以聞言雖然並沒有出口推辭,卻也回答得相當慎重。

趙匡胤呵呵一笑︰「今時不同往日。二弟去國的這三年時間里面,大周和周邊的變化可都是很大的啊……」

「變化很大?怎麼個變化法?」

趙匡義認真地看了看兄長的神色,那張紫膛臉卻根本就看不出來是不是喝醉了,不過從當下對方的神態動作和語氣來分析,酒後的興奮是有幾分的,但是並不像是在說醉話。

莫不是說……在自己深入西域的這三年時間里面,大周和周邊還發生了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居然可以使得大周的西北重鎮朔方軍面臨的威脅大降,因而有閑心去理會西邊的涼州了?

會是什麼變化呢?看著正在沉吟中的兄長,趙匡義還等不及他的回答,就已經開始遙想開了。

在自己走之前,皇帝的目標似乎有兩個——高麗和安南,或者說是高麗的北境、耽羅國所在的濟州島和整個安南。難道說,這三年里面安南的丁氏父子真的出了什麼大問題,從而讓朝廷有機可乘?在嶺南那邊剿寇練兵的定遠軍分船隊和伏波旅分隊一舉解決了安南問題?有沒有那麼容易啊……而且就算是軍事行動和郡縣化的舉措都相當順利吧,地處極南方的安南那一點變化又怎麼可能影響到西北的態勢?

至于高麗的北境和濟州島獲得解決,這倒是在意料之中。

浿水以北的高麗北境,自己從高麗歸國的時候,就已經拿回來了完整的協議,有三年時間用于禁軍進駐和監軍、轉運使的逐步分化瓦解,當地徹底倒向大周是不會令人奇怪的,有江華島的周軍在,高麗對此是不可能發出什麼怨言來的。

耽羅國所在的濟州島就更是小事一樁了,先是驟然面臨遼國的訛詐,然後又要直面大周的肢解,高麗哪里還會在意一個小朝貢體系中的小小海外藩國的去留?只要定遠軍能夠依靠兩國史籍當中的簡略記載找到那個島,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自然的歷史進程了。

然則高麗的這些變化也不太可能影響到西北局面吧?總不至于說遼國為了高麗的事情發瘋了,不顧一切地撕破了和大周的和議,要知道出使遼國的使者比自己從高麗回國還要早上幾個月的呢,當時的遼國分明已經忍氣吞聲了。再一個,遼國若是徹底撕破臉,恐怕還真不是三年時間就可以解決的,否則皇帝也不至于那麼小心謹慎地經營北疆,根據使者所言從幽州進取遼國上京的道路,上千里的草原可不是那麼好通過的。

難道是定難軍被朝廷削平了?這同樣不太可能。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