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九卷 金甌已缺總須補 第二十三章 新變化

作者 ︰ 康保裔

第二十三章新變化

「哦!朔方軍現在居然能夠騰出手來支持開拓涼州?這其間到底是生了何等變化?記得我在這里的時候,雖然節帥威名播于羌戎,但是定難軍隔三差五的總要到鹽州騷擾幾回,深入靈州劫掠的事情一年之內總是可以踫到幾次的。現在羌戎束手尚可理解,遼國為了東境的綏寧而約束部伍也不算稀奇,只是那定難軍何時這等老實了?」

類似的問話出現在旁邊相鄰的兩席,卻是楚昭輔抑制不住驚訝的情緒,在直接向對面的王仁瞻發問。

趙匡胤這一次在府衙招待歸國的使團,固然也要講一個上下尊卑左右有序,卻並沒有朝會或者皇帝賜宴那麼講究,加上使團成員當中至少有半數人以前就是朔方軍的牙將,其他無關人等經過三年的共處也相當熟絡了,這場筵席安排得倒是比較隨意,趙匡胤和趙匡義兄弟倆固然是相對而坐,其他舊相識新朋友也基本上湊做了一堆。

這邊說話的卻是楚昭輔,他和王仁瞻兩個六十歲上下的文吏無論是酒量、話題都和那些純粹的武人不太一樣,年齡隔閡更是實打實的,當然就沒有和米信他們混在一起喝酒行令,而是躲在一邊談論起時事來,話題倒是和趙家兄弟那邊驚人的一致。

這倒是並不奇怪,王仁瞻和楚昭輔原本就都是朔方軍的賓幕,現在麼,王仁瞻還在擔任著朔方軍的賓幕,楚昭輔則很快就會成為涼州刺史的賓幕,兩人談起話來自然會傾向于各種運籌和時局。

王仁瞻只是微微抿了一口杯盞中的酒液,然後抬頭看著楚昭輔平靜地說道︰「定難軍倒是不曾老實,只不過如今他已經自顧不暇了,哪里還有力量來騷擾朔方軍?」

「自顧不暇?」楚昭輔皺著眉頭略微思索了一下,終究還是不得其解,「若是陛下開始經略定難軍,固然多半會以河東、延州等地為主,以越過大河、橫山蠶食銀州、綏州為手段,但是府州、麟州方面與我們朔方軍也斷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啊!卻為何如今定難軍自顧不暇,我朔方軍卻可以騰出手來向西經略?」

楚昭輔說的顯然是常理。

盡管以楚昭輔的層次還很難對朝廷的戰略有個透徹的了解,但是作為曾經的朔方軍節度使幕僚,他卻不可能不知道歷來與朔方軍都是宿敵的定難軍的地緣——定難軍東邊隔著大河與河東相接,南邊隔著橫山與延州、慶州為鄰,東北則是地斤澤、大橫水等砂磧草澤隔斷府州、麟州,西面與靈州、鹽州隔著砂磧山丘,北面卻是純以砂磧與黃河限阻遼國。

以定難軍如此地緣,大周若是想要經略此地,徹底拔出夏州黨項李氏的割據,朔方軍這邊和府州、麟州一樣並不適合大兵團行動,黨項人當然是可以聚起橐駝、馬隊穿越翰海劫掠周境的,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漢家軍隊卻很難通過翰海維持一支大軍的存在,所以軍事行動的重點一定會是河東與延州地區。

不過朝廷要真是對定難軍出手,朔方軍這邊即便組不起大軍東向出擊,卻必然會擔負起牽制的任務,不光是牽制住宥州的守軍,還得讓夏州將一部分防御力量分到西面,而不能全心全意地向東支持銀州、綏州的作戰。

所以能夠讓朔方軍徹底騰出身來的變故,還是很讓楚昭輔好奇的。

王仁瞻眉頭一挑,嘿嘿笑了一聲說道︰「倒不是朝廷對定難軍動手了,不過此事卻多少和朝廷有關。讓夏州李氏自顧不暇的卻是遼國——這三年來,遼國幾乎就沒有斷過對黨項各部的征伐,遼國在大河北面的天德軍、雲內州、東勝州、豐州常年屯駐大軍,以西南面招討司總之,一到大河封凍,遼國的兵馬就從河北踏冰渡河,擄掠河套內的黨項蕃落,兵鋒盛時,還常有精騎越數百里砂磧直薄夏州北境!」

「遼國竟然如此瘋狂?!不過這些年下來契丹人也夠窮的,居然會打起了黨項蕃落的主意……」楚昭輔滿臉驚愕,兩眼瞪得圓圓的看著王仁瞻,「有遼國在北面常年不斷地騷擾甚至深入軍鎮,定難軍確實會自顧不暇,只是何以說此事多少和朝廷有關?」

…………

「遼國窮困到要去擄掠黨項蕃部,遼國只能擄掠黨項蕃部,當然和朝廷不無關系。在這件事情上,朝廷很難說是有意或者無意地推波助瀾了……不過陛下的深謀遠慮卻已經可見一斑。」

趙家兄弟那一席上,趙匡胤的講解也進行得差不多了,此時趙匡胤正側頭望向東南,眼眶內深邃難言。

趙匡義被談話的氣氛帶動著,不由自主地也學著兄長的樣子,卻是轉頭望向了東南方,嘴里低聲地念叨著︰「陛下的深謀遠慮?遼國窮困到要去擄掠黨項蕃部……這遼國以前有石晉稱臣納貢,後來有河東劉氏稱臣納貢,並且佔據了幽州漢地,中國出產幾乎無一不備,自身又是稱雄草原幅員遼闊,草原牲畜孳生更是無需掛懷,那時候的遼國只怕比大周還要富裕得多了……後來遼國在陛下手上失幽州、斷河東,再不能輕松享用中國出產的鐵器錢帛,的確會顯得窮困許多,不過這乃是陛下的武功所致啊,兄長卻怎麼說是深謀遠慮?」

「光是沒了中國出產的錢帛以供契丹貴人奢靡,那對遼國又有多少傷害?鐵器少了的確是個麻煩,不過遼國還據有渤海之地,當地自有礦山、鐵匠,百年來又從漢地擄去了大量的工匠,只要省著些用,鐵器還是盡夠的……至少可以保證遼主親衛的兵器甲仗與宮帳的日用所需。」

趙匡胤斜睨了這個武略甚缺的二弟一眼。說起來讓這個二弟去外域開拓獨當一面,他的能力缺陷真的是蠻明顯的,他治民理政應該沒什麼問題,駕馭部屬也很能干,可惜就是在指揮作戰和武略眼光方面差了許多。幸好他選擇的是涼州而不是交州,這邊有自己給他做後盾,還可以從朔方軍給他調撥一些擅長軍事的能手輔弼,經略一下涼州那種羌戎力量遠不如定難軍的地方還是不算太難的。

果然,在听了趙匡胤的這一段話之後,趙匡義並沒有恍然大悟的體會,卻仍然感覺到很有些渾渾噩噩,當下只得略顯茫然地又望了望兄長一眼。

趙匡胤在心中暗自嘆息了一聲,最終還是打起耐心緩緩地說道︰「二弟可還記得,遼主當初向朝廷請和的時候,陛下對其提出的兩國互市要求毫不遲疑,完全沒有經過任何的討價還價就一口答應下來了?」

「是啊……當時我軍剛剛對遼軍獲得了一場大勝,虜廷又剛剛經歷過一場政變,遼國是新主即位、軍力殘破,既無力再對我國進行挑釁,又要潛心安定內部,這才卑躬屈膝地前來請和。當時陛下在其他方面都很強硬,唯獨就是應許兩國互市這一點偏軟了一些。」

得到兄長的提醒,趙匡義當然能夠回想起才不過發生五六年的事情,只是他的這種回想完全無益于當下理解兄長的言語,難道……皇帝當時那表現最軟的地方,其實就是深謀遠慮之處?晃了晃頭,趙匡義覺得自己一下子整不過來,也不知道是頭腦不夠用了,還是真的有些喝醉了。

「確如二弟所言,對于陛下此舉,朝野上下幾乎咸以為軟弱,是陛下在多年征戰之後為了北疆的長久和平作出的忍讓,為兄當時的想法也不例外。」

對于趙匡義現在的反應,趙匡胤是一點都不覺得奇怪,因為他自己就是這麼走過來的,而自己之所以能夠比較早地相通其中的奧妙,也不是因為智略的差異,而是因為眼界的不同。

靈州這邊對羌戎以及西域回鶻開闢的榷場,鹽州柳泊寨對定難軍開闢的榷場,或許和周、遼兩國邊境的榷場有這樣那樣的不同,但是其基本主旨應該是一致的,這些年趙匡胤一直在思索參詳皇帝的治政,再結合自己對前面兩處榷場的調查,趙匡胤覺得自己差不多把握了皇帝的思路。

真的是遠超歷代的安邊、開邊之策啊……不過為什麼前人都沒有想到呢?其實說起來並不是很復雜的,或許還是因為前代的各方面優勢都不夠?無論是國力軍力還是民生。以前的各個王朝即便是開邊互市,基本上也是用朝廷稅賦貼補收買沿邊部族,讓他們耽于逸樂不思劫掠,而現在的這個皇帝卻是以強大的軍力為依托,通過邊境的幾個榷場,利用各國的商隊為先導,使用極為懸殊的產品將遼國擠壓得窘迫不堪。

收回思緒,趙匡胤看著這個被自己寄予厚望的二弟,溫和地說道︰「朝廷在兩國議和的時候一口允諾開闢多個邊境榷場以利兩國互市,其中的奧妙為兄至今也沒有完全想清楚。不過眼前的事實俱在,遼國之所以窮困得要去擄掠黨項蕃部,正是兩國互市讓他們的財富持續向大周流出;遼國之所以只能去擄掠黨項蕃部,卻是因為朝廷嚴禁其訛詐高麗。這怎麼不可以說事情和朝廷不無關系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