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九卷 金甌已缺總須補 第二十四章 喜訊

作者 ︰ 康保裔

「這事還當真是有趣遼國堅持不願向我大周賣馬,又喜歡大周的糧食布帛茶藥鹽鐵,年年大量驅策成群的牛馬過來交換都不夠,毛皮珍藥同樣不敷供給,最後就只得使用成錠的銀子付賬,幾年時間下來越發是窮得慌了」

一群武夫聚在下首喝酒行令,酒酣耳熱之際卻是湊在一起說著同樣的話題現在說話的是朔方軍節度使都押衙郭延,從當年殿前司時候趙匡胤的衛隊長做到當前這個位置,郭延和米信、張瓊等人熟絡得很,靈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楊義又身染喑疾說不成話,劉循臣、靳承勛、楊嗣之間還頗顯生疏,所以倒是郭延的話最多

米信此時完全像是在听天書一樣,直听得張大了嘴合不攏來︰「俺是粗人,還真是想不到這開榷場兩國互市居然可以玩出這樣的調調……也是以前契丹人要是窮了想要漢家的精美貨品,那是直接騎了馬過來搶就是了,不過如今早已經被俺們打得怕了,不敢動手來搶,就只能用自家的產物來和俺們換,但是契丹人哪里懂得生產?從山林百姓那里搜刮來的毛皮珍藥終究有限,他們自家牧養的牛羊既粗劣又不夠數,也是他們狗屎運佔了幾個銀坑,不然怕是得往大周賣奴婢了」

「誰說不是呢……」楊嗣此時仗著自己是楊義的弟弟,盡管自己的職位不高,卻也湊了上來,「不過要是遼國當真沒有那些銀坑那就算是賣奴婢都賣不了幾年契丹人自己的牧奴既髒臭又不懂得干活,俺們可不稀罕,他們也就只能把些個以前從中原擄去的漢兒賣回來,那可經得起幾回折騰的?」

張瓊此時憨憨地接嘴問道︰「所以遼國就發兵擄掠黨項蕃部指望著把擄來的黨項人當作奴婢賣給大周商戶?那也不對啊……黨項牧奴和契丹牧奴又沒差,一樣的髒臭不堪用,那些商戶可精明得很,不會做這樣的買賣?」

「遼國發兵擄掠那些黨項蕃落,當然是人畜一起搶了,其中的畜群可以用來增長自家,也可以直接向大周商戶販賣,至于搶到的黨項人……我估計是驅趕去開礦增加銀坑的出產去了遼國那地方人力不足漢兒與渤海人都是種田做工的能手,契丹貴人們舍不得就讓他們這樣死在礦坑里;契丹自身的牧奴一直繁衍不多,怕是不夠填礦坑的」

劉循臣卻在此刻冷冷地插了一句話作為黨項馬賊劫掠靈州商路的受害者,劉循臣對契丹和黨項都沒有一點好感所以雙方的征戰是他很樂意看見的,而作為在邊地有著豐富閱歷的人,他顯然很自信自己抓住了事情的關鍵

遼國和大周開展互市,契丹貴人們眼饞大周玲瑯滿目的精美貨物,卻拿不出足夠交換的貨品又因為武力不足而不敢賴賬不敢搶掠,最後自然就只有寄希望于銀坑的出產了——銀子總是大周商戶們能夠接受的珍貨,可以沖抵一切欠款,多半比銅錢還好使

只是以遼國那稀薄的人丁還有契丹人比漢家低劣得多的采礦術,開采銀坑的死亡率一定是高得嚇人的人口較多的漢兒和渤海人需要給契丹人種田、做工匠,契丹貴人們還舍不得讓他們隨便死而契丹牧奴顯然是不夠死的,那當然就只好出去擄掠人口了

擄掠人口這種活計那可是契丹人的老本行,擄掠其他的游牧部落不光是可以增加人口,還可以立即增長畜群財富;擄掠山林野人則可以在增加人口之余附帶大量的毛皮珍貨;擄掠漢地或者高麗是為他們補充高水平的生產性人口和最好的財富

只不過遼國如今已經被大周禁軍打怕了,擄掠漢地固然是不敢,因為高麗北境已經進駐了大周禁軍,所以遼國就連擄掠高麗或者鴨淥水東岸的生女真都不敢了,無可奈何之下,擄掠黨項人和遼國西北的草原部族就是他們的唯一選擇了只是遼軍去自己的西北地區游獵,這種消息當然不太會傳播到大周境內來,所以能夠令周人津津樂道的也就只有遼國擄掠黨項蕃部的最動態了

「對對對還是劉都監見多識廣,一眼就把契丹人的花花腸子看穿了」郭延大感佩服,連聲地拍著劉循臣的馬屁,「一定是這樣的契丹貴人們肯定是想著盡量多出產些銀錠來付賬買我們大周的精美貨物,可是他們國中的賤民又不夠死的,要讓他們去打劫漢地又不敢,現在遼國就連打劫高麗的膽子都沒有了,最後就只好把主意打到了黨項人的身上嘖嘖嘖那些黨項人也當真是可憐了……」

「是啊,黨項人真可憐,誰讓夏州李家不老老實實地歸附朝廷呢」

配合著郭延的這段話,米信、張瓊、楊嗣等人幾乎是異口同聲地應和起來,言語當中似乎對定難軍的黨項人充滿了同情,不過看他們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的架勢,多半卻是把這件事當成了下酒菜或者調味品了

…………

「原來如此」

在趙家兄弟這一席,趙匡胤的講解也已經結束了,趙匡義直到此時才算完全理解了事件的發展過程與相關邏輯,恍然大悟之下,又是好一陣的感慨

「這也就是說,最近三年來,遼國只要有機會渡河,就會派兵到定難軍的北面擄掠一番,所以定難軍完全是自顧不暇,這些日子里根本就沒有了騷擾靈州、鹽州等地的能力?那麼朝廷對此事又是個什麼態度,陛下就沒有趁機令夏州李家徹底歸附的打算嗎?」

感慨完了之後,趙匡義又有了問題,不得不說他的腦子並不笨,一旦思路被人點開之後,在戰略方面也是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他缺的還是一個擅長言傳身教的好老師

「朝廷多半還沒有下定決心……」趙匡胤搖了搖頭說道,「朝議的內情我是不知道了,只不過朝廷並沒有多的旨意傳下來,要朔方軍做的事情無外乎就是嚴守疆界,既不必去助定難軍抗擊遼人,也不要去趁火打劫好像慶州、延州那邊得到的差不多也是類似的指令,只有府州那邊,因為折家同樣出身于黨項,卻又是夏州李家的世仇,所以他們固然不會出兵幫助定難軍,卻在大力延攬保護被遼人威脅到的河套黨項諸部,不過也還沒有和遼國撕破臉」

說到了這里,趙匡胤停頓了片刻,然後才郁郁地說了一聲︰「陛下的深意,我也是難以揣測的……眼下就只能好生守著朔方軍二弟于此刻歸來,的確是恰到好處,既然朔方軍東向沒有什麼用武之處,倒是不妨傾力支持二弟開拓涼州」

「那……除了遼國連番劫掠定難軍這件事之外,這三年里面還有哪些大事發生?」趙匡義沒有接茬,既然兄長都看不透皇帝的籌謀,他就不願意去費勁了,「兄長之前不是說大周和周邊的變化都很大嗎?」

趙匡胤瞟了弟弟一眼,又伸出手來拍了拍他的肩頭,笑著說道︰「你盡管放心,家中一切安好那個高麗的崔氏在永樂五年四月里給你生了個大胖小子,母子平安;就是弟妹在今年年初得了一場惡疾,不過有太後和陛下照拂,太醫善加調理,此時應該已經痊愈了就是文化都已經從武學結業了,听說是申報了定遠軍的職位」

「崔氏生了一個兒子」

趙匡義听了這話就不淡定了,要知道他現在都已經是三十七歲的人了,可是結發的尹氏沒有給自己生下一兒半女就韶華早逝,續弦的符昭蘭是十多年都沒有給趙家添丁——當然,這事的責任主要在趙匡義自己,不過此刻趙匡義顯然是不可能自省的

卻是沒有想到,自己奉詔出使一次高麗,外藩送過來的一個妾侍就不光是令自己重振雄風,而且很快就生下了兒子趙匡義此時頗有些後悔,自己原先怎麼就沒敢去納妾呢?要是早納了妾,應該也不至于到三十歲以後才得子的

不過趙匡義終究是謀大事的人,這個消息只是讓他短暫地激動興奮了一下,馬上就調整了心情,略顯羞赧地說道︰「文化也出息了啊……不過他怎麼會選擇了做水軍的?另外,兄長也應該知道,小弟方才並不是在問家中的事」

「除了遼國連年劫掠定難軍之外,大周和周邊的變化確實很大啊……」趙匡胤等著弟弟的情緒平復下來,這才繼續說道,「濟州島已經成為了大周的馬場,耽羅國雖然還沒有郡縣化,不過當地土人比荊湖、嶺南的溪洞蠻還好相處,相信很快就能成為朝廷的郡縣了高麗的北境如今已經相當于大周領地,禁軍和文吏、商戶自有來去,鴨淥水兩岸的生女真爭相歸附,相信安東都護府重立也並非不可能就是在國內,江南、河東的稅制改革頗見成效,後續嶺南與蜀地的試點也很成功,朝廷一致同意將其全面鋪開,另外三京都已經建成,朝廷在年初正式遷都西京了」(未完待續)

百度搜索泡書閱讀最最全的小說///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