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佛緣 第十四章 敦學坊Ⅰ

作者 ︰ 孰不依

這個王莽自幼聰明,深得王曼喜愛。王曼身體不太好,卻偏愛抽煙。小王莽為幫助父親解月兌煙癮,屢次將王曼的煙葉煙袋藏起來,害得王曼總打呵欠。王曼明白是小王莽藏了煙,就哄騙道︰「莽兒,爹知道你將煙藏在什麼,相信不?」王莽以為父親真的發現了藏煙的地方,趕緊往里房跑,想去察看察看,但沒幾步路就回過味來了,狡黠地眨著眼,「爹一定是要騙我暴露藏煙的地方,俺不上當。」又拐了回來。

王曼見小王莽不上當,靈機一轉,又道︰「這樣吧,你給我煙抽,爹給你買糖葫蘆!」王莽平素愛吃糖葫蘆,王曼開出的條件具有極強的誘惑力,沒想到小王莽咬緊牙關居然回絕了。過了幾日,王曼沒了煙抽,無奈道︰「孩子,你既然不讓爹抽煙,那就把煙葉煙袋拿出來讓爹送人吧,總比放壞了強。」哪知小王莽仍然不上當,偷偷把煙給了他娘,煙葉和煙袋始終沒有再落到王曼手上。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把王曼鬧得毫無辦法。

說起來,王曼雖有一個聰明的兒子,卻是時運不濟。本來身子骨就弱,喜得貴子後整日酗酒過頭,沒等到王政君當上漢元帝劉奭的皇後,就一命嗚呼,撒手歸西,撇下孤兒寡母,自個往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他的兄弟姐妹、佷兒佷女,無一例外都沾了王皇後的光,飛黃騰達,榮華富貴,唯獨王曼一家門庭冷落。

沒了爹的王莽,說起來算是個貴族子弟,卻家道中落,孤苦伶仃,與母親相依為命,自小便寄人籬下。好在大家都听說了王夫人夢見寶珠投胎的事,怕這個聰明機靈的小王莽將來真的會青雲直上,所以也不敢太委屈了這孤兒寡母。

王皇後得到王曼早逝的消息,悵然心傷,便打著給太子劉騖找伴讀的名義,將王曼撇下的孤兒寡母接到後宮奉養,算是對王曼的一些補償。王皇後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的確是體恤王莽母子的孤苦落寞,一方面也是想試探一下剛登上皇位的漢元帝對自己娘家的態度。

漢元帝在王皇後生下太子劉騖後,寵幸宮中其他嬪妃,冷落了王皇後。對王皇後懷著一種過意不去的愧疚之感,擔心王皇後不甘寂寞,空房難以獨守,就順水推舟同意了王皇後的請求。

王莽進宮之後,循規蹈矩,從無過犯,小嘴又甜,在王皇後面前左一個姑姑、右一個姑姑,把王皇後哄得心花怒放。這王莽還喜歡看書,太子劉騖束之高閣的那些陳編舊籍,被王莽視同珍寶照單全收,一卷不拉全部收藏起來,似懂非懂卻學而不倦。

一次王莽隨王皇後參加筳宴,席間有兩位公卿夫人為兒女之事煩惱,一位憂慮兒女太少,一位又發愁兒女太多。小王莽剛听前者說完,就急著插嘴說︰「一個兒子多好,不知少了許多煩惱!」不料後一位卻接話道「那我兒女多怎麼辦?」小王莽一撓頭,心想︰「壞了!剛才顧前不顧後,話說得滿了,得想法再圓回來!」小王莽才思敏捷,馬上就轉過彎來,笑道︰「只要兒女好,一家人其樂融融,多幾個孩子就更不用愁了!」小王莽的隨機應變能力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王莽便在這種環境中慢慢長大,從五六歲進宮,一晃十來年過去了。

鬼母既惦記著白帝何時出關,又不放心轉世投胎到魏郡王家的寶貝兒子,便拜托西門君惠到長安,暗中關照兒子。西門君惠也有意為佷兒籠絡些人才,以應不時之需。便棲身長安,改名「陳參」,謊稱來自沛郡,在城北敦學坊開了一家私塾。

「陳參」經過多年傳道解惑,在長安城中頗具名聲。奇怪的是,能夠拜入「陳參」門下的弟子並不多,因為「陳參」收徒極為苛刻,只要是看不上眼的,無論是豪門大族、皇家貴戚還是尋常百姓,一律回絕。所以多年下來,只有名叫劉歆、莊尤、桓譚的幾個弟子。這幾個弟子,個個才華出眾,「陳參」十分喜愛,悉心教導,不覺一晃多年。

長安城雖貴為皇都,但城市布局仍依承舊制,與鄉里那種封閉的村落大致不差,只不過寬廣了許多。整座城市正正方方,街衢巷陌,平直通達。全城有八條主要街道,寬廣平坦,都與城門相聯。

城北的橫門大道是長安城八條主要街道之一,東西各有一個鬧市區,東邊的叫東市,西邊的叫西市。正因為有了這東西二市,城北雖然只是普通百姓聚居之處,卻也顯得十分繁華。不過「繁華」得有些嘈雜,近于烏煙瘴氣就是了。

七月流火,長安炎熱難耐。城北橫門大道上過來了一個青年。那青年人步履匆匆,顯然對這繁華的街景並不特別關注,也不因為沿途市場里傳來的叫賣聲而稍有停留,只顧埋頭疾行。

青年人頭頂烈日前行,身上的一件粗布儒袍已經被汗水濕透。盡管道邊樹蔭下涼氣習習,叫賣西瓜的攤販眾多,這青年人卻好似連歇歇腳落落汗的念頭也不曾有過。

青年人約莫十七八歲年紀,頭發稀疏,面闊嘴寬,看起來謙恭隨和。雖然在炎熱的暑氣中不斷行走,顯得有些疲倦,但神色卻很泰然,一雙眼楮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堅毅。

青年人此行似乎抱著某種堅定的心願,要做什麼重大的事情,不然也用不著緊繃那張略嫌寬大的嘴,一言不發地匆匆趕路。大街角落畏縮著幾個想要賣身贖債的窮人,偏偏有一個頭插草標的小女孩不知趣,攔了青年人的去路,拉著他的衣角,哭著要賣身為奴。

青年人頗感意外,蹲子詢問原委,知道小女孩賣身是想給父母親籌錢治病。青年人憐憫小女孩的遭遇,掏了一些銀兩交給小女孩,叮囑半天才繼續趕路。

青年人的舉動受到圍觀人群的稱贊,有人交頭接耳,指指點點,「這個年青人好象是王皇後宮中的人,叫做王莽。沒想到王氏家族也有樂善好施的善人!」

這個青年人的確是王莽。或許是老天爺故意跟王曼過不去,他這個兒子身材單薄,不如山之雄偉;頭發稀少略為禿頂,也不似草之茂盛。取名一個莽字實在有點名不副實。

王莽在宮中十幾年,母親對兒子要求極嚴,甚至近于苛刻。王莽完全沒有紈褲子弟的習氣,也沒有借助王皇後的裙帶關系去謀取任何利益。所以雖有皇後接濟,母子倆仍然生活恭謹而儉約,家中亦較清貧。出身豪門,蝸居寒舍,是王莽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寫照。

這年夏天,王莽母親考慮兒子漸漸長大,為了將來討一口飯吃,想讓兒子學一門謀生的技藝。哪知王莽錚然道︰「不學。這種純粹為了謀生的粗淺知識,既不能讓我治國安天下,也不能讓我名垂青史。孩兒要學就學帝王之術,求千秋之名。」

王莽母親知道兒子素有大志,便放棄了讓兒子學謀生技藝的想法。

托人在長安城內打听了一番,听說有位名叫「陳參」的沛郡人士,在城北敦學坊開了家私塾。此人自幼飽讀詩書,是名重一時的名家大儒,專門傳授輔佐帝王的學問。便下定決心吩咐兒子到城北上門求學。

臨出家門,王莽母親一再叮囑︰「這位陳先生脾氣古怪,收徒極嚴,我兒務必謙恭有禮,虛心拜師!」王莽母親翻開一個包袱,取出一篇簡牘,「這是太子贈送的古籍,十分珍貴,你就拿去當拜師禮吧!」

敦學坊,小巷深處。

這是一處不大的庭院,爬著幾顆老藤,只有數間窗明幾淨的廳房。正在一心听「陳參」授課的弟子莊尤听到門外有人跪拜尋師,便起身稟告老師︰「先生,門外似乎有人跪拜求師,弟子是不是將他引進來?」

莊尤,字伯石,來自西蜀,拜在「陳參」門下已有一些年頭。此人自幼聰明,極為自負,「陳參」也較為器重。莊尤等人背對大門,「陳參」卻面對大門,其實不用莊尤提醒,「陳參」早就看見門外跪了一個青年人。

但「陳參」明白莊尤的意思,一定是覺得門外的年青人已跪得太久,才代為求情。「陳參」想到這里,便對莊尤道︰「那你就去問問吧!」莊尤轉身出門,詢問門外跪著的青年人︰「閣下何人?為何在我老師門前長跪不起?」

青年人依舊長跪在地,略帶沙啞的道︰「學生久慕陳先生大名,知先生乃當今名士、飽學鴻儒,特求先生將學生收入門牆列為桃李,學生願追隨先生執弟子禮!」

「陳參」在門內已听見青年人答話,眼中掠過一縷不為人覺察的異樣。略加思索後,故意大聲回道︰「青年人,我陳參只是一介寒儒,以設學課徒為稻粱之謀,並無真才實學,你還是另擇高明吧!」

王莽記得母親的話,知道這位高人是試探自己。更加恭敬地拱手回話︰「先生擇徒嚴格,長安城誰個不知、哪個不曉?學生雖然不才,卻也想斗膽求先生恩允!」

王莽說完話,很莊重地打開隨身攜來的書囊,從中取出一卷簡牘,雙手高舉托與莊尤。道︰「有勞師兄將簡牘呈與先生!」莊尤見眼前的青年人態度虔誠,便將簡牘接過遞上。

「陳參」接過簡牘,眼楮一亮,不看則已,一看竟心中暗喜。原來青年人呈上來的是《周官經》古本,世面上《周官經》雖然不少,但真正的古本絕無僅有,就算是斷簡殘篇那也鳳毛麟角。

「陳參」眼中那份喜悅只是閃了一閃,馬上又鎮靜下來。問道︰「青年人,這本古藉你從何得來?」

王莽伏子,規規矩矩磕了一個頭,道︰「稟報師父,弟子的一位遠房親戚湊巧獲得一部古文《周官經》,被弟子偶然看到。弟子視為珍寶,用一個月的時間,將《周官經》抄錄一遍。不過,弟子才疏學淺,對《周官經》多有不解之處,特來向恩師請教,並願將古藉正本敬獻師父!」

莊尤見這青年人與其他拜師的人頗為不同,氣宇軒昂,禮節周密,談吐不凡,便上前對「陳參」輕語︰「師父,這個青年人看起來非同尋常,今後要光大師父的學說,沒準就得寄托在他身上!」

「陳參」點點頭,吩咐莊尤退下。又想今日能夠得到這本彌足珍貴的古版《周官經》,倒是始料未及。抬頭向青年人道︰「既要拜師,為何不以名諱相告?」

王莽一听,頓時喜上眉梢,便趕緊回話︰「師父,弟子叫黃莽!」

長安城中,老百姓對王氏家族格外敏感,王莽怕自己說出真相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有意識要瞞報姓名。又因母親姓黃,世人王黃不分,早就想好要謊稱「黃莽」。

這「陳參」本乃西門君惠化身,對眼前這個王莽的情況早就打探清楚。王莽今日到敦學坊來求學也在意料之中,但對他托名「黃莽」卻怔了一下。

西門君惠不禁抬起頭,直直地盯住王莽,暗想︰「老夫改個名,是為了在長安城隱居,這小子為啥也假名黃莽,還裝得一本正經?」

不過,西門君惠何等老練,自然不露形色,慢聲道︰「黃莽,好,這個名字有氣勢。這樣吧,三天過後你就搬到這里來,老夫給你傳授周公之禮!」

「謝謝師父!弟子謹遵師命!」王莽拜師成功,謝過師父後,便興沖沖回家給母親稟報去了。王莽母子又做些準備,三天後「黃莽」就正式到敦學坊求學去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昆陽之戰•佛緣最新章節 | 昆陽之戰•佛緣全文閱讀 | 昆陽之戰•佛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