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佛緣 第五十章 舂陵起兵Ⅳ

作者 ︰ 孰不依

揚雄隨莊君平回到成都,住在武都山道觀。莊君平待揚雄安頓停當,便過來問道︰「子雲自不惑之年出川遠赴京師,已數十年矣,不知幾十年間,可曾悟道?」

揚雄嘆口氣道︰「學生還記得當年抽得的四句中平簽,‘夢中說的是多才,聲名雲外虛中來。水遠山長難信實,貴人指點笑顏開。’至今未曾領悟。人生無非是一場虛幻。但有此一生畢竟不容易,就算是過客,也應該活得精彩一些,多少該做些事。」

莊君平微微一笑,道︰「哦,那你都想做些什麼事?」

揚雄拱手道︰「弟子以為有意義的事情,一是建功,二是樹德,三是立說,建功得有一施展抱負的舞台,樹德須得堅韌不撥的意志,立說仰仗淵博深厚的知識。前兩條弟子都感到無能為力,唯有立說,可以一搏。」

莊君平微微笑道︰「只是如此嗎?」

揚雄搖頭,「弟子本以為也就如此,沒曾料到終究月兌不了世俗。這次回武都山,也因有事要請教老師。」

莊君平一擺手,道︰「讓老師猜猜。你身上一定隨身攜帶了一件天下至寶,不知如何處置,所以想讓老師出出主意。對嗎?」

揚雄從座上迅速撐了起來,對莊君平深深一揖,道︰「老師神算,一語點中弟子的難處。那王太後年前將傳國玉璽暗中托付弟子,期望將來漢室復興。不料,王太後中途撤手西去,竟未對這傳國玉璽留下片言只語。弟子捧在手中如捧燙芋,既不敢有負太後期望,又怕招來滅門之禍,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莊君平笑道︰「此時屋中無非你我二人,不必如此畏懼。子雲沒听說過民間流傳的符語嗎?」

揚雄茫然道︰「弟子在長安就曾听說過。好象是什麼‘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但虛妄之言,不可盡信。再者,就弟子所知,名劉秀者甚多,遠的不說,朝堂上便有國師公劉秀,南陽有高祖九世孫劉秀,其他名喚劉秀卻藉藉無名者只怕也是多如牛毛。弟子恨無慧眼,識不得真命天子。」

莊君平笑道︰「凡夫俗子自然不知,但得道成仙者自可窺見不聞之秘。」

揚雄聞言再拜,「這正是弟子不辭辛勞回到成都的原因。京師長安賢達雖多,但弟子身邊無人可以信賴,弟子不敢向外人妄言。唯有老師,超凡入聖,品行高潔,弟子一生敬仰,或許可以為弟子指點迷津。」

莊君平斂起笑容,道︰「既如此,為師也不妨告訴你,天下劉秀雖然甚多,但真命天子只有南陽劉文叔一人。這個劉文叔乃地藏菩薩轉世。數年前南陽出現靈瑞之氣,正邪兩道爭奪,那讖寶最終被劉文叔所得。據為師推算,如今劉文叔已在舂陵起兵,多半會進取穎川,奪佔昆陽。子雲可先靜觀數月,如無意外,可趕到昆陽,將傳國玉璽設法轉送與他。只是這樣一來,你須得從水路下江陵,而後北上。」

莊君平稍稍停了停,又道︰「子雲,傳國玉璽用和氏璧雕刻而成,你可知這和氏璧出自何處?」

揚雄苦苦思索半天,道︰「弟子愚昧,只知楚人和氏得玉璞于荊山之中。天下之大,名叫荊山的地方不計其數。弟子不知埋藏玉璞的那座荊山究竟在哪里。」

莊君平微微笑道︰「五百年前楚人和氏得玉璧,制成傳國玉璽。五百年後這塊和氏璧又將歸于故地,回到地藏王轉世的轉輪聖王手中,這一切都是宿命,不可更改。」

揚雄猛然一怔,道︰「如此說來,這和氏璧竟然是出自昆陽?」

莊君平點點頭,道︰「正是。昆陽西南三里許,有村名卞城,那便是卞和故里,著名的和氏璧就出自鄰近卞城的荊山上。劉秀乃五百年修成的轉輪聖王,和氏璧本應現今出世歸于劉秀,只是天運顛倒才在五百年前出世。現在,和氏璧注定要在昆陽回到劉秀手中。你的使命大概就是將傳國玉璽送到昆陽,交與劉秀。」

揚雄曾听南陽名士孔休提及劉秀劉文叔,知道此人氣宇非凡,乃人中龍鳳,今日再被莊君平認定為地藏菩薩轉世,心中釋然,決定依照師父的話,選擇適當時機將傳國玉璽送到劉秀手中。

末了,揚雄又猶豫道︰「弟子其實看好當今皇上的人品,但並不看好皇上的能力,所以並不想過多參與政事。皇上對弟子不薄,弟子私藏傳國玉璽,實在有負皇恩,心中一直覺得愧疚,無法釋懷。本欲告老還鄉,皇上卻執意挽留,讓弟子苦惱不已。」

莊君平笑笑,道︰「當今皇上是個書呆子,尊重你們這些清流,想做些事情,這也是意料中的事。說實在話,就老夫所知,像你這樣不疏通關系能夠晉升官職的只怕絕無僅有。不少官員為了升官不惜傾家蕩產,升官之後又大肆搜刮。官場這種糜爛之風,不唯當今朝廷,只怕再過千百年仍然如此。所以,王莽篡位後對你連升八級,確實不薄。」

莊君平說到這里,話鋒一轉,道︰「王莽雖然稱得上謙謙君子,卻不是一位明君。他的政令一出長安,統統變了味道,這是王莽始料不及也無法駕馭的。德不稱,其禍必酷;能不稱,其殃必大。王莽志大才疏,卻妄想建千秋偉業,將來必定身敗名裂,你不肯將自己拴在大新朝這棵朽樹上也是明智之舉,不必愧疚。」

劉伯升兄弟舂陵興兵,遣人去邀請名士孔休相助,不料孔休卻念在王莽當年的知遇之恩,竟然托辭不肯見面,給劉伯升潑了一盆冷水。劉伯升得訊,忿怒道︰「沒有這些沽名釣譽之輩,我劉伯升就不能爭奪天下嗎?咱偏不信這個邪!」

劉伯升激憤之下,令族人皆毀家從征,老弱皆自載棺木隨軍開進。劉伯升猶恐宗人賓客三心二意,半途打退堂鼓,所以燔燒屋室以示絕無退路︰要麼贏得天下,要麼死無葬身之地。這樣,數千兵馬才絕了反顧之望,以一當百,成了浩浩蕩蕩一往無前的虎狼之師。

一日,宗佻帶著佷子宗璞前來投靠劉秀。宗佻之所以讓佷子投靠劉秀,是想讓這個佷子跟著劉秀學些知識,別像自己純粹一個大老粗。

劉秀一邊跟宗佻喝酒一邊留意這個年青人,沒想這個宗璞直至宴席結束一直端坐無語,不曾與鄰座交談。

劉秀心中一動,便對宗佻道︰「賢佷穩重謹慎,我就留在身邊先把守庫門吧!」宗佻佩服劉秀的學識,對劉秀十分信任,毫無二心,不管劉秀怎樣說都點頭稱好。

宗璞自從把守庫門後,每天早晨進入帷帳,就一直端坐到黃昏,士兵們不能隨便進出,軍紀居然也為之整肅!

劉秀本來也是穩重之人,對宗璞倒也有幾分惺惺相惜,故而經常指點。時間一長,只要不當值,宗璞常常不離劉秀左右。

李軼本乃南陽大戶,是極其謹慎之人,自起兵以來每日必向劉伯升兄弟詳報軍情。劉秀有時感到頗不自在,道︰「李將軍職位比我高,年齡比我長,何必每日都認認真真地向我劉秀匯報軍情,這不是折殺我嗎?」

李軼躬身道︰「我李軼見義軍當中唯將軍仁厚親民,學識廣博,眾望所歸,他年必多有仰仗,敢不畢恭畢敬嗎?」劉秀一怔,急道︰「李將軍此言差矣,切不可到處傳言,否則只怕于你我不利。」

劉秀想了想,對李軼道︰「李將軍,這樣吧,今後有什麼情況,我們及時溝通,但也大可不必凡事都兢兢業業,一本正經地討論半天,重要的事當然要深思熟慮,一般的小事一句話講清就行了。這樣,李將軍可以省下不少心思,好不好?」

「劉將軍見笑了,將軍所言,李軼自當記取。」李軼告退出來,心中卻不樂意,暗自思忖︰「我李軼向你劉秀通報軍情,是看重你劉秀,如何這般不給面子,竟然教訓起我了。看來今後這劉秀難以依托啊!」

沒想到李軼這一念頭,自此埋下了禍根。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昆陽之戰•佛緣最新章節 | 昆陽之戰•佛緣全文閱讀 | 昆陽之戰•佛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