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佛緣 第七十七章 李軼之死Ⅰ

作者 ︰ 孰不依

劉秀、李軼兩家本有通親之誼,當初起兵之時,李通、李軼是促使劉秀兄弟起事的重要謀劃者。起兵後,李軼追隨劉秀,後來在昆陽城下又曾共同破敵。鑒于這種種往事,劉秀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李軼會暗中勾結朱鮪算計劉伯升,以至劉伯升命喪劉玄之手。

直到李軼以輸送糧械為名不辭而別,離開昆陽,背叛自己,劉秀才大夢初醒,發覺自己錯看了李軼。劉秀與李軼兩人一朝而聚,一夕而散,終于翻臉成仇。

劉秀在宛城期間沒有正眼看李軼一下,也沒有跟李軼說上一句話。從宛城返回昆陽後,劉秀時常嘆息人心險惡,對背叛自己的李軼痛恨不已。

劉秀自從挺進河北,駐兵河內,便日夜計議略定燕趙。所過郡縣,都接見地方官吏,考察政事,平反囚徒,去除王莽苛政,恢復漢朝官名。官吏和百姓都很喜悅,紛紛牽牛載酒迎接犒勞,劉秀在河北的勢力日漸鞏固。

李軼效忠劉玄後,也招撫山東,屢有戰功,劉玄封李軼為舞陰王,君恩不可謂不重。但到了後來,李軼見劉秀征討河北,一路凱歌高奏,兵強馬壯日益鼎盛,相反,劉玄驕奢婬逸,難成大業,又後悔當年不該背叛劉秀。劉秀從秘密管道得到這個消息,恨其反復無常,便欲施反間計,借劉玄之手除掉李軼。

這時,遠在長安的劉玄君臣已經感覺劉秀成了心月復大患,便相互計議,設法鏟除劉秀的勢力。劉玄發密旨給朱鮪、李軼等人,警告劉秀坐大,不可不防。朱鮪、李軼給劉玄上書,讓劉玄耍一個花招,派人封劉秀為蕭王,命令停止用兵,回到長安擔任大司馬。

可惜,劉秀此時羽翼已經豐滿,手下智謀之士早已識破劉玄的動機,劉秀哪里還肯听劉玄的話?便借口河北尚未平定,不肯到長安去。從此,劉秀就和劉玄貌合神離,分道揚鑣的趨勢逐漸顯露出來。

劉秀既然與劉玄面善心不和,便不得不對劉玄有所提防。劉秀為了鞏固河內,對近在咫尺的長安自然要多留個心眼。實際上,劉玄此時所在的長安已經兵孤勢危,遲早成為他人爭奪的對象。劉秀心想自己不奪他日別人必爭,便有意遣兵西出,靜候時機,奪取長安。

但劉秀也很清楚,奪取長安的規劃可謂極具風險。因為自己要帶兵北上爭奪地盤,如果同時還想西取長安,重兵必定集結兩翼,那處于中間的河內自然空虛。讓劉秀放心不下的就是河內,因為重鎮洛陽就在河內附近,鎮守洛陽的李軼擁兵三十萬,對劉秀具有重大威脅。

長安雖然不足深慮,但據守洛陽的李軼朱鮪擁兵三十萬,卻不可小視。洛陽守軍如果借機進犯河內,劉秀就會兩頭落空,既無法北上也無法西進。何況河內還是劉秀大軍糧草屯積之地,河內一失,數十萬大軍很快就會因為糧草不接而潰散。這幾層利害關系,劉秀自然心知肚明。

怎麼辦?劉秀苦思良久,一面抓緊調度河內各處兵馬,屯守河上,拒遏洛陽,又在孟津擇要築壘,屏蔽河內。一面授意馮異,寫了一封書信,遣人投與李軼,試探李軼態度。

按照劉秀的想法,如果能夠穩住李軼或者除去李軼,使洛陽三十萬大軍不致進犯河內,那北上燕趙西出長安兩面出擊的策略就會多幾份勝算。劉秀斟酌許久,手書一封信函,在書中略雲︰

「愚聞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項伯叛楚而歸漢;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廢昌邑,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見廢興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時,垂業于萬世也!苟令長安尚可扶助,延期歲月,亦恐疏不間親,遠不逾近,公豈真能安居一隅哉?今長安壞亂,赤眉臨郊,王侯構難,大臣乖離,綱紀已絕,四方分崩,異姓並起,是故蕭王跋涉霜雪,經營河北。方今英俊雲集,百姓風靡,雖邠歧慕周,不足以喻。公誠能覺悟成敗,亟定大計,論功古人,轉禍為福,在此時矣!若待猛將長驅,嚴兵圍城,雖有悔恨,亦無及已!」

天下形勢風雲變幻,自己何去何從,李軼本就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等到得了劉秀書信,李軼更加躊躇了好多時候。李軼暗想︰「從前起事,本與劉秀兄弟意氣相投,後來密謀殺害劉伯升,才至反目成仇。如今想來,當年魯莽,因小失大,悔之晚矣。更始帝劉玄平庸怯弱,不足有為。與赤眉相爭,更是屢屢敗北,長安一片危急,劉玄敗亡已是遲早之事。如果不及時另謀出路,早晚要做更始帝的陪葬品,我李軼怎能就此埋沒!」

李軼素來多疑,謀而不斷,此時尋思,雖然劉玄已不足依靠,但如果轉而投向劉秀,只怕難以盡消前嫌。一旦劉秀反目,我李軼自投羅網前去送死豈不讓人笑話?念及此處,舉手便要將書信焚之一炬。哪知手剛伸出,忽然又猶豫了一下,暗忖︰「劉文叔向來忠厚,既然他願意和解,我李軼何不順水推舟,虛與委蛇,也好為他日留條後路!」

李軼既然有了騎牆之念,便收起密信,提筆磨墨,運筆回書,含糊作復,交與來使帶回。劉秀接到李軼回復,忙展開一閱,但見書中寫著︰

「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成斷金,唯期轉達蕭王,願進愚策,以佐國安人。」

劉秀覽罷,已知軼意,明白李軼還想左右觀望。可惜李軼雖然狡猾,想給自己留條後路,但他哪里知道,即便是這樣一封模稜兩可的書信,一旦落入劉秀手中,劉秀也足以置他于死地了!

劉秀得了回信,仿佛已經預見了李軼的死期,當然喜慰一番。如何運用這一封密信來置李軼于死地,早有高人教導過劉秀。

劉秀立即召集眾將議事,取出李軼的密信擱在案上,當著眾將領道︰「李軼此人,投機鑽營,攀附權勢,狐疑多變,勢利之徒也!」

劉秀說到這里,將李軼的密信拿起來,揮了揮,道︰「大家都看看,這是李軼的密信,他看到劉玄遲早敗亡,又想背主求榮!」

趁著眾將領傳閱密信的機會,劉秀繼續大聲道︰「當初他說什麼劉氏當興、李氏為輔,以為本王兄長劉伯升會中興漢室,便跟從我兄長起兵。後來只因在戰場上嫌本王兄長戰繳輜重分配不均便忿忿不平,又開始倒戈追隨劉玄。再到後來,居然不顧通親之誼,以怨報德,慫恿劉玄殺害了本王兄長!這樣奸滑狡詐的人,諸位切勿輕信!今日雖然有書信在此,但各營仍然必須嚴加戒備,切勿疏忽大意!」

劉秀這些言語只讓一個人莫名其妙,那就是馮異。馮異心想︰「如果劉秀真想召降李軼,就不該在大帳中公開宣揚才對,既然不願召降,又何需遣人下書?」

但馮異畢竟是一代名將,腦筋轉得很快,馬上明白過來。既然劉秀公開這封書信,那麼招降便是虛招,置李軼于死地才是目的。想到這里,馮異不由得多看了劉秀幾眼,由衷佩服劉秀慎密的心思。馮異模透劉秀心思後,自然很快就將李軼信中言語泄露到了洛陽城中。

更始帝劉玄的大司馬朱鮪正與李軼同守洛陽,分領大軍,兩人本來曾經共同設計陷害劉伯升,並無什麼嫌隙。但這個朱鮪對劉玄忠心耿耿,是劉玄最主要的謀臣。劉玄能夠登上更始帝寶座,朱鮪居功至偉。劉玄對朱鮪也不薄,所以朱鮪不似李軼一般三心二意、搖擺不定,而是鐵心要緊跟劉玄。

朱鮪此人頗有些政治頭腦,常為未能及時鏟除劉秀懊悔。當初劉秀返回南陽,能夠免去一死,陰麗華隨侍左右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劉秀能夠始終忍住悲憤,不顧危險回南陽向劉玄請罪,避免了事態進一步擴大,朱鮪才無從下手。

劉秀舍生死保大局,孤身犯險以求眾人安全,這種膽量完全出乎朱鮪的意料。劉秀之所以敢這樣做,也是算定朱鮪在毫無把柄的情況,縱然有心,也不能設計殺害自己。原因也簡單︰自己立有大功,且為人謙和、低調、儒生風範,頗得眾將領稱道,殺之無實無名。若殺了我劉秀,只怕義軍之中不僅劉氏宗親會人人自危,其他將領也會離心離德。

朱鮪當時猶豫不決,錯失除掉劉秀的機會,回想起來真是悔青了肝腸。

劉秀離開朝堂後,朱鮪本想再尋機會除去劉秀。哪知劉秀早就打定主意要謹小慎微,絕不給朱鮪任何機會。在南陽時,劉秀韜光養晦,低調行事,深居寡出,沒有人能夠拿住劉秀一絲把柄。即便劉伯升官屬迎吊劉秀,劉秀也不與他們私下交談,言語之間惟有深深自責。既不提昆陽之功,又不為伯升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劉伯升部屬皆大失所望。

當然,隨行的陰麗華也明白,劉秀雖然當時免去一死,但是危險仍然存在,所以直到劉秀深入河北之前,都一直隨護在劉秀身前身後。

總之,劉秀表現出來的政治洞察能力,敏銳的判斷能力,深厚的儒道養德之性,超人的氣魄以及俠肝義膽,是真英雄非庸才所能認識的,也是他能夠逃月兌劉玄、朱鮪、李軼毒手的主要原因。

等到劉秀勢力坐大,劉秀如何能夠輕易放過朱鮪、李軼謀害兄長的仇怨?這次李軼的復信正好提供了劉秀離間朱鮪、李軼的機會。劉秀得了機會,便不肯錯過,經過一番小心謀劃,故意將李軼書信要旨秘密傳至朱鮪耳中。

身在洛陽的朱鮪知道此事後,十分震驚。須知李軼手握重兵,一旦背叛劉玄,那劉玄就禍至無日了。朱鮪智謀極深,也曾懷疑這些小道消息是劉秀的離間計。但朱鮪也明白,劉秀與李軼從前確實交往很深,故而不得不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昆陽之戰•佛緣最新章節 | 昆陽之戰•佛緣全文閱讀 | 昆陽之戰•佛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