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國的興亡 哭泣,巴巴羅薩的哀嚎之卷 第一百十三章 列寧格勒(10)

作者 ︰ 終結與新的開始

對于任海濟來說,42年德軍在蘇聯的軍事行動最大的敵人就是時間。

必須趁著蘇聯人還未喘過氣來之前,繼續給予他們重大打擊。只有這樣在43年,44年德國才有稍微喘口氣的機會。同樣,這個以列寧格勒為目標的軍事行動,最重要的也是時間。趁著蘇軍還沒從冬季反攻中緩過神來,一舉佔領列寧格勒,打通與芬蘭的路上聯系。趕在朱可夫被重新招回蘇軍最高指揮部前,在整個戰場上贏得一定優勢。

從整個戰場上來看,列寧格勒的重要程度遠遠比不上斯摩稜斯克與斯大林格勒。它既不是通往莫斯科的交通要道,也是防御經濟特區的咽喉。除了打通與芬蘭的路上聯系這個幾乎可以忽略的政治利益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硬要說的話,以列寧格勒為據點,牽制住蘇聯西北方面軍可能是這個城市在軍事上的唯一用處。不過任海濟以列寧格勒為目標,是因為他還有個野心,一個更大的野心。

德軍在距離合圍斯摩稜斯克只差一步的緊要關頭,居然突然調頭北上。蘇軍被這種詭異的行動搞得丈二金剛莫不著頭腦。

科涅夫不停指揮著加里寧方面軍加強防守,同時將德國人的異常舉動一字不拉地送回最高統帥部。

斯大林,伏羅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瓦杜丁等人圍著科涅夫送來的報告一籌莫展。沒有人能從德軍的異常行動中推測出德國人到底想要干什麼。

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整天坐在辦公室內,盯著前線送來的報告,與瓦杜丁等人不停猜測德國人的目標到底是哪里?他們這樣不顧後勤補給線,一路向北前進的反常舉動讓他與瓦杜丁在意見上產生了分歧。

沙波什尼科夫認為,德軍的目標依然是斯摩稜斯克。他們的舉動是在迷惑正面蘇軍。因為受補給線限制,德國人不可能真的繞開斯摩稜斯克,在數千平方公里的蘇聯土地上隨意奔跑。

瓦杜丁則認為,德軍的目標很可能是斯摩稜斯克東北方的托羅佩茲或者是維里基耶路基地區。為的就是佔領那里的鐵路線,在切斷斯摩稜斯克北側的補給線的同時,利用這條小小的鐵路從維捷布斯克向自己運輸物資。然後以維亞濟馬為目標,向41年那樣,再編織一個巨大的包圍網。

沙波什尼科夫的判斷看得比較近,也比較細。他準確的判斷了德軍目前暴露在斯摩稜斯克面前那條脆弱的補給線不可能支持起德軍長距離的活動。

瓦杜丁的判斷看得比較遠,設想比較大膽。他是以德軍補給線能支持的最大活動半徑來判斷德軍的行動。屬于深謀遠慮的那種。

當然在沙波什尼科夫眼中,瓦杜丁的判斷屬于「杞人憂天」。而在瓦杜丁眼中,沙波什尼科夫的判斷則屬于「過于樂觀」。

雖然在德軍的最終目標判斷上,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元帥與一個精力充沛的軍事新星產生了爭執,不過這並不代表著兩人在目前局勢的判斷上產生異議。兩人一致認為對于目前局勢最好的作法就是讓加里寧方面軍加強防御,就算不能完全阻止德軍推進,也一定要延緩他們的前進速度。而在斯摩稜斯克城內的西方方面軍則立刻出擊,從後方襲擊那些不顧後方,向北猛沖的德軍。

這個完全正確的作法原本應當在第一時間立刻執行,可當斯大林一看到讓駐守在斯摩稜斯克的西方方面軍部隊棄城而出後猶豫了。沙波什尼科夫與瓦杜丁不知道他們的最高領袖在遲疑些什麼,只是不停催促斯大林立刻下達主動出擊的命令。結果斯大林說了句︰「讓我再想想。」讓兩人在當天空手而回。

斯大林在顧慮些什麼,恐怕只有伏羅希洛夫一人明白。

斯大林見合圍斯摩稜斯克的北側德軍突然掉頭北上,原本想立刻同意沙波什尼科夫的建議。可是一看到南面的德軍還在,就又猶豫起來。當天晚上,斯大林在自己的辦公室內單獨會見了伏羅希洛夫。

伏羅希洛夫非常贊同沙波什尼科夫的建議。他主張立刻出擊,與加里寧方面軍一起消滅德軍最後的有生力量。在42年,將戰場上的主動權牢牢握在蘇軍手中。可是斯大林還是擔心德軍北上的行動僅僅只是誘敵行為,等得就是蘇軍主力主動出擊,然後乘斯摩稜斯克城內兵力不足,一舉奪回斯摩稜斯克。

好吧,其實斯大林最擔心的是卡廷森林重新落入敵人手中,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留下一道不可修復的裂痕。蘇聯還需要來自英國的援助——至少在那些東遷的工廠恢復正常運轉前還需要來自英國的援助——哪怕這些援助對于整個蘇德戰爭來說有些微不足道。

伏羅希洛夫不停地勸斯大林,不要放過面前這個大好機會。一旦德軍沖破加里寧方面軍的防御,那時候再出擊就太遲了。德國人很可能將這支主力部隊又安全撤回德軍佔領區。

第一天,斯大林沒有達到明確的追擊命令。

第二天,蘇聯大清洗中剩余的另一名老元帥布瓊尼帶著他標志性的大胡子走進了斯大林辦公室。這個脾氣火爆,秉承蘇聯紅軍一貫進攻思想的老元帥說了句︰干他娘!干翻德國鬼子!(一大段話的精闢概括)讓斯大林下決心讓西方方面軍展開追擊。不過他只允許動用一個集團軍的兵力,其余依然防守斯摩稜斯克。

斯大林的決定讓沙波什尼科夫與瓦杜丁嚇得跳了起來。兩人化了整整一下午時間向斯大林解釋德軍的北上部隊至少有4個集團軍,其中還有兩個是裝甲集群。只有一個集團軍的蘇軍進攻部隊簡直是送羊入虎口。于是斯大林又猶豫了。

整整一天斯大林將自己鎖在辦公室內,伴隨他只有不停燃燒的煙斗。

第三天,斯大林終于同意讓防御斯摩稜斯克地區的三個集團軍向北移動,與加里寧方面軍一起合圍德軍。不過他依然強調,如果遭到德軍強力反擊,立刻撤回斯摩稜斯克。無論如何斯摩稜斯克都不能落入德軍手中。他同時命令在後方負責防御斯摩稜斯克至維亞濟馬地區的蘇軍向斯摩稜斯克移動,爭取在短時間完成防區轉化。

牽一發而動全身。防御斯摩稜斯克至維亞濟馬地區的蘇軍前往斯摩稜斯克駐防,那就必須有新的部隊來防御這些地區。就算知道以德軍現有的補給能力來看,他們不可能跑到維亞濟馬,沙波什尼科夫與瓦杜丁也不敢有絲毫大意。于是原本預定前往列寧格勒換防的兩個集團軍匆匆停下腳步,改道前往維亞濟馬。42年的蘇軍,其實與他們的對手相差無幾,在兵力調動上也是捉襟見肘。畢竟要防御的土地面積太大,而負責防御的又是一群菜鳥。必須在局部地區形成數量優勢,才能阻擋住凶猛的德軍。等來來去去折騰完,補給線全部安排完畢。已經過去了6天時間。

在這6天時間中,加里寧方面軍被打得節節後退,一支靠近德軍防線的3萬人蘇軍部隊被德軍包圍。古德里安裝甲集群還在不顧一切的向北猛沖。

在這6天時間中,一份來自烏克蘭的電報被送到斯大林面前。電報是由朱可夫發送的。

與北面,中央不同。南面的烏克蘭顯得較為平靜。曼施坦因與朱可夫分別在最前線互有攻防。總的來說,朱可夫略勝曼施坦因一籌。不過受後勤補給限制,朱可夫的南方方面軍進展緩慢。

在斯大林與沙波什尼科夫決定以波羅的海三國為冬季反攻主要目標後,朱可夫這里的補給幾乎陷入了停頓。而他的對手曼施坦因雖然同樣受補給困擾,卻靠著優先補給的特權在烏克蘭的平原上充分發揮全裝甲部隊的機動優勢,通過不停騷擾成功阻止了南方方面軍的推進。朱可夫見自己這里士兵疲勞,補給不足再繼續打下去有向「爛仗」方向發展的趨勢,于是干脆下令部隊停止進攻,開始休整。而被朱可夫壓得有些喘不過氣來的曼施坦因也見好就收,將部隊後撤後非常有默契的與蘇軍對望。似乎雙方都指望能靠眼神來殺死對方。

對面德軍非常有默契的同時停止了軍事行動。朱可夫有足夠的時間來審視整個戰局。在3月2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在沉寂了近半年後不等大地干燥,便再次發動猛烈攻擊的行為立刻引起了朱可夫的重視。朱可夫一人不停推演了數次後,得到一個另他自己都為之恐懼,同時也感到好笑的結果。

德軍的目標很可能是斯摩稜斯克北面的盧基或者是更北面的霍爾姆。目的是在今年年內一舉砸斷西北方面軍的左臂,迫使列寧格勒失去牽制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作用。而北方集團軍群的出擊,很可能是在中央集團軍群的配合下,合圍那些愛沙尼亞境內的蘇軍精銳部隊。之後反攻列寧格勒。

不過在得到這個結果後,朱可夫又突然對自己的判斷感到好笑。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不顧後勤補給,狂奔220公里去佔領霍爾姆?還沒等他們跑到那里就會先被佔據著斯摩稜斯克的西方方面軍一舉端掉他們的後勤補給線。就算補給線不受威脅,在泥濘的土地上他們也跑不出每天30公里的速度。加里寧方面軍的科涅夫有足夠的時間重新調集部隊。對于科涅夫的能力,朱可夫還是抱有絕對的信心。再後退一步,即便德軍能跑過這220公里,順利佔領霍爾姆,他們此刻也已經是筋疲力盡。他們考什麼來支援北方集團軍群的行動。

朱可夫覺得自己有些「杞人憂天」了。不過他還是將自己的判斷通過電報形式遞交給了斯大林。

朱可夫自己都覺得自己的判斷屬于「杞人憂天」,斯大林與沙波什尼科夫同樣認為朱可夫是吃飽了飯沒事干,屬于瞎操心那種。「勞師以襲遠」的最終結果只有「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德國人的目標如果真是霍爾姆,唯一的解釋就只有︰他們的指揮官是個瘋子。

趁對方後方空虛,長途奔襲的戰略只適合小規模精銳部隊。某些在理論上可行的東西,往往在實戰中根本行不通。如果他們真敢這麼做,蘇軍很樂意給他們一個教訓。

嗯……好吧。任海濟其實就是個瘋子,就是個「只會理論」的家伙,就是個「安東尼•霍克之流」……

-----------------

安東尼•霍克︰田中大神筆下《銀河英雄傳說》中自由同盟的參謀長。就是這個只會理論的家伙在楊威利佔領了伊謝爾倫要塞後主張反攻帝國。結果對困難估計不足,導致自由同盟諸多名將陣亡,自由同盟從此一蹶不振。

「安東尼•霍克之流」︰在終結眾多兄弟中,用這個稱呼指代理論分數很高,實戰一團亂的人。比如在本書的同名游戲中,最初考試考了滿分,最後非故意,非自願打出歷史結局的人(戰略勝利太少)^_^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千年帝國的興亡最新章節 | 千年帝國的興亡全文閱讀 | 千年帝國的興亡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