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登高望遠高宗楓山賦詩
金兵撤走後,高宗一行返回海門。百姓听說皇上駕至小鎮,紛紛奔走相告。附近的村民都涌到城里來了。小小的海門城一時人山人海,「萬歲」之聲不絕于耳。
高宗經過數月東躲西藏疲于奔命的生活後,今天再次感受到做皇帝的尊貴和威嚴。此時,他又想起了那匹吉祥的白馬,冥冥之中,定有神靈庇護,白馬護駕,才使自己遇難呈祥。這時他不由得想起了當初在山洞里見到的那個白衣女士,還有她送自己的四句話。他依稀記得這四句話好象是什麼︰金鰲護主,紅桔報吉,白馬救駕……,還有一句是什麼他記不起來了。當初自己只覺得這些話中含有吉祥祝福的意思,不知還有什麼更深的含義。經過這幾天的生死磨難,關鍵時候經歷的幾件事,似乎都驗證了她的話。
自己不是在金鰲山上躲過了金兵的追捕嗎,在那里,張公裕勤皇水師到,自己終于擺月兌了一直來被金兵追擊的被動挨打的窘境,出現了轉機;在救吳氏的過程中,中了金兵的圈套,被金兵控制而毫無辦法時,章老伯恰好挑著紅桔經過這里,在他的胡打亂撞胡擾蠻纏下救了自己;正當被金兵追得難以月兌身時,張杰人讓白馬載著自己,又逃過了一劫。一切似乎都是按照這白衣女士早已安排好的,一幕又一幕地進行著,讓他有驚無險地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是她有意來考驗我的意志和智慧嗎?這白衣女士又是誰呢?她是白衣觀音?如果果真是她,那麼一切經過都有了個合理的解釋。「勞其筋骨,苦其心智,餓其體膚」。或許,世上有成就的人物都必須要經過這樣一個艱苦磨練的過程,才會成長起來,變得更加成熟。或許這真是她要暗示給他的一個真理。高宗越想越覺得神了。
宋朝歷代相傳「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之理,高宗當然也不例外。但經過此次南巡奔波後,覺得佛、道不僅僅是用來修心養身的,應該還有更深的涵義。此時,他有股強烈的願望,很想到寺廟中去燒一柱香,一來感謝神靈保佑,二來祈禱大宋江山永固。
丞相呂熙浩早知其心跡,打听到西門城外的白楓山上有座寺廟叫清修寺,最為宏偉壯觀,香火頗旺。高宗听罷,遂帶著貼身侍衛和幾個大臣登上了白楓山。
快近山頂,一陣山風吹過,盡管有些涼意,但滿山松濤陣陣,翠竹搖曳,自然更有一番賞心悅目的美景。轉過幾個彎,一垛紅牆躍然眼前,上書「白楓山清秀寺」六個碩大的黑字。用筆蒼勁有力,看得出是出自名家之手。進得圍牆,里面有五、六棵大槐樹,每棵都有四、五個人合抱粗。有幾棵樹由于年代久遠,樹被蟲蛀獸爬,樹心已空,留下的樹洞足可以藏人。更顯出樹木的頑強蒼勁和寺廟的壯嚴肅穆。
進得廟門,正面是彌勒佛,兩邊是「風、調、雨、順」四大金剛。再進去便是大殿,釋迦牟尼象尊居正中,兩邊是十八羅漢。佛象神態栩栩如生,色彩金碧輝煌。
寺廟里香火繚繞,和尚們正在做著佛事。此起彼伏的念經聲和間隔著傳來的「叮,叮」的打鈴聲,顯得古老的寺院既朦朧神秘又神聖威嚴。高宗聯想起這幾天傳奇般的經歷,更為這超自然的神力所折服。
宋朝歷代皇帝到寺廟從不跪拜。據說,宋太祖當初到一寺廟,曾問廟里的主持是否要跪拜。那和尚為了取悅皇上又不褻瀆佛祖,就機智地說「現在佛不拜過去佛。」果然龍心大悅,從此宋朝的皇帝到寺廟就不跪拜了。今天,高宗皇帝卻破了這個慣例,跪在佛像前畢恭畢敬地拜了三拜,無比虔誠。
參拜完畢,見桌上有個簽司筒,高宗就隨手抽出一根,見是「三十一簽,上上,大吉」,他把此簽交給寺里的一個老和尚。這和尚看罷頗為驚詫,道︰「老納在寺院數十載,從無人抽得此簽。簽雲︰黃龍游海,菩堤西來,萬民仰慕,福運長栽。不知客官所問何事。」
高宗道︰「就問時運吧。」
那僧人解釋道︰「黃龍是人間至尊,菩提是佛門聖樹,你的事業應該是無比尊貴的,如旭日之初升,萬民敬仰。時下的氣運尤如廟前的古樹,枝繁葉茂,遮天蓋日,前途無量,福蔭無邊。」
高宗是微服私訪的,這僧人不知其來歷,只怕說得太好恐怕日後有出入,難圓其說,故話鋒一轉,說道︰「褔運如樹,還需客官勤于料理。翦除藤蔓,慎防風摧電擊,免禍患于初起,方能宏圖大展。」
高宗听了這老和尚的話,頓覺豁然開朗。黃龍游海,應該說的是朕,都說皇帝是真龍天子,此句應該是隱喻朕的到來。菩堤西來,說的是唐僧去天竺取經,苦難的眾生終有所悟。不知怎麼的,他又聯想起了那匹白馬,伴隨唐僧取經的不就是那匹白馬嗎?白馬救駕,吉利!治國之道如栽木,要勤于料理,翦除藤蔓,掃除影響樹木生長的障礙,否則,木未成材,就有可能被滋生的藤蔓所絞殺。想到這里,他又為國事操勞開了。
此次金兵南侵已遭慘敗,岳飛已取得了牛頭山大捷。在黃天蕩,金兵又遭韓世忠部的痛擊,主力消滅殆盡。據探子報,岳飛部正乘勝追擊,將要在朱仙鎮一帶與金人展開決戰。並發下話說,要「直搗黃龍,與眾將士痛飲耳。」看來,金人已元氣大傷不足為慮了,然而在抗金斗爭中不斷壯大起來的各武裝力量,已成為高宗的一塊心病。
縱觀歷史,從動亂中成長壯大起來的各武裝力量,往往使朝廷難以駕馭,最後皇帝被架空,甚至于被他人取而代之。如三國時,在鎮壓黃巾反賊中壯大起來的董卓,曹操,就架空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如後來的司馬昭,凌駕于魏皇之上,篡權之心昭然若揭。皇帝對此毫無辦法。人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歷代帝皇對此都十分忌憚。漢高祖劉邦在國家統一後,就誅殺功臣韓信,人稱「兔死狗烹」。宋太祖完成統一後就「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兵權。盡管方法不同,目的只有一個,這就是削弱武將的權力,鞏固皇朝統治。但他們做得太露骨了,讓人覺得不盡仁義,在歷史上留下了話柄。高宗覺得自己有能力會把這件事處理得更好。
此時已消除了金人的威脅,他的心情特別舒暢,不願用不愉快的事來破壞這種心境把自己搞得太累。于是撇開不再想了。他讓侍從重賞了那老僧。
這僧人原是寺中的主持。他見客人相貌堂堂,又如此慷慨大方,知道定非等閑之輩。自然悉心照料,請他到廂房就座。不一會,小和尚揣上了香茗,細抿一口,甘甜清冽,余香滿口,高宗品罷夸不絕口。那老僧道︰「此茶是寺里僧人清明前精心采摘焙炒而成的,水也是山頂古井所得的清泉。」山頂上有井?高宗感到奇怪。僧人又道︰「此井確奇。治平三年夏,當地干旱,山下井河干枯,但山頂泉水如故。百姓上山提水者從早到晚川流不息,泉水依然如故,不見有絲毫減少。據傳,此井與東海相通。」
高宗听罷愈奇,那老僧帶他來到了井邊。那井有低矮方方的井台,井台周圍和井壁長著一些青苔和野草,外貌與江南普通水井別無二致。井旁有只小木桶。提上一桶水來,清澈可鑒。掬一口,清甜爽口。果然與眾不同。
那僧人道︰「本寺景點遠近聞名。當地有‘八景八勝’之說,本寺就佔有二。一曰清修霽雪,一曰楓山觀日。施主不仿下榻本寺,明日一早還可見到無比壯觀的日出,也不虛本寺一游。」高宗欣然應允。
第二天一早,天還蒙蒙亮,高宗就被清脆的鳥聲喚醒,因惦記著去觀日出,就此下床,喚了吳氏、呂頤浩等一同前往,自然少不了那寺僧陪伴。
天還是灰蒙蒙的,僧人便把他們帶到寺廟門外的草坪上。白楓山是方圓幾十里最高的山峰,此寺又建在山頂,在寺外草坪上遙望遠處,自然一覽無遺。這里的確是觀賞日出的好地方。這時,向東邊望去,只有海天相接處才略為泛白。但一會兒,天就漸漸露出了紅色。于是,東方雲彩紛呈起來,海水倒映著彩霞,已分不出哪是海哪是天了。那雲彩也越來越紅,慢慢地,仿佛在天邊燃起了熊熊大火。想想應該出太陽了。但遙遠的東方仍不見有著絲毫日出的蹤影,只有那通天的大火卻越燒越烈,仿佛要把東方燒出個窟窿來似的。
「今日雲多,可能是太陽被雲遮住出不來了」。呂頤浩說。的確人們有些失望了。正在這時,那老僧驚喜地說︰「施主請看,太陽佛上來啦!」人們往老僧所指之處看去,只見雲彩中現出如指甲船的一彎紅彩,怎麼看也不象是太陽而更象彩霞,漸漸地,那一彎紅彩擴大了,不一會就成了半圓,霞光越發燦爛了,映得遠處的山、塔、近處的松、竹、槐樹及廟宇都抹上了濃重的色彩,四周祥雲繚繞,仿佛仙境一般。
太陽全出來了,起初略呈橢圓,紅得柔美,一點也不耀眼,漸漸地,它升高了,變圓了,紅光漸漸褪去,雲彩逐漸消散,光亮也越來越耀眼了,不遠處海門的城牆也顯露出來了,只見城內炊煙繚繞,且與晨霧連成一片,已分不出那是煙那是霧,房屋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反襯得近處青松翠竹更為分明,更顯其妖嬈。
好一個壯美的日出,這般如畫如詩,直看得高宗如痴如醉,好一會才清醒過來。
「妙,妙!」高宗拍手贊道︰「楓山觀日,果然名不虛傳,人道泰山日出如何壯觀,我看也不過如此。」盡管言過其實,的確也是他真實的感受。呂頤浩附和著說︰「泰山主要是人文景觀比較多,帝皇將相、文人墨客的題字賦詩滿山都是,所以顯得文化底蘊深厚。九爺如果能在楓山上題字賦詩,一定會讓這兒的美景增色不少」。在微服私訪時,他們約好,稱高宗為九爺的。高宗笑著說︰「你這滑頭,一定是受了這廟里和尚的好處了吧,在這里討彩頭來了」。呂頤浩笑著說︰「小的可不敢,你可不能無端的冤枉我啊」。
這時,濃霧慢慢地散去了。山下的人家又開始忙碌起來了。農夫們有牽著牛的,荷著鋤的陸續出門了,人們為一天的生計又開始忙碌起來。此情此境引得高宗詩興大發,隨口吟道︰
古寺青山春更研,
長松修竹翠含煙。
汲泉擬欲增茶興,
暫就僧房借榻眠。
久坐方知春晝長,
靜中心地自清涼。
人人圓覺何曾覺,
但見塵勞盡日忙。
那老僧听罷合掌稱好。偏遠小城,何曾見過如此才華橫溢之人。他讓小僧備下文房四寶,一定要這施主留下墨寶。高宗見他來得真誠,也無意推托。這時,他忽然想起了那白衣女子四名話中的最後一句,應該是︰「古寺開嵐」。高宗心里豁然開朗。
今天觀日出,起先太陽被雲遮住了,出不來。後來太陽沖破晨霧,又來得如此的壯美。古寺周圍祥雲繚繞,仿佛身處仙景。此情此境用「古寺開嵐」來描述是最恰當不過了。這雲開日出的景象不是隱喻著逆境將要過去,前途無限美好嗎!一切的迷底仿佛都已經解開了。此時他心情好極,略一思索,揮毫書寫了一付楹聯︰
清修風景千年在,
&n
bsp;蒼海煙嵐一笑開。
此聯對仗工整,筆墨雋秀,且含意深遠,喜得老和尚合不攏嘴。當然,此時他還不知道這是御書,後來當他得知這是高宗皇帝的手跡時,更視為寺中至寶。請來當地最好的工匠,精心刻制在廟門的兩側。自此,清修寺名聲大振,香火更加旺盛。
看罷日出歸來,飽受金人折磨的吳氏身體仍很虛弱。她並沒有高宗那般興致、浪漫。進得房間就靠在一把椅子上閉目休息。
肩上和腿上的創傷還在隱隱作痛,尤其是被火灼傷的胸部,仍然不時地鑽心的痛。當然,最痛苦的還是精神上的折磨。**著上身縛在柱子上,被胡魯棲百般羞辱。至今如夢魘般壓在她的心頭,常常讓她在惡夢中驚醒。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張杰人兩次拼力相救,又使她感動萬分。孩兒時的嘻笑玩耍仍然歷歷在目,此次鬼使神差般再次相會,又是在如此驚心動魄的時刻,真可謂是九死一生。他為了營救她,在與金兵的戰斗中還獻出了兩位親人的生命。張薇,趙立仁兩人的音容笑貌還歷歷在目,令人終生難忘。
不知怎的,此時她很想再見見他,張杰人的形象始終在腦海里縈繞不散。她知道這是一種難以排遣的情愫,以她現在的身份,斷難有任何非份之想的。但越是壓抑著不去想它,思念卻反而越發的強烈,甚至令她難以自禁了。
高宗看到吳氏疲倦庸懶的樣子,關切地說道︰「此次南巡你隨朕不離左右,多次奮不顧身保朕渡過難關,朕心里都記著,待凱旋還朝,朕決不會虧待于你。」話說到此,動了真情,眼圈都紅了。
吳氏道︰「此次遇難呈祥,逢凶化吉,固然有皇上吉人天相,也有忠臣良獎鼎力相助。尤其是張統領,數度出生入死,保君渡過難關,賤妾與之相比,又何足掛齒。皇上應該好好褒獎他才是。」言語間流露出對張杰人深深的關切。
宋高宗文韜武略樣樣皆精,且生性多疑,心計頗深。頓時感覺出吳氏話中有音。他對張杰人這個人物本就有幾分戒備,由于軍務繁忙,當時還有用于他,未曾往細處想。回顧這些天與此人接觸,確有許多可疑之處。剛相識時覺得他面若冰霜,隱約中似有殺氣。吳氏見之突然暈厥,兩人似曾相識。且當她被金兵所擒後,此人敢冒九死一生之危險拼力營救,看來兩人關系非同尋常。尤其是他方方的臉盤,濃黑的劍眉和炯炯有神的兩眼,突然使他想起一個人,那是張純忠。他們說的都是山西口音,他懷疑張杰人是他的兒子。
一想到張純忠,他就來了氣。高宗的治政處世自有他的道理。治國之道重在民心,民心可用。古人雲︰「民心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順應民心,才能眾志成城。當前金人肆虐,民怨沸騰,只有高舉「收復失地迎還二聖」的旗幟,才能團結民眾,抵御金兵;而朝庭之事重在權術,以利驅之,高壓驚懾,使群臣人人自危,才能玩他們于股掌之中。皇上的意圖,只能讓他們從表面的現象,漂亮的辭藻中去猜度,領會其實質意圖,自覺去維護。自己則可進退自如,進而鞏固皇權。而張純忠官至總兵,卻愚鈍不堪,認準「靖康雪恥」之理不回頭,任憑自己多次暗示,他仍然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我行我素。留著此人既礙手礙腳,又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不得已,只得用計把他除去。如果此人真是他的兒子,倒要小心提防。有其父必有其子,更何況多了層殺父之大仇。
高宗看了一眼吳氏,看似漫不經心,但卻意味深長地說︰「朕早已封他為侍衛副統領了,還能現褒獎他什麼,既然嬪御替他美言,朕定會厚加封賞的。」說罷,竟神經質地嘿嘿冷笑起來。听得吳氏毛骨悚然。她更不曾料到,就是自己剛才的聊聊數語,將會招來張杰人的殺身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