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勢 第五卷 大展鴻圖 【第031章】 北方戰爭(6)

作者 ︰ 月影梧桐

為什麼國防軍反復強調將軍官和士兵分開關押?就是因為在這個當口。軍官對軍隊有天然的統帥作用,哪怕是被俘虜,軍官仍然擁有不可動搖的威信和控制力,通常會利用這種地位進行煽動,越獄、暴動、不合作等等,沒有軍官的帶領就不太容易出現,即便是審訊情報,也很可能因為軍官的阻撓而難以順利實現。但一旦實行分開關押的政策,這些不便即可迎刃而解。

但是,這次分開關押,還有一個意味深長的意義。別看秦時竹等人和蔡鍔臨走時交代得如此輕松,真要做出決策卻是不容易的。畢竟,穿越7人祖都是共產黨員,雖然相隔時空,但畢竟還有共產主義的香火之情。考慮來考慮去,最後秦時竹下了決心——我們現在不是共產黨,更不是與蘇聯有密切關系的合作黨,也沒有接受蘇聯的恩惠或者優待,現在突出的還是國家矛盾、民族矛盾,沒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

因此,在關押俄國俘虜時。其實還有一個用意。因為布爾什維克組織已經滲透了俄國軍隊,特別是中下層官兵,平時被沙皇軍官監視著不能輕舉妄動,聖彼得堡革命成功之後,布爾什維克的熱情已經抑制不住了。秦時竹確信,以布爾什維克的煽動力和破壞精神,必然會在軍隊中進行發展,甚至在戰俘中制造混亂。

一般人頭疼的混亂正好是個契機——正好可以一並解決。姑且不論俘虜需要物資、需要糧食、需要藥品,單就看押而言,還需要人手。國防軍是不會憐憫俘虜的,但是也不會虐待俘虜,一般也不像有些軍隊抓了俘虜就進行強制性勞役——那都是違反國際法的。對付俘虜,一般只有2個辦法,一是戰場上就地解決,另外就是制造事端解決。只要讓布爾什維克發展起來,進行散播和鼓動,越獄乃至暴動便會自然產生,鎮壓違反監禁法則的俘虜,天經地義。

——殺之有名矣!而且,這次不僅是消滅掉令人棘手的俘虜那麼簡單,還可以將布爾什維克組織連根拔起,徹底消滅當地的不安定因素。秦時竹一再總結歷史上17國干涉俄國失敗的教訓,便認為,各國忽視了布爾什維克的組織和動員能力,只要破壞了這個組織,那光憑俄軍這點兵力,根本就不夠塞牙縫的。

端的是料事如神。赤塔果然有布爾什維克的地下組織,而且已經看到了赤塔兵力空虛,準備在赤塔舉事,響應聖彼得堡的行動,不料人算不如天算,還沒等他們動手,國防軍已經殺到了。布爾什維克的主旨便變成了越獄和逃跑。

利用看守松懈的機會,俘虜們打倒了看守營的官兵,紛紛逃離,直到熾熱的機關槍吼叫起來時,騷動的人群才意識到這是一個陰謀,但是,已經完全晚了。沖在最前面的,赤塔守軍的布爾什維克組織全部報銷了,連同被俘虜的數千俄軍,也被擊斃、擊傷了三分之二。這個時候,反而是被分別關押的舊俄軍官團不受蠱惑,一個也沒走。

听到原本密集的槍聲,薩哈羅夫還有一些隱約的期望,希望能夠有什麼部隊能夠救援赤塔,可是等到後來。空空如也的士兵集中營和七零八落的回歸者,他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蹲在地上號啕大哭,全然沒有當將軍時候的威風了。

赤塔一下,全國震動,世界震動——赤塔可不是江東六十四屯可以比擬的地方,那是俄國在遠東重要的戰略城市,外貝加爾軍區的核心區域,中國人將其佔領,不但旗幟鮮明地表明了中國人的態度,也意味著遠東已經對中國人敞開了懷抱,俄國的殘余勢力近乎不堪一擊。

還沒有從震動中回神過來,更為驚人的消息傳出,黑龍江畔的伯力被中國攻佔,近3萬俄軍被俘虜,死傷超過1萬。伯力的防御強于赤塔,兵力也遠多于赤塔,但在中國人的進攻面前,仍然不堪一擊。

現在的情況異常微妙,中國已經控制了西起赤塔,東到伯力的西伯利亞鐵路。而東、中兩個集團的兵力正在源源不斷地展開,進行全面的追擊與佔領。

在這樣的局面面前,世界輿論反而集體失去了言語。各方面勢力都在仔細分析評價中國此舉的戰略意義。

對依舊在俄國東線的HL集團而言,看到了解決俄國戰事的曙光。在接到中國佔領赤塔、出兵中亞的情報之後,魯登道夫便笑得合不攏嘴,這就意味著俄國已經陷入了月復背受敵的狀態。

作為一個帝國軍人,哪怕不是貴族,他也是極端痛恨推翻帝制的列寧和其他資產階級革命黨的,但是。從德國的利益出發,他又不能不舉雙手歡迎俄國內部的動亂。這場革命造成的動亂,不但使得在東線與德軍對壘的俄國軍隊進退失據,不知道听誰好,更讓德國抓住機會進行大規模的進攻。

為了有效抓住沙皇政權崩潰以後的機遇,魯登道夫說服威廉二世和興登堡,將1917年的後備兵力一股腦兒全部派往了東線,西線傷痕累累的各部除了實在支撐不下去被勒令回國休整外,其余都要求堅決守住現有防線,必要時可以放棄1-2百公里給協約國,只要態勢仍舊在,形勢就不會惡化。

他這樣說道︰「陛下,只要我們的西線能夠抵擋住6個月,不,也許4個月就夠了,我們東線所有的兵力就可以完全解放出來,到那個時候,我們就能佔據戰略優勢。」

對于懲辦俄國的弒君者,威廉二世原本極有興趣,但魯登道夫卻勸阻道︰「現在不是找俄國人麻煩的時候,我們要利用有利時機,迫使俄國人和我們談和,讓我們的力量解放出來。至于俄國人,會有中國人教訓他們的。如果中俄妥協,對我國也不是一件壞事,起碼我們可以通過陸路,源源不斷地得到中國方面的物資。」

一想到能夠實現歐洲霸權,威廉二世也顧不得為尼古拉二世討還公道,贊同了魯登道夫的建議,開展了德俄談判。

列寧原本是不希望與德國談判的,因為英法好歹是俄國的盟友,德國卻佔據著俄國的領土,但是英法鐵了心要將戰爭進行到底。是不會容許俄國單獨媾和的,而德國的軍事壓力近在咫尺,舊沙皇的軍隊已經土崩瓦解,新式的布爾什維克軍隊又沒有完全建立,僅僅依一部分赤衛隊和布爾什維克掌握的舊軍隊,根本不足以德國的百萬大軍抗衡。

說到底,德國還面臨著英法的威脅,是不會有將戰爭進行到聖彼得堡、莫斯科的願望的,只有盡快實現和平,才是德國轉移戰略目標的中心所在。但是,鑒于德國在戰場上佔據的明顯優勢,用腳趾頭都能想出來這個和談不好談。

在中國進軍西伯利亞的當口,德國和蘇俄的代表,已經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進行和平談判了。

德國的胃口果然不小,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拖維亞、白俄羅斯的全部和西烏克蘭的局部割讓給德國並賠款6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同時讓芬蘭獨立。芬蘭獨立的情況在布爾什維克黨內沒有什麼顧慮,但有關領土的割讓卻引起了黨內嚴重的分歧。

在立憲會議被列寧主持解散後,布爾什維克的黨內會議便是唯一決定俄國決策的最高機構。

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和約,為新生政權爭得喘息機會,季維諾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爾喬姆、斯塔索娃、斯維爾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員支持列寧;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簽訂和約,主張對帝國主義繼續世界大戰,中央委員布勃諾夫、烏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則主張停戰,復員軍隊,但不與德國簽約(即不戰不和),中央委員克列斯廷斯基、捷爾任斯基、越飛支持托洛茨基。

由于時間緊迫,德國逼迫得很緊,布爾什維克決定召開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在60人出席的會議上,贊成布哈林主張的32人,贊成托洛茨基主張的16人,贊成列寧主張的僅15人。最終,列寧的主張因處于少數而未能被通過。

列寧不放棄努力,利用最高領袖的地位,在次日專門召開中央會議,重新表決簽約的問題。當然,這次是黨內會議。他是不會動用武力的,結果,托洛茨基的主張以9票對7票的多數通過,列寧的主張仍然沒有被多數所接受。

在停戰間隙,遠東的消息已經傳來,中國方面提出了領土要求,而且已經出動了數十萬軍隊進攻西伯利亞和濱海地區。

這一下,列寧再也坐不住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國勢最新章節 | 國勢全文閱讀 | 國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