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官道和尚官井據傳是明朝的一個姓尚的官員領頭建造,原為迎接一皇宮官員的到來,自村西頭至村的正中央石碾街,平平整整地修出一條寬闊的官道,道路的中央全部用三尺寬一丈長一尺厚的大青石鋪就,青石的兩邊用紅石拼鋪出各色圖案,因大坡地一帶飲用水稀缺,于是那姓尚的官員拔專款為百姓挖掘出一口深井,後來接任的姓夏的官員仿照前任,修了石碾街到村東的官道,同樣在村的東南方向也掘了一口深井,當地的百姓為紀念他們便將兩條大道稱為尚官道和夏官道,兩口井分別稱為尚官井和夏官井。
炳中拿在手里的檀木拐棍一會兒拄著,一會兒又抄在手里,悠悠地踱著方步,左顧右盼地一路向西,那條黃土夾雜著石子的土路只有一架馬車的寬度,經雨水的沖刷後變得溝溝坎坎,一路向西均是慢慢的緩坡到西山根下,沿著連在一起的石板路,沿山而上轉過兩道彎便是靜巒寺了。路上來來回回的行人,扛著耬的、牽著馬的、趕著驢的;扛著籽種掂著鋤的,身背孩子手揚鞭的,一片繁忙景象。看到炳中有的點頭哈腰地打著招呼,有的卻低著頭匆匆而過。對那些打著招呼的,他從鼻孔中哼兩聲就算是回應,點點頭或揚一揚手中的拐棍,是作答那些心目中平時看上眼的主兒。
當紅彤彤的太陽變為一片耀眼的白光時,炳中已沿著那被踩踏得平鏡一般的山道來到了靜巒寺跟前。
處于層林和峻嶺之間的靜巒寺始建于明代,據說是為迎接皇妃省親而專門修建的,或許從那時開始,這靜巒寺便只有比丘尼居住。寺院坐北向南,沿一溜光滑的青石台階向上右拐便到了山門。山門外一大塊平整開闊的大場,能盛得下二十多輛四駕的馬車,大場最開始應為一陡峭的山坡,人站在場的邊緣,那壘起的石牆便有四五丈高,再往下便是幽深的山溝,溝崖上長著一片枝繁葉茂的酸棗和葛條。站在崖邊上,抽煙的人如果從掏出火鐮開始,向崖下溝里拋下一塊石頭,等點上煙袋後才能听到石頭落底傳來的巨響。山門的東西兩邊各有一棵銀杏樹,灰褪色的樹皮崩滿了橫橫豎豎的裂口,碩壯的樹干兩人合圍般粗細,一人多高的主干之上的橫干向四周開放生長,以至于東西兩棵的樹冠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兩棵樹一雄一雌,每到秋末,一棵樹上掛滿金黃金黃的銀杏果,另一棵樹則是閃亮的一片秋黃。
王炳中雙手合十,踏著銀杏樹撒下的一地斑駁進了山門,先在天王殿拜了幾拜,在彌勒佛前的紅木箱中丟進一塊銀元,從後門出來沿緩緩而上的斜坡來到大雄寶殿,恭恭敬敬地跪拜了「與願印」的佛陀︰佛祖滿目慈祥地站立著,右手微微彎曲地上舉,那是給跪在她面前的人以安慰和庇祐;左手緩緩地下垂,手掌向外,仿佛要給予那些善良虔誠的信徒一圓滿的祈願。
靜巒寺隨坡就勢而建,一直向北便一點點地增高,大殿後便是說佛講道的法堂,也許是時日尚早的緣故,偌大的法堂中只有一個人坐在蒲團上閉目听講,炳中從後面望去,那听講的原來是一中年女人,雖看不清眉眼卻也端莊秀麗,法堂的門口三四個男子一人手里抓著一大把杏邊吃邊悄聲地說笑。
王炳中從寺中出來,忽然看見一個人手拉著一個一身紅衣的女子嘻嘻哈哈地向後山上走,一扭頭的工夫兒便過了寺院的山牆,那女人窈窕的身姿頗象月琴,便緊追幾步,從走路的姿態看並非月琴,但看那綁在發髻上的花布條和一身火紅的絲綢,也非一般人家的閨女,只是忽然便不見了那個相跟著一塊的男人。他收起拐棍,緊貼在寺院的紅石圍牆站下,仿佛四處瀏覽風景一般。一會兒從地堰下上來一個人,一邊用手抻著上衣的下擺,一邊從隨身背著的包里拿出個什麼東西,抓住那女子的手直往里塞,女子咯咯地笑著,一蹦一跳地向後山上跑,炳中走近前面的圪針叢後仔細一看,男人是村東的趙世喜。
大坡地村乃至周圍十鄉八里,數得上的大戶人家有兩家,除炳中家之外,便是村東頭的趙家——趙世喜家了,他比炳中大十多歲,近四十的年紀,論同村鄉親的輩份,炳中管他叫叔叔。
趙世喜的父親趙牛保,一輩子的童生,讀書不少主見卻不多,守著上輩的祖業衣食無憂地從福中而來,日本人來的前一年,又悠閑如故地向福中去了。世喜的爺爺趙文,曾任沙水縣的鹽運司經歷,從七品的官職,官階不大卻是個肥得流油的差使。一生育有一子一女,女兒嫁于本縣白口鎮一富商人家,後來那人家買賣做大後,便舉家搬到了天津衛,尤其上些年紀後更很少回家。趙文本人沒有讀過太多的書,生了兒子趙牛保後就尤其注重兒子的學業。
牛保自小到大倒也一副溫文爾雅之風,聖賢之書愛不釋手,聖人之語侃侃而談,聖人之態亦步亦趨,一派大儒風範。怎奈命運不濟,十年寒窗飽讀聖賢之書,一輩子竟連個秀才也未考中,做了一輩子的童生,到最後竟有些 癥癥的樣子,媳婦是縣通判知事的閨女,兩家倒也門當戶對,那女人雖稱不上舉案齊眉,倒也賢惠,相夫教子知大理小,夫婦兩人相敬如賓,一輩子幾乎沒有紅臉的時候,天知道一對兒斯斯文文的夫婦卻養了個斗雞走狗、諸事敢為的兒子趙世喜來,世喜的名字是趙文所起,寓意趙家世代歡喜,輩輩升騰。趙老太爺在世時,父子兩人對教世喜扎扎實實地花費了不少的心血,軟硬兼施、水淹火攻地動用了十八般招法,怎奈這世喜鐵石一般的心腸,砸不扁、捶不爛、煮不熟、蒸不透,刀槍不入油鹽不浸,如日中天一般的家業,趙老太爺父子竟找不到那根稱心如意的頂門棍棒。終于,趙文夫妻二人在先後不到半月的日子里,帶著滿月復的放心不下駕鶴西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