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傳烽錄 卷二 國之干城 七十三回

作者 ︰ 公子易

雖然他重開遵化官冶的請求給駁回,可是那里畢竟曾經是一個大鐵場,何況他在遵化曾經呆過一段時間,也想回去看看。恰好順路,就在遵化停了下來。

他隨隊帶著大量官銀,自然不能不通知地方官加以保護。一年前遵化兵變時候的那個遵化縣,早已經坐失察去職,現在這個是遞補的。官員見面,無非是那一套,桓震雖然心煩,可是也拿他沒法子,心想若不是顧慮銀子安全,我才懶得理你。遵化縣听說他曾經來過,言語之間處處同他套近乎。

問起遵化兵營的情況,自從耿如杞被逮進京,遵化兵備使的職位就一直空缺,兵營中大小事務仍是參將徐兆管理,兵備很是松弛。桓震想起耿如杞,不由得深為嘆息。他現在的身份乃是文官,不能隨意進入軍營,否則倒真想去與孟豹敘敘舊。遵化縣笑道︰「那有甚麼難?明日下官給徐兆行文,叫孟豹進城一趟就是了。」桓震正中下懷,也不推辭,又談一回,便告辭去睡。

果然次日孟豹來見,一見桓震,不由得吃了一驚,他來時只听說御史大人召見自己,沒想到竟是從前的桓師爺。劈頭便問耿如杞近況,原來他只听說耿如杞削職還家,以後的事情就再不知道了。桓震黯然,心想難道告訴他耿如杞在自己面前抹了脖子?用幾句話支吾過去,轉言問他現下軍中餉銀可曾足額發放。孟豹听得此問,滿臉憤激之色,狠狠瞪了遵化縣一眼。桓震心中明白,在這個官場之中,貪污克扣是慣例,愛護士兵的才是怪人。

送走了孟豹,便問起遵化官礦的情形。遵化鐵冶是在遵化西八十里,萬歷九年就已經封閉,後來有官員請求出租給民間重開,都給駁回。桓震這才明白,為何自己的奏折這麼輕易就給駁了,原來早有先例。

但是他總想在自己手中掌握一個鐵礦,因為明代官府向私人買鐵,往往只給市價的六分之一至八分之一,這種無異殺雞取卵的行為,桓震實在不怎麼願意做。可是以官員的身份自己跑去開礦,傻子也知道一定會給彈劾的了。

想來想去,決定還是先去官礦舊址考察一番再說。一看之下很是驚訝,冶鐵設備諸如鐵爐之類,保存依然完好,其深有一丈二尺,看來只要善加運用,生產能力應當不小。這麼一個鐵廠不開實在可惜,當下又寫了一份急奏,叫人送回京去,就在遵化停留下來,等待回復。

過了十來天,等到了批復,照準。桓震十分驚訝,何以先前不準,第二次上奏便準了?很快收到傅山的信,這才知道,皇帝先前令陝西四撫分別條奏本省災情,四個巡撫互相推諉,都說瞞災不報是別人的責任,崇禎大怒,心想果然給桓震說中,恰好此時桓震請求準許民間經營遵化鐵冶,從陝西招募饑民工作的奏折送到,他順手便照準了。

桓震大喜,這事是工部該管,他一面給李經緯寫信,叫他準備在遵化經營鐵礦,並叮囑礦工一定要從山西和陝西招募;所出之鐵除了優先供應遼東,其余都由他自行販賣。鐵礦是那時候的盈利產業,一般人還不易有機會經營。李經緯得了這個機會,自然感激不盡。一面又致信傅山,請他在工部替李經緯疏通一番。他也不知以李經緯晉人的身份,能否在順天開礦,只是抱著試試無妨的態度罷了。哪知道一試之下居然命中,兩個多月之後,李經緯給他來了一封信,說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可以開工,請他前去主持開爐。然而那時候桓震正在遼東焦頭爛額,哪里還顧得上他這不急之務。

袁崇煥早在今年七月間已經辭職,現下雖然有旨起復,卻還沒有到任,因此眼前遼東的主官乃是總督王之臣,駐地就在寧遠。桓震知道他與袁崇煥曾經有過齟齬,況且不久以後袁崇煥便要再回遼東,無謂在這麼短時間之中與他爭執,是以見他的時候說話十分小心,並不過多頌揚袁崇煥的戰功。

王之臣並沒同他多談,見過一面之後,便將他安排在覺華島。覺華島在寧遠海外,距岸約有二十里,因為關外軍糧靠海運接濟,在覺華島起卸最為方便,當時是關外屯聚糧草的重地。當天啟六年,寧遠戰事之際,努爾哈赤久攻寧遠不下,便令兒子皇太極偏師襲覺華島。時值寒冬,海面結了厚冰,變成了陸地,廣東兵所擅長的水戰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車輛排起來當防御工事,以數千之水卒在冰上和數以萬計的虜兵打陸戰,結果全軍覆沒,島上十余萬石糧食盡被焚毀。這幾千名廣東海軍,絕大多數在這一役中犧牲了。幸好後金兵不曾攻下寧遠,也沒有安心長期佔據覺華島,是以燒殺一番之後便即撤兵北去,然而經此一役,覺華島防御工事也大不如前,王之臣將火器局安排在島上,多半也有借此加強覺華島防御力量的意思。

覺華島上本有居民,自從那一戰之後,大多被殺,幸存的也就在袁崇煥安排之下陸續遷回陸地,于是覺華島就成了一個純粹的軍事基地,眼下駐有三個營的水軍,船不滿百只,負責的軍官是都司僉書陳兆蘭、諸葛佐。按照明代的軍事體制,都司僉書比總兵官低了不止一級,因此陳兆蘭、諸葛佐兩人見桓震的時候,都要遵守下見上的禮節。

桓震也不去同他們玩甚麼虛,規規矩矩地受禮回禮,分主次坐下,便問道︰「二位將軍,不知覺華島上,哪里可供建設炮廠?」他這句話,等于是替坐在一旁的孫元化問的,那才是真正的專家。

陳兆蘭想了一想,攤開地圖,指給桓震看,一面道︰「覺華島有一主島和三小島,島呈龍形,島北三面臨海,地勢平坦,兼且靠近靺鞨港,是糧城的所在。」手指向西南移去,指著一處道︰「此處名龍宮寺,原是宋朝就有了的,自從上次遭兵,寺里僧人也都內遷,現下是一座空寺。」

桓震看看地圖,問孫元化道︰「初陽先生以為如何?」——孫元化眼下還沒實際職務,只是在桓震軍前贊畫,因此桓震稱他的字初陽。而孫元化年紀大過桓震許多,是以加先生二字。孫元化卻說要看過實地方知,當下由陳兆蘭帶著,一起到龍宮寺去。看過寺址,甚是滿意,便將火器局的地址定在了這里,好在房屋就地皆有,只要略微修繕就可使用。

桓震安頓好了,便去同陳兆蘭商議以水師運輸炭鐵的事情。據孫元化說,以煤煉出的鐵發脆,不能用于造炮,不如白炭煉鐵質量優良。桓震推想,那可能是因為煤中含硫的緣故,然而他不懂得煉鐵,也沒法證實,只能同時買一些煤來,想要試驗一番。炭和鐵都要從關內購買,孫元化不放心旁人,定要親自同去,桓震便也由他,自己留下與帶來的工匠商議造爐。這二百人中大多是鐵匠,專業的炮匠不過幾十名。桓震將他們分班排次,一個熟練炮匠要帶領幾名鐵匠工作。

基礎設施的建設,花去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因為當時已經年底,土地結凍,施工很是困難,須要用鐵鎬猛力刨開方可。這一個月間,桓震一面監督工程進展,一面整日泡在炮匠們中間談天,漸漸對明末的火炮技術有了頗為詳細的認知。好在以前听孫元化也說過不少,一月速成課程讀下來,雖說要他自己去造那是比較難,可是做個監工已經沒有問題了。覺華島的靺鞨港並非一個不凍港,眼看天氣愈來愈冷,就在海面將要封凍之際,孫元化終于搶先趕了回來。

萬事俱備,桓震便奏報王之臣,請他下令開爐。于是天啟七年十二月初十日這天,覺華島火器局,由桓震一手創立。

遼東軍中對火炮需求量很是龐大,寧錦戰後損毀的大炮亟需補充,因此桓震不等過年,下令即刻開工。按照炮匠所言,當時紅夷炮發射速度不快,炮管無法承受持續射擊,隔一段時間就需休息以冷卻,故每個時辰平均只可發射十六發,每天通常不超過一百發,且鐵炮在射擊約六百發,銅炮約一千發後,就已不太堪用。——此處數據來自︰沈演《止止齋集》卷33,至于究竟為何每個時辰可射16發,而每天最大限額卻是100發,16#215;12=100,可能有什麼物理上的解釋,我實在不明白。更有時候因為使用過度,而出現炸膛事故,炮手死傷也是尋常。對于後金軍隊擅于快速運動的步騎兵而言,紅夷炮實在沒有多大用處,其價值只能體現在城池攻防戰上面。

桓震自了解到這一點,就敏銳地覺察到,袁崇煥所以確定了以守為主的政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對紅夷炮的過度信賴。雖說他並不清楚後金以後是如何獲取制炮技術的,但到了那個時候,明軍賴以守成的優勢也要漸漸消失,那是無可置疑的。而明軍的輕火器對付後金的強弓利箭又並不十分佔便宜,看來進行火器技術的改良,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公子易要我轉告一下︰他準備提前幾天回來,明天開始就是他自己來更新了,我也在此說聲再見^_^}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空明傳烽錄最新章節 | 空明傳烽錄全文閱讀 | 空明傳烽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