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梟臣 第六十二章 開戰(四)

作者 ︰ 金剛葫蘆第八娃

更新時間︰2012-06-28

光緒的態度是明擺著的,可李鴻章做為大清朝最核心圈子里的一個人,哪里會不知道這大清朝說了算的並不是坐在龍椅上的光緒,而是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的慈禧老佛爺?

打與不打,這不是光緒說了算的,到最後拿主意的還是慈禧!慈禧不表態,李鴻章可不敢拍板!

可是對于外事,慈禧以及她的後黨也是拿不出一個準確的主意。沒法子!這些後黨在面對洋人的時候都是被動應付,臉被人扇腫了還要陪個笑臉,反正最終丟人也不是她慈禧的,底下有人頂缸。東洋人西洋人,不管怎麼說都是洋人,凡是沾了洋人的邊,後黨就要抓瞎。

慈禧對小日本攪了萬壽局面也是一肚子地不爽,可是要動手打,誰心里也沒有數,這些年大清打怕了,跟誰打都是輸,而且日本是準備打一場什麼樣的戰爭,是國戰還是僅限于朝鮮,誰都是一腦子漿糊,不少大臣,估計有的連東洋人西洋人都分不清呢。

到底該如何應對,該硬還是該軟,後黨誰也沒個主意。對于帝黨跳出來大聲呼求宣戰,也一時只有看著。這群情洶洶的架勢,誰也不能頂著不是?

後黨沒個準確的主意,還是慶親王奕劻最後出了個點子,這位總領總理衙門的王爺跟洋人打交道時間長了,總算是眼界開闊了許多,最起碼不像別的後黨那樣一見洋人就抓瞎。

奕劻迅速的拜訪了東交民巷的各國公使。是戰是和,這些公使的意見很關鍵!

各國公使地反應,也是讓人十分模糊,俄國公使立時就發表了聲明,認為日本破壞了東亞和平局勢,應該遭到文明國家地共同譴責,在交涉上,俄羅斯帝國絕對是站在大清帝國這一邊滴……但具體怎麼譴責日本,怎麼幫助大清,人家沒說。

奕劻又跑到法國公使那,可人家法國公使只是表示很遺憾的看到了這次事件,當時就讓奕劻的心涼了半截。

接連踫壁,奕劻並不死心,他想到了一個對大清充滿了「善意」的國家。德國公使早已經升級為大使,奕劻找到德國大使時,面對的卻是德國大使幸災樂禍的一張臉。

我們親王死在你們國土上這事還沒完呢。再說你們不是不承認三皇同盟嗎?那德國有什麼理由幫助你們?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原本最有可能幫助大清的德國也袖手旁觀,奕劻不得已,只好去找自己最不願意,也不得不見的英國公使。

以前朝廷抱上德國人大腿的時候可沒少得罪英國人,可現在事到臨頭再想抱人家的粗大腿,對不起,遲了!

英國公使的話說的很明白,認為中日雙方雙方最好還是協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大英帝國認為大清國再保持朝鮮如此落後的宗藩體系,也是一個問題。大清在朝鮮佔有的利益太大,是不利于東亞和平地。在朝鮮,還是需要引進更多國家的利益才能保持東亞局面的平衡。

言下之意,英國打的是渾水模魚,趁著兩國交戰把勢力滲透到朝鮮的算盤。

朝鮮是大清最後一個藩屬國,連最後一個藩屬國都保不住,那大清的里子面子可謂徹底丟個干干淨淨了,要是照英國人的說法,那大清還不如干脆跟日本拼個你死我活呢。

奕劻處處踫壁,灰溜溜的跑到頤和園跟他的主子慈禧匯報去了。結果後黨忙活了一陣,最終還是拿不定一個主意,又把皮球推給了李鴻章,在一旁坐起了冷板凳,失落的看著帝黨借著這個機會興高采烈的一步步蹦上前台。

5月28日,李鴻章復電總理衙門,第一次明確表示與日本決裂的姿態︰倭先開戰,自應布告各國,俾眾皆知釁非自我開。當以自衛為名,驅倭與朝鮮。

盡管李鴻章心中不願意打仗,可北洋海軍在牙山吃的虧實在太大了,四艘運兵船,兩艘戰艦全數被擊沉,光是運送的淮軍精銳就有兩千三百余人,加上船員水兵等等,遇難人數多大三千人,至于損失的輜重,武器彈藥更是價值不菲。這個場子要是不找回來,整個大清的清流光是罵就能罵死他,就算是自己手下將領也是氣憤不平,贊同開戰的居多。

為今之計便是先豎起大旗,表明自己是「正義的一方」,同時也說明這次中日沖突日本負有完全責任,並不是大清輕啟戰事。

翁同龢是主戰派蹦最歡的一個,這場戰事讓翁同龢看到了可乘之機,帝黨想要崛起,這場戰事就是關鍵。只要戰爭繼續下去,翁同龢以及帝黨就能不斷的借用戰爭的借口把權力從後黨那里一點點的搶過來。而且搶的是那麼的理所當然,理直氣壯,讓後黨一點反駁的借口也找不到。畢竟,天大事還比得過戰事嗎?

「絕不能讓戰事短時間結束!」

翁同龢心中下定決心,這一次絕對要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把李鴻章的實力消耗掉,讓李鴻章不死也要扒層皮,最好的結果莫過于李鴻章險勝日本,帝黨順利奪權,然後趁機收拾實力大損的李鴻章一系,從此帝黨統治大清,大清長治久安,他翁同龢做為最大的功臣名流千古。

翁同龢打的算盤不可謂不精,在收到牙山海戰的消息後,翁同龢就派門客打听過海戰的詳細經過。他這才知道偷襲清國海軍的日本艦隊實力很強大,戰艦都比濟遠要大了一兩倍,速度也比濟遠快,最關鍵的是炮筒子也要粗得多。

這種簡單的比較並不能夠正確的衡量雙方的戰斗力,但是對于翁同龢來說這就足夠了,他並不需要這些枯燥的數據,他只需要知道日本的海軍實力很強,足以與李鴻章的北洋一較長短,兩方實力越接近,打的越慘烈,李鴻章越倒霉他就越滿意。

翁同龢深刻的意識到,只要這仗時間打的稍微長些,他做為帝師和戶部尚書,入主軍機是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在面對李鴻章羅列了長長一溜單子。從購魚雷艇到提出了向外國緊急訂購包括三百二十毫米大口徑炮彈在內地一系列軍火名錄,還有便是為修復濟遠艦訂購二百一十毫米和一百五十毫米艦炮的要求,翁同龢毫不猶豫的借口戶部為老佛爺萬壽已經掏空了國庫,現在是一兩銀子也沒有。

翁同龢在用自己的方式扯李鴻章的後退,讓這場戰爭按照自己的意圖打下去。

李鴻章沒有想到國戰當頭,翁同龢為了政爭居然連大局也不顧了,氣的跳起腳來直罵娘,可他實在是拿翁同龢沒辦法,無奈之下,只有動用自己這幾年從何念祖那里弄來的銀子維持。

淮軍由于戰事準備的晚,等到最終下決心開戰,戰爭機器隆隆開啟之際才發現現在的局勢究竟有多糟糕。

朝鮮的陸軍先前根本就沒有做好打大仗的準備,不說這幾萬淮軍在朝鮮幾個月,幾乎給拖疲了,最要命的是彈藥軍裝物資餉銀儲備不足一月支用,先前輸送的物資軍餉又被日軍艦隊送到了海底,一旦開戰,恐怕朝鮮的淮軍雖多,可……

最要緊的是,就算在大清來說,對日本的企圖動向,也基本一無所知!誰也不能說清楚,日本的胃口到底有多大,是準備只在朝鮮打,還是打一場無限制的國戰。

李鴻章苦悶的發現,多年苦心造就的淮系與北洋,承平地時候兒還有點模樣。一旦狂風襲來,才知道是表面光鮮的紙老虎,現在的北洋,淮系,還沒有做好進行一場關系國運的大戰準備!

要命的是,對于開戰的問題,北洋內部也有了分歧。

「倭寇欺人太甚,中堂,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咱們還是打吧!」

「方伯謙無用,致使我海軍損失慘重,中堂不可不罰,當撤職查辦以儆效尤!」

「還有丁汝昌,他總領海軍也難辭其咎……」

「中堂,在下認為當務之急應趕緊拜會各國公使,要求聯合調停!」

「你當中堂大人沒有拜會各國公使嗎?人家都不管,擺明了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就連以前跟咱們最好的德國人現在也冷眼旁觀。這些列強沒有一個是好東西。中堂,不如咱們直接跟日本人談,了不起把朝鮮分潤給他們一些地盤,再割舍些銀子,把日本喂飽了,他們還能生亂不成?」

「此言有理。中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咱們還是以和為貴,能不打就不打為好。」

「中堂,朝鮮數萬將士孤懸在外,咱們必須拿出辦法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李鴻章的簽押房內,幕僚們一片亂哄哄的聲音。李鴻章握著拳頭,坐在椅子上面,沒有公案的支撐,都覺得頭暈得要倒下來。

就在這時,楊士驤拿著一封電文匆匆趕到,湊在李鴻章面前低聲細語幾乎,李鴻章臉色一變,額頭青筋直跳,猛地一拍桌子︰「夠了!」

聲音之大。讓滿室的人都嚇了一跳。爭吵聲迅速消失,李鴻章揚揚手里的電文︰「現在不是你們討論打不打的問題了,而是倭寇已經開打了,咱們現在是打也要打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清梟臣最新章節 | 大清梟臣全文閱讀 | 大清梟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