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梟臣 第六十四章 開戰(六)

作者 ︰ 金剛葫蘆第八娃

更新時間︰2012-06-30

承歡之戰雖然以清軍寡不敵眾被迫撤退而告終,但好歹聶士成指揮得當,以寡敵眾尚且大挫日軍,殺傷日軍眾多,好歹是給大清挽回了一些顏面。

對于聶士成的戰績,無論是朝廷還是李鴻章都異常欣喜,自然,對聶士成大肆的褒獎不在話下。

清軍打出了威風,原本咄咄逼人的日本這次終于態度軟化下來。可能是礙于宣戰詔書剛剛通告各國,如果短時間結束戰爭對大日本帝國的顏面不好看,日本人隱晦的通過英法俄等國公使向大清朝廷以及李鴻章傳達了不想打下去,戰爭應就此終止的和談意思。

朝廷的帝黨主戰派正準備大展拳腳借著這場「必贏」的戰事奪權呢,現在日本人要求和,不打了。這哪行?

以翁同龢為首的帝黨首先不干,憑什麼你們日本說不打就不打了,咱們大清吃了好大一虧,要是不把這場子找回來還有面子嗎?

打!必須要打!把小鬼子打服了!打怕了才行!

光緒這段日子因為後黨偃旗息鼓,著實感受到大權在握的好處,他尤其不希望好不容易才打起來的中日之戰就此罷休。一旦大清與日本議和,那接下來大清的所有精力又會放到太後的萬壽上。他好不容易借著開戰的契機從慈禧那里爭取來的權力又會被慈禧收走。這是光緒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

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為了不當老太太的傀儡,這場仗必須要打下去!

光緒、翁同龢以及帝黨想的雖好,可他們忘了,這場戰爭到底打不打,怎麼打,他們說的不算,慈禧說的也不算,真正說了算的是李鴻章,是淮軍,是北洋!

北洋上下,負有拱衛直隸,甚至拱衛整個北中國的重任。中日之間的較量,其實就是北洋與日本的較量。嚴格的說,朝廷其實只是一個看客而已。

李鴻章從心底是不願意打的,尤其是打大仗,打事關國運的大仗。

淮軍與北洋都是李鴻章幾十年辛苦創立的,是他躋身立足與朝堂的本錢,是他的命•根子。他的淮軍與北洋,號稱練軍二十年,水陸師齊備。承平的時候,可以威風不可一世,被世人目之為龐然大物,事到臨頭,真正的局內人,才知道自己的虛弱!

更要緊的是,現在壓力全在李鴻章頭上,而背後,又牽扯著大清中樞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權力紛爭。一旦不慎。就是他李鴻章一生功業毀于一旦,包括辛苦建立起來地北洋團體分崩離析的下場!

其他的不用分析了,單單說錢。戰事一旦開始,那需要的金錢是天文數字。戶部就不用指望了,有翁同龢把著戶部,李鴻章是別想要一文錢出來的,這幾年北洋雖然攢些家底,總數也有幾千萬兩,這筆銀子看似龐大,可也絕對填不滿戰爭這具怪獸的肚子。淮軍與北洋家大業大,到處都有用銀子的地方,真正能抽出來用于戰事上的不過一千多萬兩白銀而已,更何況,要是這筆錢用光了仗還沒打完怎麼辦?

光一個錢的問題就是如此,更不用說軍隊的組織,民心的動員,還有各種體系的適應問題了。

皇上不了解這些,翁同龢了解也不會理解自己,他們上嘴皮一踫下嘴皮,出去拼命消耗實力的卻是自己。仗打贏了,是自己分內,實力損耗不輕,名聲好處全是光緒與帝黨的,要是打輸了,毫無疑問,自己就是那個替罪羊。

所以,對自己最有利的,就是這場戰事就此為止,北洋絕對不能因為消耗實力而退出政治舞台。

「朝廷的態度,卻是強硬萬分……」李鴻章喃喃自語,心中已經有了計較︰「要打仗的是皇上,是翁同龢,不是太後要打!這大清,到底還是太後的底蘊深厚一些,皇上雖然風頭正勁,畢竟還是太年輕。老謀深算的往往才是笑到最後的呀!」

說到朝廷的權力斗爭,李鴻章卻是清醒無比,政治上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幾年前太後要廢皇上,李鴻章在保皇中出了大力,可現在牽扯到自己的核心利益,李鴻章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慈禧。

「中堂,還是談判吧,不管讓出多少利益,保住咱們北洋地位就好。就算是太後,其實也是不想打的。這仗,不論輸贏,咱們都打不起。只有交涉!現在日本也有不想打的意思,各國公使調停,咱們正好借坡下驢。」李鴻章幕府重要謀士楊士驤的話終于從內心深處打動了李鴻章,讓他下了最後的決心。

「和!只有和談才是最有利的!」

幾天前還咬牙切齒的要跟日本打到底的李鴻章,短短數日,又變了……

李鴻章與慈禧的聯合遠遠不是光緒以及帝黨能抗衡的了的,尤其是,這里面摻入了洋人的影子。

英法俄公使都表示,中日兩國的戰爭將極大影響亞洲的安定繁榮,無論是哪一國都不希望見到亞洲兩個最大的帝國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

俄國由于領土與亞洲接壤,它的話說起來尤其有分量。俄國公使私下里甚至對李鴻章表示︰如果日本侵佔朝鮮,俄國可以出兵進行武力調停,與清**隊共同保護朝鮮。

俄國的表態讓李鴻章吃了一個定心丸,他相信,有這幾個老牌列強的參與,無論如何朝鮮是打不起來了。

為了保險,李鴻章還特意找了德國大使詢問德國的意見,不過德國大使卻沒有給李鴻章好臉色。威廉二世苦心竭力營造的新三皇同盟讓大清朝廷說廢就廢了,德國不想跟大清這種毫無信義的「流氓」國家打交道。更何況,威廉二世的親弟弟海因里希親王還死在大清的國土上,這筆賬咱們還沒完呢。

李鴻章失意而歸,他沒有看出德國大使臉上幸災樂禍的表情是否在傳達著別的意思,反正只要有英法俄三國的保證,起碼日本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

6月2日,中日宣布暫時停戰,在英法俄的調停下與天津租界同日本展開和談談判。

此時,清軍數萬大軍雲集朝鮮,每天的人吃馬嚼都是一個恐怖的數字,後勤嚴重不足,加上為了保證談判成功,不過分刺激日本,使日本尋找到開戰的借口。李鴻章下令朝鮮清軍不得尋釁滋事,與日方開戰之借口。如遇日方挑釁,不得主動開槍。若日方悍然進攻,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退。同時,為了避免海軍再次受到聯合艦隊的偷襲,李鴻章還下令海軍保船制敵,不得出大洋浪戰,全部萎縮與旅順港內。

正是李鴻章的這道命令,讓朝鮮清軍陷入了沒有海上補給,進不得退不得的尷尬境地。相反,日軍卻源源不斷的增兵,每天都有軍艦運輸無數的士兵,輜重到朝鮮。深處朝鮮的清軍將領,無一不感受到濃濃的戰爭味道。

朝鮮形勢對清軍越發不利,葉志超不得已致電李鴻章,對戰守提出上、中、下三策,指出︰「倭日益猖獗,韓急望救援,各國調處卒無成議。此時速派水陸大軍由北來,超率所部由此前進,擇要扼扎,□名護商;若此決裂,免致進兵無路,此上策也。否則,請派商輪三四只來將我軍撤回……是為中策。若守此不動,徒見韓人受困于倭,絕望于我,且軍士既無戰事,久役露處,暑雨受病,殊為可慮。如此拖下去,實為下策。」

李鴻章接到葉志超的電報,陷入了沉思。他認為現在正在與日本商量和談,如果增兵朝鮮恐使日本放棄和談,同時也會讓主持調停的英法俄三國對清國產生不好的印象。現在清國已經把德國給得罪了,要是再得罪了英法俄等國,那大清可真就是不容于世界各國了。所以說上策絕對不行。

可要是實行葉志超的中策,又顧慮從朝鮮撤兵會「示弱」于日本,給日本一種大清「怕」了日本的錯覺。李鴻章心中實在不好決斷,于是上奏朝廷,讓朝廷拿個具體的主意來。

在李鴻章與慈禧的聯手打壓下,朝廷里主戰派的帝黨受挫,一時間對外大權又重新集中到總理衙門身上。奕劻在請示了慈禧之後,同樣舉棋不定,決心難下。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經過會商,才確定了一面備戰,一面和商的方針。結果實行的只能是不戰、不守、不走的下策。

三天後,朝廷回復李鴻章派援軍赴朝。但為時已遲。日軍早已把大軍運至朝鮮,作好了發動戰爭的一切準備。

6月8日,在豐島海戰中受創的吉野號終于修復一新,隨時做好了再次出海作戰的準備。

接著談判的幌子,大清上下還是混亂不堪,猶豫不決時,但是在日本,整個體系,已經堅決而高效的運轉了起來。

夜幕下,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悄悄的駛出了軍港,站在港口的人們隱隱的見到,熟悉的聯合艦隊中好像多了兩艘龐然大物!在這兩艘巨艦面前,原來聯合艦隊最大的戰艦都似乎成了矮子,點綴紅花的綠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清梟臣最新章節 | 大清梟臣全文閱讀 | 大清梟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