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天下 第二部 近畿篇 Vip卷 090

作者 ︰ 歐陽宏

島津義久見其志堅決。知道多勸無效,應當戰決。七月十四日,島津大軍動總攻擊,紹運面對數倍于己的大軍,仍然毫無懼色,更親自指揮士兵防守,一眾部下皆被他的忠勇所感染,個個欣然赴義,無不死命抗敵。經過十四日的血戰,島津大軍于七月二十七日攻進了岩屋城,傷痕累累的高橋紹運仍不放棄,依然指揮部下退至本丸,力戰到最後一刻。結果高橋軍敵不過蜂擁而至的島津軍,自紹運以下共七百六十三名士兵全數殉難,與城共亡。終年僅三十九歲,法名「天叟寺殿性海紹運大居士」。

岩屋城一役,島津軍除了出乎意料地損失了約四千五百名士兵外,更耗費了很長時間,至城落之時,豐臣秀吉的先鋒部隊已經登陸九州島,使得島津義久統一九州島的如意算盤落了空。最後在立花宗茂的幫助下。豐臣大軍終于在天正十五年〈1587年〉迫使島津家投降,完成九州島一統。

高橋紹運是一位能夠與立花道雪相提並論的人物,世人稱他們為大友氏兩壁,意即他二人是支撐整個大友家的重心。他死守岩屋城的事跡,亦被後世人譽為忠義的典範。而過繼立花家的兒子立花宗茂,因為協助秀吉平定九州島有功,獲賜築前柳川十三萬石的領地,並在日後的各場戰役中光芒異射,大放異彩,號稱不敗的奇將。

因為高橋紹運、立花宗茂父子相繼投了豐臣方,大友家已經沒有任何的可能對抗德川家康的先鋒軍,于是決定投降。

大友家的現任家督是大友義統。大友義統于永祿元年生于豐後府內的上野館,大友義鎮(宗麟)長子,奈多鑒基之女所出。幼名長壽丸,小名五郎,以將軍足利義昭賜諱,得名義統。天正十六年(1586)投降後得豐臣秀吉諱字,改名吉統。教名弗朗西斯。官敘左兵衛督、侍從。娶吉弘鑒理女、伊東氏女,有子大友義乘、松野正鎮(正照)。大友家第二十二代家督。

繼任時大友家正處于顛峰時期,是九州最大的勢力。

義統于天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得承家督,天正六年在宗麟監護下進軍日向,受命駐在大野郡野津地方。這時義統正熱中天主教,野津一帶信徒日日劇增,並且強烈否定佛教及神道,佛寺神社領地,往往奪以賜家臣。但是,大友軍與島津軍的決戰。最後慘敗而終,自此以往,部下叛亂連連,義統也經歷危機,一改故轍,于信仰大不謂然,後來對天主教始施鎮壓。

宗麟晚年,繼室得子,威脅到義統的地位,義統暗起殺心,與父親生隔閡,重臣多懷不滿。天正八年田原親貫作亂,將迫義統引退,使宗麟出山。宗麟不欲傾覆愛子,與義統約,合力彈壓,旋得平定。一萬田宗慶因進諫于義統,說他無節制地賜下領地,賞罰一由己意,輕視宿老,意見至十八條之多。

在日向、耳川之戰中。四萬大軍被薩摩島津家數千兵擊潰。使大友家威望頓減,家臣離散。在以後幾年內,更被島津家打的無還手之力,所領從豐、築、肥六國銳減至豐後一國還不足。不得不受秀吉的庇護。

宗麟為了解救自家的危機,上洛求援于豐臣秀吉,秀吉對九州素懷野心,果然動遠征,將島津鎮服,大友家得以保有豐後一國,義統也在天正十六年(1586)受豐臣秀吉一字,改名吉統。豐臣秀吉禁教令一出,義統拖離天主教,逐傳教士,並強令志賀親善棄教,多所殺害,在領地內名聲漸落。佛洛伊斯《蓬萊史》說︰「(黑田)官兵衛得人望,有權威,義統當國而不敗事,多得其助。」

大友家上下決定出降,卻有數人不甘,其中以臼杵鑒的反對呼聲最高。

臼杵鑒是大友家重臣臼杵長景的次子,本名鑒景,長景在當初的朽網親滿之亂中表現活躍因而被拔擢為加判眾,更在享祿元年加封為見郡山香鄉的代官,在長景死後,其加判眾的地位由長子鑒續繼承,而鑒則是在外交與貿易方面為大友家盡力。大友家臣,豐後三老之一。活躍于大友家的興盛時期,主管大友家的外交事宜。也曾在築前、豐前、肥後的軍事行動中擔任過指揮。

天文八年,大友家嫡子法師丸(大友宗麟)元服,受將軍足利義晴賜偏諱「義」字,名為義鎮,為此當主大友義鑒特別修書回禮由臼杵鑒帶著太刀、馬、黃金等重禮上洛獻給義晴。之後在天文十六年時促成和四國大名一色義晴的婚盟,讓義鎮迎娶了義晴之女。

同時身任志摩郡代對周邊的在地領主進行安撫將其收為與力,替大友家在築前西部勢力的安定盡力。天文十九年,大友義鎮察覺到父親義鑒想廢掉他另立三弟市丸的想法,遂先透過軍師角偎石宗勸服了包含臼杵鑒續、鑒、吉岡長增、吉弘鑒理等重臣,然後迅雷不及掩耳地動了那令九州島震驚的二階崩之變,大友義鎮協重臣津久見美作守與田口藏人,襲擊大友義鑒的居所親手弒父殺弟,將大友義鑒、義鑒的女兒、市丸和他的生母全數殺害,奪取君位,成為大友家第二十一代當主。並且向反對他繼位的叔父菊池義武動攻擊,親率大軍壓境,陣中臼杵鑒擔當第五軍的副將協助吉岡長增率領海部、宇佐郡眾出陣和上妻鎮房及蒲池鑒盛合力掃蕩了上下築後的親菊池派。

在義鎮奪位之後,臼杵鑒在大友義鑒的遺命指定下擔任管理大友家重要書籍和日記箱的奉行,同時鑒因為早先已經和義鎮取得默契,亂後其地位不變,臼杵鑒也在天文二十一年陶晴賢殺害大內義隆後中介義鎮之弟八郎晴英繼為第三十二代大內家督,是為大內義長。弘治三年,臼杵鑒在宗麟政權之中升任加判眾的要職。與吉岡長增、吉弘鑒理並稱「豐後三老」並將名字由鑒景改為鑒。

嚴島會戰後,大內家在中國的勢力遭到毛利元就侵吞而全數瓦解,義鎮之弟大內義長更在且山城籠城時切月復自殺,意圖奪下大內舊領的大友義鎮和希望指染博德的毛利元就之間的沖突以勢不可擋,兩家正式開戰。在永祿至元龜的這段期間,臼杵鑒和戶次鑒連、吉弘鑒理等分別擔任各地軍總司令官的勤務,于豐、築、肥等國出陣和毛利家及依附其下與大友為敵的秋月、原田、築紫、高橋、立花諸氏展開一連串的戰斗,因功被封為玖珠郡方分〈方分為大友家的特別職餃,相當軍團長之意〉,同時仍兼任外交職務,于永祿二年替宗麟修禮上奏向將軍足利義輝獻上三千貫以補任豐前、築前、築後的守護職。

永祿八年。毛利元就成功策反了大友一族築前立花城主立花鑒載後,寶滿城主高橋鑒種和本來還降服于大友家之下的的築紫氏、秋月氏紛紛樹起反旗,倒向毛利家。臼杵鑒與戶次道雪、吉弘鑒理、志賀親度諸將在大友宗麟的授意下率領兩萬大軍出兵征討,于翌年先是攻陷高橋鑒種的岩屋城,逼降五個山城的築紫惟門,同時臼杵鑒還前往博德勸說神屋宗浙勿要放棄博德,讓他重新歸津經商。臼杵鑒與戶次道雪、吉弘鑒理再度率兩萬大軍出陣,在甘水、長谷山與秋月軍七度激戰,之後猛攻入秋月氏的邑城,迫使秋月種實轉進古處山城。

當時大友軍布陣于莊山,遭到秋月種實的四千奇兵夜襲陷入苦戰,最後是戶次道雪親自殿後抵擋秋月軍的追擊,吉弘、臼杵兩隊方安然撤往築後。永祿十一年,臼杵鑒、戶次道雪、吉弘鑒理等再度出兵攻打立花鑒載的立花城,鑒載兵敗自刃,立花山城才重新回到大友家手中。

元龜二年,臼杵鑒被大友宗麟封為肥前方分的職務,之後在天正元年,大友宗麟所派遣的南蠻貿易船歸國之際行經島津家所屬的港口時遭當扣留,最後也是由長期負責大友家外交貿易事務的臼杵鑒前往進行交涉,贈送了伊集院忠棟鎧甲一領,揮其圓滑手段將事情解決。

臼杵鑒勸說大友義統頑抗到底未果後自害,法名富春院殿威翁宗勢居士。

大友義統因為宿老臼杵鑒自盡,而心灰意冷,遂將出降的事宜交付給重臣佐伯惟定打理。佐伯惟定幼名太郎,大友氏家臣牟禮城主佐伯惟直的嫡子,在祖父惟教與父親惟直、叔父鎮忠在耳川之戰中一同討死後,繼任為第十七代家督,自天正七年起,倚牟禮城不斷與北上的島津軍對抗。天正十四年,在島津家迫降失去英主龍造寺隆信的龍造寺家後,一方面由肥後北上蠶食大友領地,另一方面則讓四弟島津家久統率大軍從日向往豐後攻打,同時島津義久大量驅使謀略以所領安堵的條件大規模地對大友家旗下諸將進行內應工作。眼見大友家大勢已去的入田義實先與島津義久內通,之後南山城主志賀鑒隆、久住町的麻生紹和、朝日岳城守將柴田紹安相繼傳出成為島津軍內應的消息。除此之外,松牟禮城主田北鎮利、鳥屋城一萬田鎮實、山野城的朽網鑒康、鎮則不但在面對島津軍時直接降伏更進一步將島津家的勢力引入築後一帶。

在四周的友軍一個接一個倒向島津方後,島津家久勸降的使者也來到了牟禮城。佐伯惟定不但堅拒了使者的勸降。還將使者當場斬殺,本來兩軍交鋒,不斬來使,佐伯惟定這番無禮的舉動正是要表明自己誓死對抗的決心和意志。在擊退了來襲的島津軍之後,佐伯惟定與甫突破新納忠元包圍的岡城城主志賀親次一同展開熾烈的反擊,將當初被島津家寢返的南郡諸城逐步奪回大友家,使大友家得到更多的喘息空間,支持到豐臣秀吉出陣。天正十五年正月,豐臣秀吉正式開始進行九州討伐。

因為主持大友家受降有過,佐伯惟定甚至受到總大將豐臣秀長的接見,被委以方面大將的重任。在征討九州期間大為活躍的佐伯惟定在得到秀吉所賜的感狀後隨秀長軍反攻,再立戰功。

看到大友家降伏,依險要的地勢負隅頑抗多日的秋月氏也順風歸降。秋月家歸降後,北九州東部的大片領地就此被豐臣方佔據。

秋月氏前身大藏氏,相傳為東漢靈帝後裔,在應神天皇時代歸化日本的阿智使主為其先祖。大藏氏歷代任為朝廷做官物收納職事的大藏之職,因而得名。一說為居住在備中大藏谷而得名。

大藏春實于天慶三年平定了藤原純友的反亂,朱雀天皇賜予錦之御旗及天國之短刀,拜為征西將軍,領築前。由此大藏氏(秋月氏)以築前及北九州地區為根據地,存在了數百年。其家紋為三撫子與輪違唐花。三撫子表示天皇認其氏族為「大和撫子」,受天皇庇佑。唐花表示其氏源出自中國。後大藏氏嫡流原田氏因居住在三笠郡原田村而改姓原田。

延歷二十四年,傳教大師(最澄)從大唐歸來,用古處山城的大木建造了七尊藥師如來像。現位于朝倉郡朝倉町(此朝倉非本家朝倉)南淋寺的這七尊塑像是日本國家指定重要文化遺產。相傳傳教大師向這七位如來祈求渡海平安並許以歸來之日塑造雕像,歸來後他果然建造了這七尊雕像。這古處山的山頂便是後來秋月家世代的居城古處山城的所在。

大藏氏(秋月氏)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個氏族,更因其與中國的關系而顯得神秘。其歷代均為朝廷重臣,如此顯赫的出身是許多家族所不能比擬的。

建仁三年大藏氏的嫡流後裔原田種雄因將武田有義謀反的消息通報給當時的鐮倉幕府二代將軍源賴家,而被恩賞秋月莊為領地。種雄移住秋月莊,改姓秋月,成為築前秋月家的初代當主。

文永十一年爆文永之役,元軍第一次入侵日本,卻被「神風」擊退。

建治二年後來的四代當主秋月種賴為防備元軍再次來襲,在博多的海岸築造防御工事。

弘安四年元軍再度來襲,三代當主秋月種家率包括親族一黨在內的二千七百余人出陣博多之津,與敵浴血奮戰立有功勛。竹崎季長在《蒙古來襲詞繪》中生動的描述了秋月家軍隊乘小舟沖向敵陣的情景。

建武二年後醍醐天皇與將軍足利尊氏爆戰爭,足利氏獲勝,開創了室町幕府。南北朝紛爭時期的延元三年,六代當主秋月種貞跟著築前守護菊池氏起兵討伐足利氏,于多多良 合戰中被足利軍擊敗,種貞討死,隨即足利直義率軍包圍了古處山城,秋月一族二十余人討死。後七代當主秋月種高宣布向足利氏臣服,秋月家才免于滅亡。

正平十四年,秋月種高與足利方的小武賴尚在築後川擊敗了菊池武光軍。而到了應安元年,秋月氏又倒向菊池氏。

這個時代的秋月家被稱為「作日足利,今日宮方」,因其全無節操而為世人所不齒。但是在這亂世之中,為自衛保身而不得不放棄立場和原則,盡管自己很討厭卻又不得不做,可能也是當時那個時代許多家族的寫照吧。

應仁元年,爆了應仁之亂。十二代當主秋月種照于寬政五年從于西軍的山名宗全,經過幾年的戰亂後,終于因東西軍的統帥歸天而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文明九年,種照修繕領內的古處山城,杉本城,並築造新城。古處山城左前方的荒平城就是在這時建造的。相傳天正十五年三月六日,豐臣秀吉曾在此留宿。

文明十八年,十三代當主秋月種朝于鳴門山谷中建造秋月山大龍禪寺。現在寺內保留有十四代當主秋月種時之墓。

此時的北九州,大友氏與菊池氏的勢力正盛,兩家聯合對秋月家動進攻。永正四年,種朝用計將大友義繼,菊池武重之軍誘至古處山下,擊敗了敵軍。

大永四年,十三代當主種時與大友義繼達成和睦,但這表面上的和睦絕不會持續很久,種時暗中仍對大友氏加強兵備嚴加防範。

享祿四年,秋月種時在對古處山城進行加強防御工事的行動中病逝。

天文十年,大內義隆在中國地方威勢日盛,其積極開展與大明國的貿易,並從中獲得巨大利益,使其有能力將勢力延伸至北九州地區。

天文十二年,九州南端的種子島傳入了鐵炮,這對九州地區的諸大名來說都是一個極好的機遇。

天文二十年,看似縱橫無敵的大內義隆卻被配下的重臣陶晴賢背反,于大寧寺自刃。

弘治元年,掌握了大內家的陶晴賢在嚴島合戰中敗給了毛利元就,自刃身亡。大內氏滅亡後,十五代當主秋月種方與毛利氏交好,繼續與大友氏相抗爭。

而這時的大友家當主大友宗麟對前來傳播天主教的葡萄牙傳教士采取保護政策,並借此展同外國的貿易,從而獲得了大量的鐵炮作為軍事資源。

弘治三年七月,大友宗麟聯合少武,築紫兩家共出動兵力兩萬余人大舉進攻秋月氏,欲一舉滅亡秋月家。種方于古處山城籠城,拼死抵抗。十二日,城破,種方及其長男春種討死,城**討死兩千余人。只有種方的另外三子種實,種冬,種信被委托于僧人高音交給周防的毛利元就得以幸免。此時的種實年僅十三歲(一說九歲)。

在與大友氏長期的戰爭間,秋月家始終處于弱勢。終于在弘治三年被大友軍攻破了世代的居城古處山城,十五代當主秋月種方與其長男春種也在城破後討死,秋月家到此可算是滅亡了。其後,因為得到毛利家的幫助,秋月家又得到了復興。

十五年一月,九州征伐第一,第二軍出陣。三月,本軍豐臣秀吉出陣。

三月間,秋月城被七萬豐臣軍圍困。秋月忠美的家臣惠利內藏助暢堯提出假投降,種實應允。惠利于廣島謁見了秀吉,說道︰「秀吉真是大人物,軍容整齊,威風凜凜。秋月家絕不可與豐臣軍敵對,願能永世和睦。」

豈料此番話傳到秋月城後,惠利的妻子信以為真,在鳴海大岩上切月復諫死,這塊岩石就是保留至今的人稱「月復切岩」的岩石。

四月四日,秋月城終于放棄了抵抗,種實與長子種長(十七代當主)在獻出了家寶茶具柴肩沖和名刀國俊及十六歲的女兒後,開城投降。戰後種實與種長被轉封至日向的高鍋城。

「大友、秋月兩家歸降,豐臣方已經佔據了北九州的東部。接下來,應該就是討伐北九州西部的龍造寺家了。」南光坊天海因為戰事告一段落,難得清閑下來,也不忘來與德川家康商討接下來的聯軍走勢。

「呵呵,我們的士兵許多是最近兩年招募的,讓它們多經歷幾次戰役也好。現在聯軍勢大,只需稍微用心一點就可以屢屢完勝,我們必須利用好這次九州征伐,讓我軍起到一個較好的練兵作用。」德川家康似乎也有自己的打算。

征服大友秋月等北九州東部的勢力後,德川家康奉命征討北九州西部的龍造寺等家派。

龍造寺的氏源有諸多說法,一般認為是管理肥前地方官的近臣,甘南備峰城的高木君的支流。這個高木君的家系,有藤原秀鄉一說和藤原隆家一說。文治二年(1186年)九月二七日、高木家的南二郎季家擔任肥前國佐嘉郡小津東鄉的龍造寺村的莊主職務,由此為龍造寺家的開始。

肥前龍造寺氏始于出身藤原氏流的高木氏。文治二年(1186),大宰大高木秀貞之子季平來到肥前國佐嘉郡小津東鄉的龍造寺村出任地頭後,這一族就改姓龍造寺氏。室町時期龍造寺家作為主力協助肥前守護少氏與大內家、涉川家作戰。但長期的作戰使家內產生了分歧,到室町末期龍造寺家分裂成嫡流龍造寺家和的村中龍造寺與庶流龍造寺家兼的水ン江龍造寺兩部分。而家兼的曾孫就是龍造寺家中興之祖隆信。

龍造寺家的現任當主是龍造寺隆信,是戰國時期九州肥前國的大名。本姓藤原氏,幼名長法師丸,還俗前法號「圓月坊」,還俗後改名「胤信」。有「五州太守」之稱,外號「肥前之熊」。龍造寺隆信在位時構築了龍造寺家的最大勢力,與豐後大友氏、薩摩島津氏並稱為「九州三雄」。

1529年(享祿二年),龍造寺隆信出生在肥前國佐嘉城,為水江龍造寺周家嫡子,七歲出家法號圓月。

1545年(天文十四年),龍造寺隆信的祖父龍造寺家純與父親龍造寺周家因試圖謀反主君少2冬尚失敗,被少2氏重臣馬場賴周誅殺,隆信跟隨曾祖父龍造寺家兼逃往築後國投蒲池氏。

1546年(天文十五年),在蒲池鑒盛的援助下,龍造寺家兼舉兵誅殺馬場賴周,再興龍造寺氏。家兼遺命圓月繼承家業。圓月于十八歲還俗改名龍造寺胤信,繼承水江龍造寺家,歸屬于龍造寺本家龍造寺胤榮。

1547年(天文十六年),在大內義隆的幫助下,龍造寺胤榮追放少2冬尚,成為肥前守護。

1548年(天文十七年),龍造寺胤榮去世,龍造寺本家絕嗣。龍造寺胤信娶胤榮未亡人繼承本家。但胤信從水江分系繼承本家引起了原本隸屬于龍造寺胤榮家臣的不滿。而胤信則于年(天文十九年)受大內義隆保奏獲得山城守一職,並拜領大內義隆一字更名為龍造寺隆信。在西國最強大的大名大內義隆為後盾的背景下,隆信成功壓制了家臣的反對。

1551年(天文二十年),大內義隆為家臣陶楮賢所殺,龍造寺家重臣土橋榮益趁機起事,聯合親大友的肥前國國人眾圍攻龍造寺隆信,擁立龍造寺監兼。隆信被迫逃往築後,再次請求柳川城主蒲池鑒盛的支援。後得到了蒲池氏領地內三瀦郡一木村(大川市)約三百石的封地,並受到蒲池氏家臣原野惠俊的照顧。

1553年(天文二十二年),在蒲池軍的護衛下,龍造寺隆信成功的返回肥前並流放了龍造寺監兼,確立了對龍造寺家的絕對控制權。

1559年(永祿二年),龍造寺隆信進攻少2氏,逼使少2冬尚在勢福寺城自殺,少2家滅亡。

年(永祿三年),龍造寺隆信攻滅千葉胤賴,並于1562年(永祿五年)確定了東肥前的支配權。

龍造寺隆信勢力的迅擴張引起了近鄰諸國人眾的恐慌。1563年(永祿六年),有馬氏聯合大村氏向東肥前進攻。龍造寺隆信聯合千葉氏,將聯軍擊破。

1569年(永祿十二年),大友宗麟垂涎龍造寺家領地,親自率軍六萬在高良山布陣,原已屈服的肥前國人眾紛紛離反。此時毛利元就攻擊大友家的領地豐前國,兩軍議和後退兵。

年(元龜元年),大友軍以大友親貞為總大將,率軍六萬再次攻擊龍造寺家,而龍造寺軍僅有五千人。龍造寺隆信接受鍋島信生(鍋島直茂)的建議,動突襲,大友軍大敗。龍造寺四天王之一的成松信勝討取了大友軍總大將大友親貞的級。這就是著名的今山合戰。戰後大友宗麟求和,龍造寺家名義上服從于大友家,但實際上已經奠定了九州三足鼎立的基礎。

今山合戰後龍造寺隆信和鍋島直茂的勇名遠播,加快了統一肥前國的步伐。龍造寺隆信的母親在丈夫死後,下嫁給家臣鍋島清房(鍋島直茂之父),使鍋島家保持絕對忠誠。

1572年(元龜三年),龍造寺隆信流放了少2政興,完全消滅了少2家的殘余勢力。1573年(天正元年),平定西肥前。

1575年(天正三年),平定北肥前。1576年(天正四年),開始對南肥前進行攻略。1577年(天正五年),大村純忠降服。1578年(天正六年),有馬信貴(有馬晴信)降服,肥前國全境為龍造寺隆信所控制。

1578年(天正六年),大友軍在耳川之戰大敗,勢力更加弱化。龍造寺隆信趁機向大友家的勢力進軍,將勢力伸展至下築後,東豐前,築前西南部及肥後北部。今山合戰後十年後,龍造寺家勢力達到鼎盛期,九州島九個國佔有五個,成為九州最大的勢力。龍造寺隆信號稱五州太守,人稱肥前之熊。

1578年(天正六年),龍造寺隆信讓位給兒子龍造寺鎮賢(龍造寺政家),隱居于須古(有一種說法龍造寺隆信于1581年(天正九年)隱居),但仍然控制政務。此時的龍造寺隆信逐漸沉湎于酒色,暴虐好殺,本已降服的國人漸漸離心。

築後國的蒲池鎮漣(鎮並)是龍造寺隆信的女婿(因為曾經受過鎮漣之父蒲池鑒盛的大恩,隆信將其女兒玉鶴嫁與鎮漣),協助隆信東征西討。但隆信成為五州太守之後,為了將領地延伸至九州中央地區,遂產生將築後佔為己有的念頭,因此與蒲池鎮漣產生嫌隙與對立。

年(天正八年),龍造寺隆信捏造借口,率領約二萬的兵力攻擊蒲池鎮漣的本城柳川城,但龍造寺軍最終未能攻下這座九州有名的不落之城,在鎮漣的伯父與隆信手下田尻鑒種的奔走下雙方達成停戰和議。

1581年(天正九年),在鍋島直茂等人的獻計之下,龍造寺隆信以岳父的名義誘騙蒲池鎮漣至肥前國赴宴,並將其殺害,僅存于柳川的蒲池氏一族最後也在柳川之戰中被殺。

因為龍造寺隆信這般冷酷無情,恩將仇報,龍造寺四天王之一的百武賢兼開始動搖。賢兼與黑木家永、蒲池益種(黑木益種)、田尻鑒種等人,皆因此事件開始反抗龍造寺隆信的領導,使得隆信經營築後更加棘手,並埋下了日後龍造寺家滅亡的遠因。

1581年(天正九年),島津氏降服相良義陽,開始侵入肥後國北部龍造寺勢力圈。島原半島的有馬晴信趁機背棄龍造寺隆信,結好島津義久。

1583年(天正十一年),龍造寺軍總動員進攻有馬氏,兩軍達成和約。

「現在龍造寺家正在和有馬家交戰,只要我們派出使者去有馬家聯系以援軍身份參戰,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對付龍造寺家。」南光坊天海獻計說。

「嗯,就這麼辦。」

得到德川家康肯後,德川家派出援兵,雙方戰事再開。龍造寺政家是有馬晴信的女婿,龍造寺隆信決定親征,由于過于肥胖已不能乘馬,于是坐轎子指揮戰斗。龍造寺軍六萬人(關于此數目有諸般說法),與德川、有馬聯軍僅六千人在沖田畷開戰。德川軍大將神原康正使用奇謀,用鐵炮隊打亂龍造寺前隊,伏兵直撲龍造寺隆信本隊。龍造寺隆信以為軍隊自亂,大聲吆喝,暴了位置,被德川軍大久保長安斬殺。享年56歲。據說龍造寺隆信死前的遺言是︰「紅爐之上一點雪」(意指生命如同火爐上的雪即將消逝)。重臣鍋島直茂將隆信的遺骸拋棄在戰場獨自逃回肥前。戰後德川家歸還隆信的頭顱,卻被龍造寺家認為不吉利而拒絕。

龍造寺隆信的長子龍造寺政家能力拙劣,加以體弱多病無法主持政事,龍造寺家的實權因此落到鍋島直茂手中,之後由鍋島氏起而代之,繼承了佐賀藩的地位。

龍造寺隆信的墓地在佐賀市本莊町高傳寺。

外號「肥前之熊」的龍造寺隆信是個疑心重而冷酷無情之人。此外關于隆信戰死沙場,據說是因為當時隆信是乘轎出征,結果抬轎的家臣們在龍造寺軍戰敗時,把隆信跟轎子一起丟在戰場上自顧逃命,才使隆信被德川軍逮獲而被格殺。從中不難看出是因為隆信當時已大失人心的後果。

龍造寺家家徽是十二日足。關于龍造寺隆信的個性大部分是否定的評語,背叛、忘恩負義、冷酷殘忍、卑劣狡猾等都是他個性的寫照。

龍造寺政家是隆信長子。天正六年(1578)在隆信制霸島原半島時娶了有馬晴信的女兒為正室,這就是為什麼沖田畷之戰之戰隆信不讓家督政家指揮的原因。

隆信死後,政家听從祖母慶藏尼(隆信之母,後來嫁給鍋島直茂父親清房)的建議,在叔父信周、長信及弟弟家種、家信的協助下,邀請鍋島直茂來佐嘉城參政。同年在直茂與秋月種實的調停下與德川氏和解,並且通過家康向秀吉表示臣服的意向。鍋道直茂借掌控家中權柄的機會,主動要求出任秀吉的先鋒並因此受封肥前大片領地。地位已凌駕于龍造寺家之上。次年七月,政家身染重病。在與母親慶藏尼商談後,決定在嫡子高房(年僅三歲)成*人前由鍋島直茂代行政令。

隨後,政家將家督委托給直茂後開始隱居。這使得直茂取代龍造寺家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鍋島直茂別名:信

信生.法號:日峰宗智,官位:左衛門大

飛彈

加賀守

「身為武士就是尋求死的真諦!」就是說,如果要在生和死必取其一的話,身為一名真正的武士將絲毫不會有所猶豫,勇敢地面對死亡,積極地以以求一死的態度去拼殺。對武士來說,對生命的執著追求是最恥辱的事情,也是怯弱的表現。這就是武士道的典籍《葉隱》所包含的哲學思想。

今天,《葉隱》這部彰顯武士道的著作的名聲早已傳出了主人公鍋島直茂的故鄉肥前。江戶時代肥前佐賀藩(佐賀古名佐嘉)的締造者鍋島飛守直茂乃鍋島駿河守清房之子。鍋島直茂于天文七年(1538)三月十三日降生在佐賀的本莊館(今佐賀市本莊町)。直茂在他的一生當中幾經沉浮,從一介陪臣最終成為領地達三十五萬七千石的雄藩之主,這段經歷實在值得我們來探詢一番。

隆信與直茂是名義上的兄弟。

戰國時代佐賀地方的大名是在九州唯一可與大友氏和島津氏抗衡的豪族龍造寺氏。龍造寺隆信擔任家督的那些年是龍造寺氏的極盛時代。鍋島直茂九歲那年,他的父親清房已經是龍造寺家中舉足輕重的重臣了。直茂的母親是龍造寺家純的女兒,龍造寺周家的妹妹,法號「花溪」,也就是說,她是龍造寺隆信的叔母。龍造寺隆信和鍋島直茂實際上是堂兄弟的關系。盡管隆信和直茂有著血緣上的聯系,但是作為龍造寺家臣的直茂必須為主君隆信盡忠盡職。他在一次次合戰中為了隆信的江山赴湯蹈火,出生入死。

直茂幼名彥法師丸,後來又改稱孫四郎,成年之後先後稱左衛門大夫信安、飛守信昌,中年改為信生,最後才稱直茂。鍋島直茂小時候曾經當過小城的領主千葉氏的養子,他在養父有了親生兒子之後,又回到了本家。直茂年輕的時候就以智勇雙全、仁愛守禮而備受稱贊,是龍造寺家最有聲望的青年將領。v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武家天下最新章節 | 武家天下全文閱讀 | 武家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