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讀閣小說閱讀網第1節經國家文化部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湖北省23人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統戲劇代表性傳承人楚劇代表張巧珍(03-1053)蟾宮摘桂!山這邊,艷陽、春風、樹茂、鶯歌……春意盎然,奼紫嫣紅,真乃「風景這邊獨好」。山背面,陰暗、風颼、水咽、草眠……冷冷清清,紅衰翠減,可謂「一片清涼世界」。不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破例的事不會絕跡。那個隆春的午後,醒後的萬道陽光中,有9999道照(顧)到那個偏僻、陰坡的梨園,無論花草樹荊,無論陽坡陰坡都春光明媚。類似這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梨園,全國何止成千上萬?不同在于這萬分之一的梨園有位唱響楚天的「七仙女」。這天是公元2009年6月11日,對湖北全省眾多楚劇人和一千余萬鐵桿、鋼桿粉絲們來說,不啻是個久盼的盛大節日!據新華網武漢電,從《關于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上獲悉︰經國家文化部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湖北省23人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統戲劇代表性傳承人楚劇代表張巧珍(03-1053)蟾宮摘桂!湖北省文化廳為慶祝楚、漢劇申遺成功,9月1日至9月12日,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聯合武漢漢劇院推出「楚、漢劇演出季」,20多出經典大戲及折子戲在武昌永芳古戲院連軸上演。提起張巧珍,實話實說,與我們大家沒什麼不同,凡人一個。她歷經滄桑,屢遭磨難,飽嘗人間辛酸苦辣,人生況味陳雜,四十多歲前籍籍無名。鮮為人知的,她還是個被父母遺棄的黃毛丫頭,陌生人家的養女。不同的是,早在1981年12月23日,已故著名國家一級楚劇作曲家易佑莊先生,曾在湖北日報上言簡意賅的預言︰「張巧珍的演唱,楚劇風格濃郁而又具有新意。她吐字清晰,音色甜美,行腔富于戲劇性的變化,很善于運用子腔和鎖邊腔,唱來靈活輕巧,聲情並茂,是一位有著燦爛前景的青年演員。」1982年10月18日,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干部班進修生易俗也在《人民戲劇》第10期撰文「楚劇新秀張巧珍」。文中客觀評論道︰「她在近二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許多藝術形象,在電影《追報表》中飾二嫂。她主演的《藏舟》榮獲湖北省中青年演員會演二等獎。」從而,使年輕的她,成為登上國家戲劇權威刊物的楚劇第一人。2000年,著名戲劇理論家、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湖北省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陳先祥女士,在《戲劇之家》第06期發表論文《觀眾心目中的楚劇皇後》對張巧珍熱情洋溢地評價道︰「她憑借先天之聰慧,承後天之雨露,以女性清亮純淨的生命之泉去滋潤尚待完善的藝術之花,用她平民女兒溫柔細膩的情感去充盈那如泣如訴的鄉音,使平直走向婉轉,讓粗淺邁向深厚,變吶喊為悠揚,棄粗俗創優美。她繼承前人超越前人,將楚劇旦角的聲腔藝術推向了一個歷史的高峰。成為現代觀眾心目中的‘楚劇皇後’」。搜讀閣小說閱讀網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