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劇皇後”張巧珍傳 萬人空巷的張巧珍現象

作者 ︰ ycy1011825

搜讀閣小說閱讀網第9節那一刻,台上台下心相通,情相融,他們雙向互動、產生強烈共鳴。從而,共同譜寫一出演員觀眾風雨戀情凱歌,響遏行雲,感天動地。這無比恢宏的場面,壯麗圖景,只有她與她的粉絲才能共同繪就,堪稱杰作,蔚為大觀。一、「送不完的《蕎麥饃》,鍘不死的《陳世美》,解不開的《打金枝》,摔不破的《蝴蝶杯》」。這是流傳在湖北廣大楚劇粉絲中的一首歌謠,什麼意思?有楚劇「大兒子」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地道︰「什麼意思!唉!我真是信了你的邪,勒也不懂?我們是湖北的龍頭老大,勒幾個經典戲(《蕎麥饃趕壽》、《秦香蓮》、《打金枝》、《蝴蝶杯》),叫人百看不厭,百听不煩,越看越有味,越看越想看撒!」其實,我說您郎嘎活梗是蓋裹了被子,模錯了胯子,走岔了路子。恕鄙人巷子里趕豬——照直倒說吧,勒不是褒,也不是表揚,更不是說著笑鬧著玩的。而是貶,是批評,是憤怒的呼聲。試問︰您郎嘎叫廣大的父老鄉親們一年到頭,不!一生到頭、年年、月月、日日、總看您那四出老面孔、老掉牙、老古董的破戲,人嘎看厭了看煩了看的實在受不了你再不痛改前非他們只好惹不起躲得起,跟您郎嘎一刀兩斷、分道揚鑣、不纏您玩、徹底goodbye……是的,這歌謠,也是詩打油,是蠻惡燥的。說白了,對我們親愛的大楚劇是頗有大不敬之意的。但是,與其說這是怨恨,倒不如說是愛護,如說是諷剌,這諷剌得好!這諷剌得妙!惟其諷之當,方有昏眩後的驚醒;惟其剌之深,方有麻木後的奮起。這正是近千萬楚劇粉絲對自己家鄉劇種的一顆耿耿丹心,一片殷殷深情。不過,對于張巧珍所在的湖北省楚劇團來說,也不盡然,大有啞巴吃黃連——說不出的苦楚啊!提到省楚劇團,在湖北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湖化廳直屬單位。1966年3月組建,初名湖北省楚劇院(籌)。因受「文革」沖擊,籌建延擱。1970年9月2日,改名為湖北省**思想宣傳隊第五隊。1973年初,定名為湖北省楚劇團。團長先後有余魁、張啟祥、方光誠、劉開芳、童潤志、劉金初、陳興旺等等。2000年由原湖北省楚劇院和湖北省漢劇院合並組建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下設楚劇、漢劇、黃梅戲、青年藝術團等10個分支機構和多個演出實體。現有演職員現有演職人員近400余人,其中具有國家一、二級高級職稱的各類藝術人才80余人,享有國務院專家津貼者2人、享有湖北省政府專家津貼者3人、中國戲劇梅花獎2人,「文華表演獎」3人,「文華作曲獎」2人。現任院長乃著名的國家一級作曲、湖北本土成長起來的戲曲音樂家李道國先生。他畢業于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又在武漢音樂學院獲碩士研究生學歷。他的創作涉獵範圍十分廣泛,承擔過漢劇、京劇、豫劇、楚劇、黃梅戲、花鼓戲、隴劇、越劇等多個劇種和電影、電視劇等80多台劇(節)目的作曲或配器、指揮,其中《大鵬歌》、《鬧龍舟》、《英子》、《月圓中秋》、《布衣畢昇》等劇目獲省級和國家級獎勵;2007年楚劇《大別山人》獲得第十二屆文華作曲獎,2010年隴劇《苦樂村官》獲得第十三屆文華作曲獎;他創作的隨州花鼓戲聲腔15段入選《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北卷》;發表學術文章《北宋目連戲音樂新考》、《再論戲曲聲腔分類》、《高腔與道教音樂之親緣》、《李贄及其文藝思想》、《論戲曲藝術新思維》等10余篇。其中,論文《從干部隊伍建設入手,推動湖北思想大解放》,獲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人文研究所征文比賽「金獎」。有鑒于此,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授予他「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于2009年授予他「輝煌60年共和國杰出貢獻人物」。最近,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原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巡視員姚欣向楚劇《大別山人》劇組頒發了「中國戲曲藝術突出貢獻獎」,中國戲曲音樂學會會長朱維英向他頒發了「戲曲音樂創作成就獎」等稱號。省楚劇團,演員陣容強大,實力雄厚。曾先後擁有沈雲陔、關嘯彬、李雅樵、熊劍嘯、高少樓、張巧珍、吳昭娣、李祖勛、肖毅勤、蔡順英、尹秋來、彭青蓮等著名楚劇表演藝術大師和藝術家以及詹春堯、陳常喜、李麗超等35名國家一、二級演員;編劇陣營︰有洪湖赤衛隊作者之一的梅少山(後升官去了)、著名演員佔玉魂(病老)、其余全部由團長或演員兼任編劇︰張啟祥、易俗、余富金、謝其瑞、袁希治等;導演︰熊劍嘯、余笑予(特邀)、沈建國、魏正芳、田沔東、鄒文躍等;作曲︰易佑莊、彭文秀、張純、方光誠、胡繼金等等藝術骨干。建團以來,創作、整理、移植上演了大小現代戲、傳統戲、新編歷史劇100多出。(現存劇目約500出,常演劇目200余出)其中《葛麻》、《追報表》、《我願嫁給他》等戲拍攝成電影和電視;《打金枝》、《蝴蝶杯》、《楊絆討親》、《庵堂認母》《沙家 》、《江姐》、《紅色娘子軍》、《雙飛燕》、《不準出生的人》等經典常演不衰;改編的《許四姑娘》等戲多次被中央、省、市電台、電視台播放。該團曾榮獲中央、省、市各種創作、演出獎多項。還培養出一批尖端的中青年人才。該團音樂作曲家易佑莊、張純、胡繼金等,在楚劇聲腔上繼承傳統、勇于革新,屢有建樹,推出一批精品力作。還撰寫和發表不少專著和論文,參見長江文藝出版社發行的《雅聲楚韻唱漁樵》一書。劇院堅持深入工廠、農村、場礦、部隊和學校演出,深受群眾歡迎。被譽為「不忘農民的劇團」。二、歷史如過眼煙雲,楚劇盛景一去而不復返,劇團風光不再了。那是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經濟大潮洶涌澎湃,猛烈地沖擊文化藝術事業舊有體制的聖殿。有的轟然坍塌,有的斷垣殘壁。時代的巨變,使得高台教化的主流文化,遭遇到以娛樂為主的多元商業文化、擠兌、沖擊和挑戰。戲曲首當其沖遭受重創,潰不成軍。長期一花獨放下觀眾因審美疲勞而不得不喜新厭舊,紛紛涌向百花爭艷的原野。國家財政捉襟見肘而頻頻報警,旱澇保收的文藝從業人員經濟拮據,囊中羞澀。計劃經濟的康莊大道上高高掛起了紅燈,市場經濟應運而生了。省楚劇團一度面臨四面楚歌,危機重重。管理混亂,內耗嚴重,人心思奔,劇目老化,瀕臨垮台邊緣。主要是創作指導思想上出了偏差。說是「兩手抓」,怎麼抓?首先,幾乎是一年一度的現代戲創作會演,是政治任務雷打不動地必搞(現叫形象、政績工程);「幫文藝」的配合政治中心打不動地必听;「三突出」地寫高大全人物、盡管一無愛情、二無親情、三無人情(性)等旨意,也雷打不動地必遵。劇團只得用大手——集中優勢兵力,拼老命打殲滅仗「趕會演」,不惜一切代價奪大獎,反正大抵沒人看,得了大獎便關箱。因為當時流傳︰「上面喜歡下面不看,下面喜歡上面批判」;其次,用小手——應付日常演出,把人嘎賣座的戲白拿過來照本宣科,在藝術上毫不追求,故鮮有新意。對傳統戲繼承保護有余,革新揚棄不足,部分地存在民粹主義和懶漢思想。大到思想內容的陳腐守舊,小到唱詞的不通之至和「水詞」的泛濫。只換換方言的拿來主義盛行,改個頭換個面什麼的便曰「移植」,演演罷了,永遠成不了本劇種真正的代表作。往往更叫人沮喪十傷心的是︰累死累活地「趕會演」,到頭來「兩手抓」變成「兩手空」,大魚冒捉倒,小魚也跑了。農民伯伯笑道,勒個雜子的,硬是搞得扁擔無納——兩頭失撻——上不沾天,下不挨地了。于是乎,只得惡奢地「翻箱底」、惡奢地「炒現飯」、你愛吃不愛吃我不管,反正我獨家經營,別無分店,唉!反正我也冒得法,就勒,你吃得吃,不吃也得吃!試問您郎嘎︰勒樣惡奢地搞,麼樣叫粉絲冒得意見咧?!麼樣叫戲迷不唱歌謠咧?!麼樣叫觀眾不憤怒咧?!麼樣叫楚劇景氣得了咧……?楚劇要生存、要發展,舍改革,別無它途!1989年春,該團被上級定為改革試點,率先實行公開招聘法人代表。在幾天一片寂然後,1987年入黨的張巧珍,想到自己至愛的事業不能毀于一旦。于是,拍案而起,圓滿通過各種程序,終以117.9的最高分中標。她費九牛二虎之力湊齊五千元押金,並立下「三年不達標或中途毀約押金充公」的軍令狀。當接過公證後的承包合同書時,可憐她的手還在不住發抖,心咚咚亂跳。一個連小組長也從未當過的人,當選為湖北省楚劇團團長。振興楚劇,篳路藍縷,她行嗎?天知道……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照常規這是一切叱 風雲英雄、豪杰、領袖、偉人的專用術語。對一個肉眼凡胎,柔弱縴細的女人恐怕一點兒也沾不上,不對號,不搭界喲。但這狂瀾得挽,這扶大廈得扶,非她莫屬。你看!怪不怪?哪壺不開偏提哪壺,劃船總遇倒扳槳。生活如斯,世事如斯。人說,當女人難,當名女人更難。可她還要加一條︰演戲難,當團長孔明燈可以明鑒,滔滔楊子江亦盡述內情。上任伊始,有人叫更難。她記不清熬過多少不眠夜,也不知哭過多少回,也記不清跑破多少鞋,磨破多少嘴和操碎多少心。這些,黃鶴樓下的她團長、老板,她怪不好意思地吱吱唔唔著。千頭萬緒,百廢待興的局面叫人舉步維艱,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在游泳中學游泳,邊干邊學管理。首先必須搭個好班子,根據她的提議「自行組閣」成員︰易佑莊、熊劍嘯(2008年被評為第二批國家非遺傳承人)、付團長袁希治、閔時運。實行分工負責制,由兩位付團長抓日常演出和經營管理。她分干人才引進、劇目更新、職工住房、職稱評定等燙手山芋的活兒。幸虧她經常上山下鄉演出,從山區干部那里學了一條管理經驗︰要盤活石頭,先盤活人頭。要盤活劇團人頭,必先溫暖群眾心頭。第一步,她攜新班子成員開始從為群眾做實事、好事入手。為充分調動專家、骨干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從大年初一到初四,挨家挨戶一個也不能少地拜年,走訪。面對過去遺留如職稱、房子、戶口和家屬安置等問題,她起早貪黑,耐心地做細致入微的工作。或奔走呼號,或實情相告,或酌情解決。面對過去與自己發生不快的人提出︰長草短草,一把挽倒。不計前嫌,主動讓步,力求重修舊好。面對青年演員的為前途擔憂事,她始終做到「大膽培養,以老帶新,親自傳授,打造精英。」為迅速打開局面,她一天到晚泡在團里,跟干部一起研究工作。為破除「大鍋飯」苦樂不均的現象,她與大家反復討論後制定了多種經營模式和獎懲機制。晚上演出泡在後台,抽空與人談心交心。有幾次她累病了,大家逼她回家休息,由徒弟頂她演出。一轉眼,又見她或為大家端茶遞水,或給這人披衣,或給那個抱小孩,要不疊服裝,忙個不停。這樣,逐漸穩住了軍心,喚起了信心,也使全體團結一心了。演出是硬道理,每年150場的硬指標必須達到。作為團長的張巧珍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帶著她的團隊南征北戰。無論春夏秋冬,不管日曬雨淋,她們的腳印踏遍千山萬水,她們的汗水灑滿荊楚大地。人稱「惠農文藝游擊隊」。為節省開支,自帶行李、自備炊具,唱草台,住民房。每當她們離開繁華鬧市,輾轉跋涉于崎嶇的山徑或彎彎的鄉間小路,青山綠水盡收眼底,泥土清香撲面而來。親切的話語,熟悉的笑容填滿胸臆,所以,大家屢感如同回到父母的懷抱。北風蕭瑟,細雨霏霏。那年大年初三,她們在湖北新堤演燈戲,是露天舞台,演到中途天上突然下起雨來。在台上巧珍盡管衣著單薄,冷得瑟瑟發抖,臉上陣陣起疹。但她那發自靈魂深處的仙腔和悲迓,腔恰如「音樂是天使的演說」。人山人海的觀眾似被這磁性般的楚音牢牢吸引住,沉浸在她明麗甜美天籟之音中,如醉如痴。盡管人人漸成落湯雞,卻紋風不動,執意舍不得離開,仍入迷地看戲。她不禁心底一股暖流傳遍全身,更加專注地投入角色從容表演。雨點不住地下,她的彩鞋進水了、戲裝全濕了、臉上動流了、直凍得手發僵、腿發直,但一顆滾滾燙燙的心,驅逐了風寒雨襲。純樸熱情的觀眾不知是被劇情感染還是被演員忠于藝術、忘我的精神打動,人人熱淚盈眶。巧珍也不知是深入了角色,還是因觀眾對藝朮的痴迷和酷愛所深深感動淚流滿面。那一刻,台上台下心相通,情相融,他們雙向互動、產生強烈共鳴。從而,共同譜寫一出演員觀眾風雨戀情凱歌,響遏行雲,感天動地。這無比恢宏的場面,壯麗圖景,只有她與她的粉絲才能共同繪就,堪稱杰作,蔚為大觀。讓人無不玩味與感慨的是,在那時,無以數計的劇院、場前,門可羅雀的情勢下,她們卻賓客盈門,生意紅火。它讓我們看到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藝產業化的市場前景,也看到了楚劇不滅的希望和復蘇的明天。演出後劇團又收到一面大錦旗,上書「不忘農民的劇團」。對這萬人空巷的獨特景觀,專家稱之為「張巧珍現象」。正如「天門一百單八陣,陣陣不離穆桂英」一樣,巧珍在自定每場演出費4元,與大家相差無幾的所得下。付出卻是,每年由她領餃主演完成150場任務的70%。她畢竟不是銅打,畢竟是血肉之軀,畢竟是人,是女人。不久她又吐血了,又倒下了。可是住院僅三天,為了信守合同,吐血還沒止住,她把針頭一拔,便去演出了。醫生大為不解,十分生氣地說︰「你這個人真怪,就是個體戶病到這個地步,也撒手不干了,你,你是真的玩命了……」人們怎麼也想不到,一位舞台上鳥鳥娜娜縴弱女子,居然有著如此堅不可摧的鋼意志。它不僅表現了一位**員核心價值觀和道德情操。也折射出一個楚劇人的良知和藝術家崇高的使命意識。三、據載︰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奮戰,她和她的戰友們飽蘸改革的心血汗水,終于在承包協議書上留下鮮紅的印跡。出色地交出承包答卷︰引進了一批優秀人才,創作出4台大戲,5台小戲,超額完成任務,共演出466場,其中在農村、工礦演出313場,觀眾達80余萬人次,演出收入60多萬元。不僅解決了農民「看戲難」的問題,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繁榮了文化市場,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而且節省國家財政開支,也緩解了劇團經濟危機,提高了個人生活水準。扭轉當時一些院團「不演不賠,多演多賠」的局面,為省級文藝團體走發展文化產業的道路模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對于幾十年一貫地吃「大鍋飯」的文藝體制無疑是一次挑戰,其震撼力不亞于十級地震。誠然,區區60萬元,在一般人看來,不過是小菜一碟,何足掛齒?但是,假如你只看到錢,那你大錯特錯了!因為著名文化大師余秋雨告訴我們,「中國有一種‘文人的生態’,就是拒絕市場,大家以為這是人文精神。這種完全不關注蒼天大地,完全不關注芸芸眾生的所謂的文化人,很難令人接受。拒絕市場听起來是非常豪邁、干淨得不得了。但實際上,市場發展中文化研究、文化創造不與快速發展的社會緊緊聯系在一起,就無法受到社會的檢驗。無效的文化必然導致無聊,而無聊在一個文化資源短缺的國家,長期的無聊實際上就會導致無知,就是濫用了文化領域做了一件自我享用的事情,甚至是一個騙局。」一個黑色的幽靈,在古老梨園的上空久久徘徊。一個低沉的聲音,在現代荊楚的大地時時幽鳴︰振興楚劇,篳路藍縷,行嗎???請君一觀——「萬人空巷的張巧珍現象」,應是肯定而響亮的回答。搜讀閣小說閱讀網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楚劇皇後”張巧珍傳最新章節 | “楚劇皇後”張巧珍傳全文閱讀 | “楚劇皇後”張巧珍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