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感到第88師滯緩了時間,廖耀湘的新6軍本來可以先第52軍進入本溪,因為新6軍是機械化部隊,而第52軍只是半機械化部隊。在第52軍開始進攻本溪的時候,新6軍左翼還沒有接近本溪,右翼也沒有越過太子河南岸進入橋頭。所以杜聿明擔心東北民主聯軍在阻擊戰之中,殲滅**的有生力量,從第88師留下的空當撤退。杜聿明于是立刻下令空軍飛機轟炸歪頭山陣地,要用美制殺傷力量強的「面包籃」炸彈(即燃燒彈),大量殺傷撤退和陣地上東北民主聯軍,支持步兵攻佔歪頭山要點,割裂共軍防御陣地,步兵向縱深地帶發展。
東北民主聯軍所有陣地都遭到了國民黨飛機轟炸和大炮轟擊,這時候第88師又在杜聿明剛剛任命的新任師長韓增棟指揮之下,趕到了響山子一帶和東北民主聯軍第10旅和第11旅第32團形成對峙。而中路的新6軍新22師正在松樹嶺、下虎、把十溝、大河沿陣地與東北民主聯軍第10旅第30團和第11旅第31團展開激戰。**飛機開始攻擊東北民主聯軍退入本溪市區的部隊,對其進行輪番地轟炸掃射,大炮也開始往市區轟擊。
5月1日傍晚,**突破東北民主聯軍第三道防御陣地,戰斗發展到本溪老市區,雙方開始進行逐條街道爭奪,展開了激烈的城市巷戰。在本溪市區和**攻擊中路。東北民主聯軍陣地幾乎全部都被飛機、大炮的轟炸所摧毀。有的陣地雙方你來我往進行了數十次爭奪。在白瑪格斗之中,**被殺傷千余人,東北民主聯軍也損失慘重,第10旅第30團4個連干部全部陣亡了,每個連只剩下十幾個人,不過有的陣地仍然還堅守在共軍手中。
林及時分析本溪戰場形勢,認為部隊防御面太寬,兵力不足,敵我力量懸殊太大,不宜死守。于是林發電報向毛澤提出︰「在敵人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之下。不宜死守城市,為避免被動,保存實力,在運動之中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建議放棄本溪。」毛澤審時度勢,很快就批準了林的請示,東北民主聯軍于5月4日凌晨全部主動撤出了本溪市區。
就在東北戰場激戰正酣的時候,蔣介石在還都南京之前專程來到成都進行視察。4月27日上午11點,蔣介石在成都黃埔軍校新生社大樓,公開宴請四川省黨、政、軍、民各機關團體領袖,社會賢達,陸軍軍官學校和空軍軍士學校高級官長,抗戰陣亡將士遺族以及在蓉外僑等300余人。在宴會結束之後,蔣介石發表了《告四川同胞書》。表達了自己對四川的依依不舍之情,尤其對四川人民在抗戰之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巨大犧牲進行了高度評價,蔣介石這樣說道︰「……本人在民國初年上國父書中,詳論中國革命根據地,就始終認定在我們中國各省之中只有兩省可當其選︰第一是廣東,廣東自然是我們國民革命的發祥地,我們在民國十五年北伐以前,必須用一切的力量來求得廣東的統一與革命基礎的鞏固。其次就要算是四川了,因為四川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都在任何各省之上,而四川同胞的天性,富于民族的情感,一貫的忠于主義,勇于革新。所以我們若能以四川為革命的根據地,就更能使革命早日成功。這是我民初以來未到四川以前始終一貫的理想。後來本人民國二十四年初到四川的時候。目擊四川當時的情形,同來的人員皆覺得距離我們的理想太遠,大失所望。但我以為如果四川不能統一,則抗戰就無基礎,所以我們如要抗戰,非先統一四川不可。
……今後四川同胞努力的目標,自當以建設為第一。本人已經命令行政院指定四川為建設的示範省。今後中央對于各省建設的協助,無論人才經費,自然亦以四川為第一。中正今天更可以向各位負責申明,只要大局安定,中央在此三年至五年之間,一定要將成渝、天成、敘昆、渝築,以及川康(西昌)五條鐵路修築完成,用全力來發展四川的交通,來奠立四川經濟的基礎與提高四川同胞的生活。交通之外,還有電氣事業,揚子江水閘規模宏大,已在計劃之中,此時我還不能說定完成的期限,但中央一定要設法首先完成都江堰的大電廠,使我們四川每個同胞都能蒙受其福利。不過這種偉大的工程事業,還要靠我們各位父老賢達,以及黨政軍負責同志亦如過去抗戰期間一樣的精神,領導全省同胞,同心一德,全力以赴,才能收獲事半功倍之效。
……本人留駐四川八年之久,四川可以說是本人的第二故鄉,時常引以為榮。今日因為對于故鄉的愛護之深和期望之切,所以對于各位的責望也就格外的殷勤,我相信各位一定能體察我這一片至誠,記取我這一次臨別的贈言,共同一致,發奮為雄,把握目前大好的建國時機,發揮我們四川偉大的潛力,來建設新的四川,成為我們中國建國的模範省。這不僅是四川同胞之榮,亦是中國全國之福。」
據說當時有人在欣喜之下寫下了「中國捷克日本,南京重慶成都」的對聯,上聯包含三個國名,又蘊含中國戰勝日本之意,而下聯則是三個城市名,其中也含有南京重新成為首都之意,真可謂是一語雙關,精妙之極。
實際上自從4月23日開始國民政府就正式拉開了還都南京的序幕,在23日,國民政府決定恢復設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作為國民政府離開重慶之後在四川的最高統治機構。蔣介石特派何應欽為重慶行營主任,在何應欽到任之前,由張群代理。24日,重慶舉行陪都各界歡送還都大會,蔣介石接受大會敬禮並簽名紀念冊。25日,蔣介石偕四川省政府主席張群飛赴成都進行巡視,並派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朱紹良擔任中央黨政軍機關留渝聯合辦事處主任,負責處理國民黨中央黨政軍機構陸續遷回南京期間一應善後事宜。27日,蔣介石在成都發表《告四川同胞書》,深情地向他稱之為「第二故鄉」的四川道別。28日。國民政府還都大典籌備委員會成立,當天下午,蔣介石從成都返回重慶之後,偕夫人宋美齡再次乘坐專機「美齡號」離開重慶。先途經西安、漢口兩地進行視察,最後再飛往南京。
不過實際上在還都南京之前,中國各界對于抗戰勝利之後的首都究竟選在何處還產生過爭論,對于首都的選擇他們提出了成都、重慶、蘭州、西安、長沙、武漢、洛陽、南京、濟南、北平、長春等各種觀點,不過主要還是以主張建都北平和還都南京者居多。
北平是前清故都,北洋政府時期的首都所在地,北伐時期又有建都北平的呼聲,所以戰後建都北平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傅斯年就從氣候環境、城建基礎、近海交通和方便練兵等方面分析了北平適合建都的有利條件,並認為在北平建設工業區域,便于利用資源,也便于控制經濟中心。不過蔣介石念及「國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又是總理陵墓所在」,仍然堅持以南京為首都。當然,從蔣介石的內心來說,他也是不願意離開江浙一帶的,因為這里是他起家發跡的地方。
為了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蔣介石的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還曾經布置過一樁眾所周知、也大快人心的「公案」——炸毀汪精衛墓。
1946年1月15日晚上,在南京黃埔路中華民國陸軍總部大樓的會議廳里面,由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親自主持了一個只有南京市長馬超俊、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南京憲兵司令張鎮、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第74軍軍長邱維達幾個人參加的秘密會議。
何應欽首先就對眾人開門見山地說道︰「今夜請你們過來,是為了商量一件事情。希望諸位對此絕對保密,不得向任何方面泄漏。大家都知道委員長不久就要‘還都’南京,然而汪精衛這個大漢奸的墳墓,居然就葬在梅花山上面,和國父的中山陵並列一起。這成何體統?!如不把它遷掉,委座‘還都’之後看見了。一定要生氣,同時也有礙各方面的視听。你們詳細研究一下,必須妥慎處理。」
何應欽發言完畢之後就先行離開了,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接著發表意見,不過他仍然只是陳述何應欽的意思,他說道︰「何總司令已經接到重慶指示,這個問題關系到國內和國際的視听,限我們在10天之內處置妥當。」
最終,蕭毅肅、馬超俊、馬崇六、張鎮、邱維達這幾個人商定,由邱維達的第74軍派出工兵部隊,執行汪精衛墓的遷移工作。
早在1942年清明節,汪精衛在眾漢奸陪同之下祭掃中山陵的時候,就曾經對眾人說過他死後若能葬在中山陵旁邊的梅花山上為孫中山守陵,他就心滿意足了。于是陳公博、周佛海眾漢奸在汪精衛死後,便決定在梅花山上為他舉行葬禮,並決定1944年11月23日淪陷區放假一天,凡自願參加送葬的南京市民,每人可以領取20元的中儲券,這個數字相當于當時工人月收入的四分之三。經過一番冷冷清清的「悼念」活動之後,11月23日,在日寇軍警的嚴密監視之下,汪精衛的尸體被埋葬在梅花山麓。
梅花山是紫金山(又稱鐘山)的一小部分,因為宋代時在此種過梅樹而得名。紫金山上有孫權、朱元璋、孫中山的陵墓,而梅花山又剛好處在明孝陵與中山陵之間。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知道丈夫的尸體日後難免被人毀棺鞭尸,于是便親自布置用5噸堅硬的碎鋼塊摻在混凝土里面,然後澆灌成厚厚的墓殼,企圖以此保護好汪精衛的尸體。但是陳璧君萬萬沒有想到,僅僅過了1年多時間,汪精衛的墳墓就被國民黨方面給秘密炸毀了。(未完待續……)
注冊會員可獲私人書架,看書更方便!
美利堅之鷹的第一卷初臨美國第三百六十三章告四川同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