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超腦回明朝 第五十五章 武舉定制

作者 ︰ 朱丹御筆

第五十五章武舉定制

六月二十八日卯時,天還未亮透,京師各大衙門官員都早早地趕到了午門候朝,如今皇上一天不拉地參加早朝,還讓禮部清點上朝人數,有缺勤的就「一律扣俸一月」。明朝官員的俸祿本來就低的可憐,養家糊口都得勒緊褲腰帶,要是再被扣一個月的俸祿,那他們差不多就可以直接去喝免費的西北風了。

朱元璋還沒死之時,整治貪官之嚴厲,千古難得一見,以致在洪武三十一年,全國官吏竟有三分之二都是清廉的,可謂是歷史一大奇跡。至于到了朱允炆當政時期,這些清廉官員會不會因為朱元璋已死,從而開始一點一點的想方設法的貪墨,無人得知,但按照人性的本能和**來說,這種可能性極大。

往日候朝的官員都睡眼朦朧,甚至有人還在打哈欠,今日卻不同了,個個都板著臉,有遇見關系比較好的,也只是用眼神稍微交流一下,然後在各種朝會禮儀有條不紊的進行下,諸位官員魚貫而入,在奉天門廣場排班站好隊,整個朝班的氣氛著實有些怪異。

隨著內侍三聲響鞭,奉天門的大門緩緩開啟,身著龍袍精神抖擻的皇帝自龍輦上走下,到御座上坐好。

「各衙門有何事要奏?」李修遠坐在御座上,眼楮還有些迷糊,勉強睜大眼楮瞄了一眼丹陛下的文武百官隨口問道。

「啟奏陛下,兵部尚書茹有本要奏。」負責安排奏事的通政使陳周出班稟道。

「啟奏陛下,微臣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鄭其林有急事上奏。」皇帝還未開口應允茹上奏,卻見右班中走出一人跪在地上說道。

滿朝文武見狀不由大為錯愕,依早朝例行的奏事次序,應當按照吏戶禮兵刑工都察院大理寺等大小九卿衙門依次排之,今兒個左都督鄭其林卻壞了這規矩,眾人無不訝異的看著他。

兵部尚書茹見中軍左都督鄭其林在眾目睽睽之下竟然越班搶奏,頓覺失了面子,不由異常惱怒的狠狠瞪了他一眼,卻見那鄭其林目不斜視的低頭望著地面,心中不滿逾盛,若非有都察院監察御史及朝會糾劾官員在場,恐怕早已恨不得沖上去和他大干一場。

「嗯。」李修遠微微頷首,對于茹的不滿仿佛視而不見。

「非文無以附眾,非武無以威敵,能文能武,則萬邦以之為法矣。皇太祖高皇帝素以武安邦,以文治國,創蓋世之偉業也。陛下聖明,特旨武舉恩科,不拘一格,開道于天下智勇之士,而使其思君以報國恩。及我大明將士,皆稱頌陛下此舉大善,莫不摩拳擦掌,以待武科開舉之歲。故微臣斗膽進言,懇請陛下早日武科開舉,成全我等武人精忠報國之心。」

鄭其林這一番慷慨激昂之詞,莫不讓在場眾人目瞪口呆。無論是連日來與武官們爭鋒相對的士林清流,還是近幾日緊隨其後反對武舉的武官,亦或是本就贊同武舉者,均不由神情詫異不約而同的將目光齊刷刷集中到了鄭其林身上。

誰也想不到這個鄭其林竟會一反常態,由先前的強烈抗議皇帝開武舉恩科突然轉變為了強烈懇求,連帶著還好好拍了皇帝一記馬屁,態度轉變之快,讓滿朝文武驚詫之余,無不滿頭霧水莫名其妙。

兵部尚書茹心中也是納悶的很,兵部作為中央軍事最高行政機關,都督府作為中央最高軍事指揮機關,五軍都督府對軍隊無調遣權,其調遣之權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軍隊中雖有任免、升調、訓練之權,但不統兵。兩者間可謂藕斷絲連,既有聯系又各自為政,矛盾沖突自然少不了。

對鄭其林這個人,茹和他打交道比較多,對他自然相當了解。因此茹若非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打死他都不相信這鄭其林居然還有這麼能說會道的一天。

莫不是這其中另有其他貓膩?茹心里下意識的冒出一個想法,偷偷用眼角余光往御座上瞟了瞟,想從皇帝臉上看出點什麼,奈何皇帝卻始終嚴肅著一張臉,根本無法猜透其心中想法。

「諸愛卿以為如何?」李修遠目光眾人臉上巡視一周,才慢悠悠的開口問道。

「臣等謹遵聖意。」這旨意本就是皇帝自己提出來的,現在連鄭其林都同意了,其他人哪還有不同意的道理,因此皇帝一問話,文武百官立刻出聲附和道。

「準奏。著翰林院重新擬旨後明發邸報,具體事宜由兵部擬上條陳,待朕審閱後再施行。」李修遠不動聲色的對通政使陳周說道,見垂首躬身立于一旁的昌盛臉上閃過一抹喜色,不由狠盯了他一眼。

昌盛見狀,知道自己惹了皇帝心中不悅,慌忙低頭看著地面。

「謝陛下聖恩。」鄭其林听到所有人都同意了皇帝的聖旨,嘴角扯了扯,眼中浮起幾分不易察覺的無奈之色,但還是面無表情的謝了恩,起身回到了朝班中,對于李安等人投來的疑惑目光則視而不見。

士林清流們見武舉恩科一事已經成了定論,那麼他們文官品秩的提高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了,因而此時的他們臉上俱都難掩一副萬分欣喜之色。

「茹愛卿有何事要奏啊?」李修遠繼續問道。

「啟奏陛下。武舉恩科一事已定,則需擇日設置武學,並擇選有才之人以教諸生。只不知陛下欲將武學轄從于國子監,亦或是獨立設學?」其實茹之前說的有事上奏奏的就是鄭其林要說的,但如今被鄭其林搶先了一步,武舉恩科也已經確定,他就變成無事可奏了。可現在皇帝開口問話了,他總不能照實說吧。還好他在腦袋里超速轉了一圈後,立刻有了新的提案出來。

茹雖然隨機應變的解決了自己的處境,卻瞞不過滿朝文武的心思,誰都知道他本該先于鄭其林上奏的,但他此刻上奏的事卻是在鄭其林的武舉恩科定論之後,很顯然他是為了避免自己被皇帝責罰而臨時給自己找的借口。因此眾人便都一邊考慮茹所言之事,一邊在心中暗自竊笑。

茹也是涵養功夫了得之人,雖明知自己有掩耳盜鈴之嫌,卻仍然一本正經面不改色的跪于丹陛之下,對眾人的悄聲議論置若罔聞。

武舉制度創始于唐代武則天時期,至清朝時改稱武科。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于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而武舉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進士。

至于武學,也就是中國古代的軍事學校,始于北宋慶歷三年五月。由此,武舉制度正式完善。奈何事與願違,武學並不那麼具有吸引力,沒有人願意入學充當武學生。于是,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武學只存在了90余天,就被迫結束了自己的使命。

其後雖在王安石變法時曾被要求復立,但久而久之之後,武學再度廢止。到了朱元璋的洪武時期,連武舉都尚未正式成文成制,更別說是武學了。

不過有一點值得慶幸的是,由于朱元璋一向重武,連朝廷里也是武官品秩高于文官,因此此時的大明民間尚武之風比中晚明時期要盛行的多,一旦當今天子重新設立武舉和武學,那麼就極有可能改變未來重文輕武的現象發生。

武舉一旦確定了制度,就代表著武將的勢力必將有所增強。士林清流的文官們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夠把武舉和武學掌握在他們手里,如此一來便等于多了一個壓制武官的籌碼。

而武官們如今是稀里糊涂的同意了武舉,文官們因為品秩提高,與武官們勢均力敵,若武舉和武學再落入他人之手,他們哪還有出頭之日,恐怕以後在朝堂之上就更沒有發言權了。因此他們絕不會允許這種不利局面發生。

于是,關于武舉和武學的歸屬問題,文武百官們又展開了一番唇槍舌劍的爭論。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著超腦回明朝最新章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文閱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