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超腦回明朝 第一百零四章 應對之策

作者 ︰ 朱丹御筆

第一百零四章應對之策

「大師,你以為如何?」在北平燕王府宮邸朱棣的書房中,朱棣居中坐于桌案後,道衍坐在左下首,列席的還有朱棣手下四員大將,分別為邱福、朱能、張玉與孟善。

朱允炆手下能征善戰的武將不多,朱棣卻因為衛戍邊疆,常年征戰的緣故,手下人才濟濟,邱福、朱能、張玉與孟善四人皆是燕王府中副千戶、千戶之職,在靖難之役中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靖難之役後均被封為王、公。

邱福生于1343年,明濠州人,出身于行伍之中,靖難之役後被封為淇國公。因其出身的緣故,邱福為人樸實憨厚,非常英勇,出謀劃策雖不如張玉,但敢戰敢沖與朱能一樣。每次打勝仗後,諸將都爭先恐後獻上俘獲的東西,唯丘福落後于他人。但在靖難之役後,朱棣每次下令商議功臣的封賞,邱福卻都是排在首位。、

而且邱福和朱高煦的關系非常好,成祖又很愛朱高煦,愛屋及烏之下,朱棣對邱福自然要比對其他人好上許多。

朱能生于1370年,懷遠人,乃是世襲燕山護衛副千戶,負責守衛燕王朱棣宮邸,驍勇善戰,性格比較沖動,在歷史上參與靖難之役後被封為成國公,死後追封東平王,謚武烈,配享成祖廟廷。

張玉年方五十,元末為樞密知院,元亡後從走漠北。洪武十八年降明,後從大軍出塞,至捕魚兒海,以功授濟南衛副千戶,為朱棣手下第一大將,累官至燕王府左護衛指揮,有勇有謀,勇冠三軍,身先士卒。曾攻克薊州、遵化,並參與了和耿柄文的真定之戰、東昌之戰。

孟善,大約五十上下年紀,曾在山東樞密院任職。朱元璋起兵,他叛元歸降,跟隨朱家父兄南征北戰,屢建功勛,是明朝開國的功臣。朱元璋駕崩後,他立即轉投朱棣旗下,在保衛河北真定一戰之中,以幾千人馬戰勝數萬的朝廷軍隊,戰功赫赫,朱棣即位後背封為保定侯。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朱棣手下的大將大都是曾經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的老將,經驗豐富老道,比手下只擁有擅長防守戰的耿柄文的朱允炆要好的多。

「難!」道衍輕輕搖著頭,帶著幾分沉重之色,干脆利落的從口中吐出一個字。

如今聖旨已到北平,從與吳亮的交流中不難發現,皇帝此次分明是有備而來,不進京就是抗旨不遵,進京則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完全有可能重蹈鄭三寶與朱高熾、朱高煦的後塵。

皇帝口口聲聲以國家大義為由廣發招賢令,實則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鴻門宴,道衍到底要不要奉旨進京,成為朱棣諸人眼下最大的難題。

「想不到這麼久以來,本王倒真是小看了這個佷兒皇帝。」朱棣陰沉著臉,重重一掌摔在桌案上,恨聲說道。

朱棣有種被人耍的團團轉的感覺,長期以來他都認為自己那個佷兒皇帝只不過是個不譜世事的小兒,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斗爭,但自他登位後的種種言行卻屢屢帶給無數人震驚和詫異,讓朱棣悚然而驚,而此次步步緊逼的策略更是把措手不及的朱棣死逼到了牆角下。

這個事實讓朱棣心里頭極為惱恨,虧的自詡英雄蓋世,不將皇帝放在眼里,沒想到到頭來卻是自己這個自以為掌控了全局的棋手被人牽著鼻子狠狠耍了一通。

听了燕王朱棣的話,在場眾人皆有相同的感覺,一時間,書房里一片靜默,大家都在暗中思考著應對之法。

「進京。」閉目沉思的道衍忽然睜開雙眼,沉聲說道。

「進京?」朱棣聞言,眉頭一皺,疑惑的看著道衍詢問道。

「對。為今之計,唯有進京一途才能拖延時間為起事做好更充足的準備。」道衍點點頭,頷首道。

「王爺,以卑職之見,倒不如直接起兵就是,打皇帝一個措手不及,攻佔北平周圍多數城鎮,盡量在最短時間內消化這些城鎮,使其成為北平附屬,增加手中籌碼,再逐步將戰場推進,如此一來,諒皇帝必不敢輕舉妄動。」性格粗暴的朱能見朱棣和道衍和尚兩人竟然為了皇帝的一道聖旨糾結至今,心里不由感覺大為不爽,撇著嘴說道。

「不可。」中年之齡的張玉搖搖頭否定了朱能提出的意見,「王爺籌備起事至今雖已有數載,但眼下萬事尚未準備妥當,北平之中又多有皇帝眼線,若不以萬全之策而倉促起事,非但不能震懾天下,反而會帶來莫大危機。兼且還有關外北元余孽虎視眈眈,極有可能趁虛而入,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王爺當慎重三思才是。」

「這不行,那不行,張副千戶不妨說說到底該怎麼辦吧。」朱能嘴角扯了扯,帶著一絲嘲諷之意道。

朱能今年不過二十九歲,屬燕王府中的少壯派領袖人物,又是洪武年間的功勛世襲,出身要比較高貴一些,對于張玉這些年近五十上下的老將一直都沒什麼好感,今天張玉又帶頭否定了自己的意見,朱能心里頭自然感覺惱火,因而說話時語氣顯得有些陰陽怪氣。

「聖旨已至,大師進京一事必成定局。問題的關鍵在于大師該如何進京,及進京之後,大師將面臨的各種處境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張玉是朱元璋時期的功臣,南征北戰數十載,整個燕王府中沒有一個人的資歷能比他深厚,因此張玉自恃資歷最老,言行舉止向來比較囂張跋扈,對朱能這等尚且還不過三十的小兒根本不放在眼里,斜眼忒了朱能一眼,嘴角帶著幾分嘲諷,昂頭說道。

「不,貧僧雖然要奉旨進京,但卻不進京城。」眾人對于朱能和張玉之間的矛盾顯然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道衍涵養過人,更不會將他們之間這種針鋒相對的言辭放在心上,輕笑著微微搖頭,不緩不急的說道。

「呃,大師此話何意?」眾人聞言,不由一愣,一時沒明白道衍的話是什麼意思,既說要進京,卻又不進京,豈不是前後自相矛盾。朱棣也微微一怔,皺著眉頭詢問道,「莫非大師是想……」

「若貧僧估計沒錯,皇帝恐怕早已做好準備,只要貧僧一進京師,就再也別想出來。此等詭計,想必王爺也明白。但貧僧若是不進京,只怕皇帝更有借口問罪貧僧與王爺。因此貧僧就只能是進京但又不進京了。」道衍與朱棣互相對望一眼,意味深長的捋須頷首道。

「那個,大師,您能否說清楚一些,我有些听不懂您的意思。」朱能被道衍故作高深莫測的話搞的雲里霧里,始終沒搞明白道衍說的是什麼意思,又見燕王朱棣在听了道衍的話緊皺的眉頭慢慢舒展開來,知道燕王肯定是已經猜出道衍大師所說的計策到底是什麼,心里不由癢癢的,迫不及待的追問道。

「只要貧僧離開北平便是奉旨進京,至于貧僧能不能抵達京師,卻是誰也無法預料的。皇帝即便想要怪罪,也無理由怪起。」道衍倒也不藏著掖著,微微一笑,解釋道。

「啊!大師您的意思是……等您出了北平,故意裝作被強盜劫持,然後再秘密潛回北平?」朱能一臉狐疑之色的說著說著,猛然一拍大腿,一臉喜色道。

「嗯。大師此計的確甚妙。不過大師並非秘密潛回北平,而是大張旗鼓的回北平,且還要性命危在旦夕。」朱棣一手模著下巴,沉聲道,神色中隱隱有幾分得意之色。

「最好是傳的眾人皆知。」張玉沉吟片刻,瞬間便完全明白了道衍和朱棣所說的計策是什麼,當下也不由笑顏逐開的附和道。

「大師果然不愧學究天人,令人不得不萬分欽佩。」一直沒開口的孟善亦拱手給道衍拍了一計馬屁。

「貧僧能想出此計,未嘗皇帝想不出。凡事未到最後,皆不宜隨意下定論。王爺及諸位尚需謹慎三思,以防不測。」道衍搖搖頭,臉色凝重道。他曾深入仔細研究過新皇的所作所為,再從一系列發生的事件里頭揪著蛛絲馬跡逐一推測,發現新皇的智慧當真不可小覷,所施計謀皆縝密無比,給人一種異常犀利之感,每每總能將自己等人逼到絕境上。

雖然自己總能想出方法化解危機,但不知道為什麼,他總覺得自己似乎一直被人牽著鼻子走。每次到了重要的抉擇關頭,都基本只剩下一兩種方法可以化解問題。以致于道衍常常有一種自己好像正一步一步乖乖主動掉入皇帝所布下的陷阱里的感覺。

這種感覺很沒來由,卻著實詭異無比,讓道衍心中隱隱有些不安,但這種不安來自哪里,他卻無從得知。至少他認為自己的智慧雖不能堪比諸葛,但放眼天下,能超過自己的人他還沒見過,因此道衍還是相當自信的。

「可能是多慮了吧。」道衍輕輕闔上雙眼,一手撥動著佛珠,口中念念有詞,大腦保持一片空明之境,試圖掃除莫名其妙籠罩在心頭的不安。但已經多年不為外界所影響的他愈是想這麼做,這種不安和焦慮的情緒就糾纏的更加深刻。

「大師,怎麼了?」朱棣見道衍臉上神色雖然氣定神閑,但波動佛珠的動作卻比往日要快上許多,心下不禁大為詫異。他與道衍相交一二十年,彼此知之甚深,從未見過歷來對世間萬物都雲淡風輕的道衍會有被外界擾亂心性的時候,當下忍不住下意識的詢問道。

道衍沒有開口回答,身體巍然不動的坐在椅子上,不僅撥動佛珠的速度加快,就連嘴唇合的頻率也明顯快了許多。

「至于那個吳亮,你們認為該如何處置?」道衍的古怪行為讓朱棣心中疑慮更深,但道衍既然不開口解釋,他也不好勉強,眉頭皺了皺,將那個無法無天膽敢冒犯觸怒自己的吳亮該如何處置的問題拋了出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著超腦回明朝最新章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文閱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