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宗所信乃是認為世間有因果業報,將有一人其為天佛之身,能赦世間眾人之罪,幫眾生等極樂彼岸,但此時,這‘白虎敕使’所學這劍術,卻牽扯釋宗一種另一端‘佛難’之說,因此一劍使來竟是毫凶悍霸絕,完全無釋宗武學之中的慈悲之念,中儒者心頭升騰一片凶戾之劍氣,幸存儒者所見更是真幻莫測,眾人只覺天地一啞,寂滅之中,生一佛主之像,手執利劍朝眾人心頭刺來。
沈彥塵雖是能以‘塵埃密術’之中心法不為多動,可在想出手卻是困難,更是心知這等擊技之術乃是意念、願力之爭,只怕場中儒者難以抗衡難有有心神為喪的可能,這時卻听程無逸道︰「豐年收黍穗,更有高廩,後置酒醴。敬天法祖,維修禮樂。蒼天悠悠,聖人雖去,經緯仍在,君不見彼黍離離何曾荒,浮雲何曾能蔽空,縱有千折萬磨,彼稷之穗未曾絕!」
在程無逸的聲音其實並不是很大,可眾人就是在這話語之中忽然‘清醒過來’,沈彥塵只覺在程無逸的話語之中,自己仿佛在看到了一場豐年的農收,那時天旱、洪澇之下的豐年之景,在程無逸的一聲聲中,沈彥塵感覺到的是實實在的活著,這些話似乎是在告訴眾人,真正能解月兌人的不是‘空’,而是真正致力于勞作和繁衍。
瀚海燃起的洶洶火焰映照的整個稷下學海如染著一抹血色,而在程無逸的高吟之中,沈彥塵心中卻生出了一種‘稷下不死’之念想,就在這時,程無逸手掌一張,那地上‘厚土之劍’竟是憑空飛回手中,而後程無逸慢慢吟起《詩經》之中的句子來,听著程無逸的聲音那一旁幸存的儒者也掙扎著慢慢站直了身子,一個神情莊重,那本已灰心喪志的臉上卻是露出斗志來,然後沈彥塵听見整個瀚海廣場之上想起儒者的高吟之響。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在這眾儒者的聲音之中,沈彥塵只覺似看到一個身著青衫儒服之人的身影,沈彥塵卻是在這儒者的聲里听出‘稷下’二字的真意,中儒者所吟之詩乃是出自儒門經典《詩經》,千載之間儒門之學遍傳神州九陸,沈彥塵自小也曾學習,知此詩之名為《黍離》,乃是名列《詩經》王風十篇之首,而更多時候儒門中人有將其稱為‘黍離之悲’,此詩傳為後創建稷下學海的孔門十哲中的周子憫所著,乃是儒門先哲過離朝舊都之時所作感懷之語。
听著這《黍離》之吟,劉易陽只覺體內真氣竟是在迅速的恢復之中,體力稍復也高聲吟這一首《黍離》,更是看著一肩挑棺立身在前的程無逸,心中不由得暗道一聲︰「程師弟,你終于是成長了,今日之後,即便是劉易陽以身殉道,可稷下有你,縱是死我也可放心。」而在‘白虎敕使’所謂的‘寂滅淨土’之中,本已經心神渙散的綺雲也在這眾儒者的高聲吟唱中回過神來,立世也高聲誦吟著這一首《黍離》。
當時之世,據說‘儒聖’孔丘雖未曾親往離朝舊都昭明城,可聞子憫之詩卻是潸然淚下,隨後在編撰《詩經》之時,便以此詩為王風十篇之首,甚至再後來孔門十哲開創稷下學海最初基石,眾賢者為其取名之時,便取此詩中‘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之中的‘稷’字。此時此刻,沈彥塵已然明白為何中賢者會取這個‘稷下’二字,所謂‘稷’者五谷之長,正是黎民百姓養家糊口的來源,而在這‘稷’之下不是別的,正是萬民的生養繁衍。
不止是沈彥塵,那一向狂傲的‘白虎敕使’,甚至是高深莫測‘玄武敕使’都感受到了那一股子‘氣’,或者說是‘儒風’更為貼切,在此之前,可說天門一場奇謀,已然將整個稷下學海擊向了萬劫不復的境地,可此時,憑著程無逸一聲聲的高吟,鬼蝙衛們的心中忽然有著有種‘勝負未定’之念,而對于一旁兩位天門敕使來說這一股子‘浩然之氣’更是感受至深,兩人在這‘儒風浩蕩’之中看到的和沈彥塵不同,恍惚之間,兩人像是看到田野之上的稷苗之生、稷穗之長、稷實之收,而在這生長和收獲的過程中,雖有風霜雨露、天旱洪澇,可這一度又一度的春秋之中,一個又一個的農夫前赴後繼的努力著,為這生存和繁衍,為了明天而堅強的活著。
‘白虎敕使’心中一陣愕然,自從自己領悟這‘領域之力’之後,何曾料到會有今日這般異狀,在武道之中本有‘一線天’之說,可說武者之間雖然本身差距在一線之間,可自身境界高低卻有能使得兩人呈現出天壤之別,若在平時,自己一開這‘苦集滅道、寂滅淨土’的‘領域之力’,若領域內之人未曾勘悟到‘領域’等境界,自己斬殺他人就如切瓜一般,可此時,明明這在領域之內只有劉易陽境界至此,可他一身傷患早已不足為懼,而手持‘厚土之劍’的儒者明明只是剛剛領悟‘領域之力’而已,何以…何以憑著那幾句儒門《詩經》之語竟能幫助眾人不手自己所制。
當‘白虎敕使’心中還在訝異之時,眾儒者剛巧已是將《黍離》一遍吟誦完畢,而這時,程無逸也在高吟低唱之中出劍!只見此時程無逸手中厚土所施之招已然不是沈彥塵所見過任何招式,一劍既出,本愛走厚重、大拙的程無逸手中厚土卻幻化劍影千萬。
此一劍,而在眾儒者此時正吟的《黍離》第一句——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白虎敕使’心中一驚,只因這一劍所來內勁雖是不強,可其中劍意卻是沛然,可‘白虎敕使’也非時武道凡手,一咬牙也是針鋒相對,手中‘破哉’耀一片金光而出,一旁靜觀的‘玄武敕使’看著即將交錯的兩柄劍,那一雙‘虛危之瞳’中閃出莫名的激動,心中暗道︰「先坐曾說天地之間若以劍器論,非是只有所謂‘五方帝劍’為最,終于…終于自當年圍殺商恨雨之後,這流傳千年的儒、釋、道‘三教’之中再有名鋒交錯相殺了。」但見兩劍交錯,星光崩裂,兩人翻身飛動,兵刃交接之下,如有天雷閃動,听得場中之人耳朵生疼,一時間兩人竟是平分秋色,不相伯仲。
在這時沈彥塵卻發現,其實程無逸此時所施展的劍術乃是迎合著《黍離》而出的,心中對著儒門武學之浩大之感敬佩,在細看之下,更是曉得其實若是單以自身武道擊擊而論,程無逸怕是比不上這‘白虎敕使’,但此時程無逸能越戰越勇卻是皆在‘氣’字自上,沈彥塵雖是不曉得稷下之外,文翰林絕筆書浩然之氣,在臨死之前將自身從書法之中的‘永字八法’絕藝傳給程無逸,而程無逸更是在文翰林的舉動之中悟出‘天地浩然一氣貫之’的體悟,但沈彥塵卻是想到了兵家治軍之中的《兵勢篇》中的士氣論,其中便有領兵之要在治氣的說法。沈彥塵已然感受到,此時此刻,其實程無逸所展示的實力,不僅是他自身能為,更是集納眾儒者之‘氣’,借著這份天地浩然在戰斗。
一肩挑棺,一劍對敵,劍舞必起浩然氣,兩人交手數招程無逸是絲毫不落下風,‘白虎敕使’素來心高氣傲,便是在天門四位敕令之中也是心傲之人,久攻無攻,忽起一聲唳叫,手中破哉劍勢陡然一變,那附著劍身之上的金光顯示一收一斂,猛的暴起,竟是化虛為實,而劍身卻呈陰暗的色調。從開始的極燦爛變成暗淡無雙方,但那一聲唳叫卻久久不歇,沈彥塵覺著這一聲叫呵雖是戾氣十足,可和自己曾見那泉下‘魑魅魍魎’的陰郁戾氣卻是大為不同,而這一聲唳叫像是硬生生要在這儒者所吟的《黍離》之中奪一分自己天地。
‘玄武敕使’看著‘白虎敕使’手中‘破哉’的變化,眼中雙朦越是興奮,用低沉的只有自己能听見的聲音道︰「果然…果然這是桫欏雙樹所成的其中一劍,佛主寂滅,生死枯榮,雙樹桫欏,修羅般若!」而‘白虎敕使’這一劍不若以往的金色燦爛,但陡然一變的劍勢竟是神乎其技,以誰也不曾看清的路徑刺在程無逸肩頭之上。後續劍招更是綿綿不絕,登時大有敗程無逸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