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明帶著一萬烏槐勇士要護送阿咪回西京,其實這個很不合規矩,皇帝和皇後的安全護衛自有御營軍和禁軍,而一萬部落勇士根本不在遼軍序列里面,從名義上說它只屬于蕭明的私軍,這支軍隊的糧草和給養只能靠蕭明解決。
不過現在蕭明有錢,黃金白銀都不少,關鍵是先找到地方采購,或者帶著這些人先回到烏槐部,但很快皇帝的旨意就到了,讓他前往南京,匯合本部南院人馬,等待其余的人馬輜重,皇帝需要他很快就將上京奪回來。
蕭明想了想,派人給阿咪送了一封信,就說多去上京之後,迎接阿咪回到大遼皇宮,倒是自會相見。並在信的最後說道︰「哥哥永遠保護你!」
蕭明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對阿咪是怎麼了,自己經常會恍惚看到阿咪的小虎牙,她調皮的拉著自己的胳膊叫「哥哥」的樣子,阿咪已經嫁做人婦,而且還是貴為皇後,自己突然很舍不得,但他卻是真心希望阿咪能夠幸福,可惜的是阿咪注定無法幸福。
他帶著個阿咪的護衛隊,這一萬人的契丹勇士,是為了護衛者他們的公主而來的,現在卻要成為自己的私軍,蕭明覺得自己不應該決定別人的命運。
他告訴眾人︰「阿咪公主已經成為遼國的皇後了,大家如果向繼續留下來保護她的話,我可以安排大家進入京師戍衛的後軍,或者大家想要回到部落,我也放大家離去,而我現在已經被皇帝派去打仗了,不能再帶著大家了」
隊伍中,蕭明指定的幾個千夫長走上前道︰「族長大人已經派了部落的勇士前往京城跟隨阿咪公主了,而我們現在只願意跟隨者大人」
蕭明道︰「可是部落的安全還需要大家去守護啊,安平現在還處于女真人的包圍之中,烏槐部不能再失去自己的祭祀地了!」
千夫長翰魯道︰「大人不如先跟我們一起回到安平吧?皇帝派您去打上京,卻沒有什麼兵馬給您,不如我們在安平城等待著,等兵馬到了再說?」
蕭明道︰「可是皇帝已經派我前往南京了啊!」
翰魯道︰「南院大王耶律章奴被誅以後,目前正是燕王耶律淳先代理南院大王,南京方面整個都是**的兵馬,大人前去不會有任何位置,而南院一系根本就與皇帝不是一條心,大人何苦兩頭受氣?」
蕭明知道翰魯說的不錯,燕王一系是遼國最獨特的一系,整個南院現在被稱為留南府,與北系的的北院樞密院截然不同,北院樞密院基本上屬于契丹祖制,一營兵馬軍政,文武大臣都是遼國舊制。
而在南院一系卻不一樣,基本上南院已經成為汗制,一應官職和制度都已經和唐時的漢人一樣,整個遼國雖然以儒教立國,大行科舉選拔人才,但這人考中的人才基本上都在南院一系任職,北院卻不錄用。
雖然遼國也是以儒教立國,效仿大宋,也搞了科舉進士,只不過從阿保機建政初期的不準契丹人應試,限制逐漸放松,發展到穆宗朝以後每回殿試的前十三名,實際是契丹人才能中。所以落下句諺語,叫做「南人科舉第十四」。讓契丹那些馬上的漢子讀四書五經,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南人,也就是漢人、渤海人中的的第十四,實際就是第一名的「狀元」。幾十年來,遼國的那些契丹「進士」,大家公議,真實夠料水的,只有這會子的御前侍衛親軍統領耶律大石等,寥寥數人而已。
而北府宰相李處溫、樞密使蕭干,南府宰相張琳、樞密副使吳庸等人都是「南人科舉第十四」出身。換句話說,都是實際上的「狀元」出身。尤其是乾統元年的「狀元」李處溫,詩詞歌賦,雖然比不了蔡京一類的老賊,在大遼國也是名冠一時。
李處溫尤其神通律法,蓋因為宰相平日的工作太過紛紜繁復,多數契丹人那些發育有些遲緩的大腦,實在難以承受。故此自遼興宗之後,兩府宰相的職位,常常由漢人擔任,只不過這個宰相的名稱叫大于越或者叫平章事罷了。
燕王耶律淳先由于受到耶律章奴的牽連,在天祚帝那里很受猜忌,地位已經岌岌可危,他的命運也就不過幾個月了,最後被蕭奉先騙入京城,天祚帝欲將其賜死,後免其爵位貶為庶人,這也搬掉了蕭奉先立耶律定為主的最大的石頭,剩下就是晉王耶律敖魯斡。
蕭明也覺得翰魯說的有道理,于是采納了他的建議,直接帶著一萬契丹勇士轉而回去安平城,大隊開拔,馬健鷹飛,秋天之後,氣候轉涼,草色漸漸枯黃,不日就到了翰沃爾草原地帶。
這一日正在行軍,忽聞斥候來報,南邊有一大堆人馬出現,看不清旗號不知道哪方的人馬,蕭明縱馬躍上小坡,手搭涼棚向南望去,只見前面遠處塵頭大起,揚起十余丈高,宛似黃雲鋪地涌來,黑色和褐色的旗幟飄揚,遮天蔽日。
人馬數量不少好像有十幾萬人,兵馬分成前軍、左軍、右軍、中軍四部,兵甲鏘鏘,向北挺進,另有小隊游騎,散在兩翼。蕭明吩咐斥候再探,同時命令隊伍做好防備,搶佔高地的有利地形。
片刻之後,斥候領著一名棋牌館來拜,說是對面乃是南院樞密副使蕭干大人,奉遼國皇帝聖旨前來匯合南院樞密使,征討大將軍蕭明,共同攻打上京。
這次帶隊伍而來的卻不是秦晉王耶律淳先,遼國現在遼北地域被金國全佔了,兵鋒直指遼南,但國內的驛站系統還基本健全,蕭明作為國舅受封南院樞密使,領兵攻打上京的消息已經天下皆知,天祚帝的聖旨也下了。
果然不出蕭仲恭的判斷,這一次果然給蕭明的人馬是從南院一系所派來的,南院一系本來就是**于遼軍之外的隊伍,從整個軍服到武器兵甲甚至訓練都與正規的遼軍不是一個體系,基本上說他們自成一派。
蕭明後來才知道,為什麼整個隊伍雖然旗幟飄揚,卻沒有遼軍的標志,因為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怨軍」!其中里面一多半都是漢人和渤海人。
金收國(年號)二年(遼天慶六年,即1116年)正月,渤海人高永昌擁兵自立為王,佔據了遼國以東50多個州。天祚帝命令宰相張琳攻討,高永昌向金求援,金太祖乘機派兵攻打遼的東部,先于沈州(今中國東北部遼寧省沈陽市)打敗張琳的軍隊,後又擊滅了高永昌,佔領東京。
遼國天祚帝招募遼東流民2.8萬人,編為8營,號稱「怨軍」。東京保衛戰中,怨軍被金軍擊敗,人數不但沒有少,反而更多了,這些都是耶律淳先所為,他收留了更多的流民和被打散的遼**士,意圖將南院一系人馬的力量加大。
蕭干是南院樞密副使,統兵大將是留南府禁軍侍衛統領耶律大石,耶律淳先接到天祚帝的聖旨之後,蕭干本來是勸阻他不要派兵的,這個新近崛起的國舅蕭明打擊都不知道底細,到底能力如何無人知道,根據天祚帝一貫的用人,凡是被他重用的人都是酒囊飯袋之徒,何苦將南院一系人馬交給他糟蹋。
但耶律淳先本著自己還是遼國重臣,國家興亡哪能只為自己保存實力,家國天下的大事上還是要以國家為重,作為臣屬不能為一己之私而公然違背皇帝的旨意,于是就想自己親自帶兵與蕭明匯合。
蕭干無奈之下,說服耶律淳先留守南京,他自己親自帶人馬前往,為了確保南院一派的勢力得到保存,統兵官選擇了在軍隊中很有威望的耶律大石,他們點起了10萬大軍,日夜兼程向北而來。
路上听說,蕭明並沒有起身南下,而是轉而向東去了安平,想來是想在安平集結軍隊,于是大軍向著安平方向行進,終于在數日之後與蕭明的人馬匯合了。
蕭干帶著耶律大石前來拜見蕭明,蕭明熱情的虧款待兩人,並將天祚帝賞賜的五千頭牛羊盡數都給了他們,可惜數量太少了一些,蕭明注意到他們的這只軍隊還攜帶了大量的輜重糧草,五千頭牛羊不多,倒也算是給了些補給,這也是蕭明作為主官必須要做的。
好在大軍已到了安平城,一應軍需可以采買,蕭明手里黃金白銀還有一些,軍隊的給養不成問題,問題是這支軍隊是不是听從自己的調遣,而且以漢人為主的軍隊,整個軍隊的領軍大將才是主心骨,這比起宋軍的兵不識帥,帥不識兵來,恐怕更有不如。
統兵大將權力過大時,主帥基本上就會被架空,人數越多軍隊也就越危險,操控一只軍隊的能力和困難,蕭明早有所知,他也是從一開始就強調精兵路線的人,包括他的虎衛建設,一直以來都是人不在多在于精的政策。
現在要統領這十萬人的大軍,還要打著他們打仗,看來難度不小,蕭明決定還是先收復蕭干和耶律大石兩人為好,如果兩人能夠配合自己,那麼攻打上京他還有點把握,如果兩人不配合自己,說不得就得將兩人先趕走了再說。
蕭干此人非常有才干,乃是北府宰相敵魯之子,一直以來都是在南線邊界對付宋軍,有多年的對宋戰爭的經驗,手下培養了一批大將,如︰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勻骨等,這些人基本上屬于南院系的將系骨干,此人最後爵封悉王。
而耶律大石就更不得了,耶律大石字重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通契丹文、漢字。其軍事才能歷來為人稱道,他29歲的大石考中了殿試第一名,翰林應奉,故稱林牙大石,30歲時就已經成為遼興軍節度使。
天祚帝耶律延禧的族叔,耶律淳先組建南院派系之時,將耶律大石挖到了南院,人禁軍侍衛統領,上報南院樞密使,天祚帝不批,一直留守南京析津府,他是遼國青年一代將領中非常杰出的人物。
歷史上的耶律大石,在遼國滅亡之後,率軍西征,建立了西遼王朝,當時他人馬稀少,只帶著數百鐵騎開萬里國土于中亞,將耶律氏的國祚又綿延了近百年。
對于這樣兩個杰出人物,蕭明一時半會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不過他不擔心,他還有大靠山契丹的烏槐部,這個部落一直視蕭明為英雄人物,是整個部落的戰神,也是當今皇後阿咪的大哥!
一切都等到了安平城之後再說,不敢怎麼樣,上京之戰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