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縱橫記 正文 正文 第七十一回︰文天祥大都赴難,起義軍遍地揭竿(上)

作者 ︰ 文衍

第七十一回︰文天祥大都赴難,起義軍遍地揭竿(上)

這一天,是西元1283年1月9日,元朝至元二十年新年未到。

南宋最後一位丞相文天祥,在被囚禁了四年之後,矢志不肯投降元朝,終于在這一天,于大都慷慨就義。

臨死之前,文天祥留下了一首《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癘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長歌一首,慷慨赴難。宋朝遺民,淚下如雨。是為正氣,是為忠義。不畏殘暴,不畏屠刀。

文天祥死後,元朝因文天祥的詩句感人至深,只怕這些詩句激勵宋人反抗,加以禁絕。但是心懷故國的宋朝遺民依然收集了文天祥的作品,匯成《文山集》,流傳甚廣。

兩位隱姓埋名不仕元廷的名士謝翱、林景熙讀了《文山集》之後,皆大有感憤,寫成詩篇。

謝翱寫道︰——

魂飛萬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從公死,生如無此生——

丹心渾未化,碧血已先成——

無處堪揮淚,吾今變姓名——

林景熙寫道︰——

黑風夜撼天柱折,萬里風塵九溟竭——

誰欲扶之兩腕絕,英淚浪浪滿襟血——

龍庭戈鋋爛如雪,孤臣生死早已決——

綱常萬古懸日月,百年身世輕一發——

苦寒尚握蘇武節,垂盡猶存杲卿舌——

膝不可下頭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

哀鴻上訴天欲裂,一編千載虹光發——

書生倚劍歌激烈,萬壑松聲助幽咽——

世間淚灑兒女別,大丈夫心一寸鐵!——

這些作品,為宋朝遺民所傳唱。人心不忘故國,一有機會便思反抗。

正因為民間反抗從不間斷,元朝的統治永無寧日。正因為宋末英烈的形象長存人心,才有了百余年後朱元璋一聲「驅逐韃虜,光復中華」,天下景從的局面。

後世清朝有鑒于此,加強對文化領域的控制,將抗清烈士的詩文作品禁絕得更加徹底,又大興文字獄,殘酷殺戮犯禁者,使明朝遺民無容身之地。清朝中期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改變了統治策略,建祠紀念岳飛、文天祥等漢人民族英雄,但卻用種種辦法,對他們的事跡加以扭曲和污蔑。就像清朝漢官紀昀(即大名鼎鼎的紀曉嵐,現代許多清宮影劇里的主角或配角)所主編的《四庫全書》里,雖收錄了《文山集》,卻在卷首加了許多中傷誹謗之語。如此歹毒之招,比禁絕更起作用。可比一座雕像,與其毀之,人心中仍愛之;不如涂污丑化之,則人心中不愛矣。如此自欺欺人,得到的是表面上的統治安穩,換來的卻是人心普遍麻木,使得整個中華民族不可避免地走向沉淪。

……

千古興廢,一言難盡。歷史又翻過了滄桑的一幕,時間長河繼續滾滾向前。

元朝的統治極其殘酷,然而並不能壓制住人民的反抗。文天祥就義之後,江南人民的反抗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為增多。

廣東新會縣林桂芳聚眾起義,建羅平國,年號「延康」。

廣東清遠縣歐南喜起義,聚眾十余萬,斷發文身,號稱「頭陀軍」,用南宋年號「祥興」紀年。

廣東增城縣蔡大老、鐘大老、唐大老起義。

福建林天成起義。

福建建寧路黃華起義。

雲南麗江路羅羅族人民起義。

……

僅1283年這一年,漢族與華南少數民族起義竟多達二百余處。

在轟轟烈烈的起義大潮中,元軍血腥鎮壓,華南人口銳減。其中畬族本來是一個大族,因其領袖許夫人、陳大舉等不斷發動起義,與元軍搏斗甚為慘烈,竟戰到了幾乎滅族的地步!

如此打下去,各族人民始終不屈服,甚至連蒙古族亦發生了起義,元朝統治者焦頭爛額,不得不尋思緩和的統治辦法。元朝朝廷發生了激烈的意見斗爭。

左丞相安童與右丞相伯顏即使身為岳父和女婿,亦各執己見,斗爭不已。安童親近漢人,受漢文化影響深,主張采用儒家學說治國,摒棄蒙古舊俗。伯顏則因為是在伊兒利汗國長大,信奉的還是游牧民族的一套,力主加強鎮壓手段。先前忽必烈派遣伯顏進攻南宋時,曾指示伯顏不要像金帳汗國、伊兒利汗國那樣搞屠城。但伯顏依然將頑強抵抗的南宋常州軍民屠殺殆盡,以此嚇得南宋太後謝氏主動投降。有此例證,伯顏便堅持認為,只有采用從成吉思汗開始便極為有效的屠殺方法,讓敢于反抗的各族人民徹底屈服。若不屈服,便殺到盡。

許多蒙古貴官都同意伯顏的看法,認為應該大搞屠殺。殺到千里無人都沒關系,正好空出土地來給蒙古人放牧。

但是真金太子受漢文化影響甚深,力主應該采取仁政。不僅力主,真金也在自己的行動上貫徹仁政思想。將軍劉思敏鎮壓起義,把擄獲的一百六十戶人民獻給太子,真金不高興地命令他把人民就地釋放,免得喪失人心。忽必烈皇帝以江西行省作為真金的領地,江西行省的官員要討好太子,年底搜刮了四十七萬貫錢財獻給太子。真金怒道︰「朝廷令汝等安治百姓,百姓安,錢糧何患不足?百姓不安,錢糧雖多,安能自奉乎!」全數退回。

在仁政與暴政兩派意見的斗爭中,元朝皇帝忽必烈深感為難。一邊是大勢所趨,一邊卻是祖宗之法。由于忽必烈本人亦受到不少漢文化的影響,當年與弟弟阿里不哥爭位也是多虧漢族將軍與謀士的幫助才當上皇帝,最終忽必烈決定推行仁政,撤除了不少暴戾貪殘的將軍與地方官員,逐步緩和華南的統治局面。

古時候有覺悟的人,畢竟不是太多。只要有飯可吃,免受公然的擄掠搶劫,剝削也不是太苛刻的話,大多數人民便能容忍。于是,元朝在華南的統治,漸漸地鞏固下來……

待續本回下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異域縱橫記最新章節 | 異域縱橫記全文閱讀 | 異域縱橫記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