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萬歷的估計官兵一旦進入寧夏叛軍為求自保一定會邀請蒙古沃兒都司部出兵相助而蒙古人為了在明的即得利益也一定會不遺余力共同抗拒官兵。萬歷還曾一度擔心寧夏會月兌離明朝或並入蒙古或宣布獨立現在看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慶王畢竟是太祖皇帝的子孫恐怕不會甘心跟那些蒙古人同流合污也許他們內部出了什麼問題也說不定。
寧夏軍中有李如松、麻貴等名將料想不會出什麼差錯萬歷也不再細想他望著丹陛下的文武百官說道︰
「國以農為本當年朕剛登基時的第一次早朝就是論的這農田賦稅今天是本朝的第一千次早朝千者滿數而歸一我們現在不妨也來論一論這國本不知諸位愛卿對扶助農桑有何看法?」
「皇上」申時行說道︰「歷來扶助農桑不外乎是輕徭薄賦、遇災免稅本朝開朝以來推行一條鞭法百姓負擔已經減輕很多隆慶六年的河南水災、前年的長江水患皇上都免了災區一年的稅銀。如今四海生平全國各地有六年不曾見到流民與歷朝歷代相比這扶助農桑我們已經做的很好了。」
萬歷搖了搖頭說道︰「申愛卿此言差矣扶助農桑豈只是輕徭薄賦這麼簡單要想讓天下百姓都能過上衣食無憂的富足日子如果單單是減賦免稅如何能辦得到?朕以為輕徭薄賦不過是治標而不能治本。國之本在于農農之本則在于田這田畝二字才是治本之道。」
「田畝?」申愛卿疑道︰「皇上可是說清查田畝一事?」
「不是的。雖然我朝清查田畝田畝總數比之嘉靖年間多出了十之七八但是這些多查出來的田畝大都是土豪鄉紳的不過是增加了朝廷田賦而已與百姓何干?朕以為助農扶桑的根本之一在于抑制土地兼並。」
百官听到「土地兼並」都是面面相覷沒人出來說話。
「朕知道現在土地兼並已經積重難返所以元年以來朕一直是輕徭薄賦、與民生息因為只要百姓還能過的下去他們就不會輕易賣掉祖宗留下來的土地。但是一直靠朝廷減賦免稅來過日子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諸位愛卿可曾想過萬一有一天全國各省連綿遭災國庫空虛各地常平倉又存糧不足那百姓該當如何?到了那個時候難道要朕下令全國地主豪紳一律開倉放糧?」
「朕即位已經六年了有心要未雨綢繆解決掉這個土地的根本問題諸位愛卿有何良策?」
萬歷知道土地兼並的現狀是歷朝歷代積累下來的農民一旦遭遇天災**為了糊口往往會賣掉自己的土地淪為替地主耕種的佃農從此命運就掌握在他人手中除非他們起義推翻朝廷否則再無翻身之日這就是封建制度下農民的悲哀。但是若是要把土地兼並全都歸咎于農民恐怕並不恰當實際上更為恐怖的土地兼並是生在地主和士大夫之間。明朝的士大夫階層有一項特權就是可以少交稅品階越高稅就交得越少這樣就導致了很多地主豪紳競相把自己的土地詭寄在士大夫名下以圖避稅。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朝的徐階徐輔罷官後在應天竟有田產四十多萬畝這麼多田顯然不是他祖先留下來的海瑞任應天巡撫後不顧徐階對他有恩毅然下令查抄他的田產差點害得徐階身敗名裂。
為什麼那麼多人寒窗十年就為了那一朝金榜題名?為什麼都說士農工商把「士」排在第一位?恐怕大都是因為這一點。範進五十多歲才中舉剛一榜就有人爭著來送房送地這真是「寒窗十年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現代人都說知識改變命運卻不知這句話放在古代更為合適。
現在這大殿之上就是滿堂的進士天下地位最高的士大夫都聚集于此多數大臣在家鄉都有良田千百這時候听到皇上說要解決土地兼並他們心中已是驚疑不定暗暗想好了推辭準備制止皇上。
還是申時行先站了出來奏道︰「皇上歷來土地兼並不外乎是以下三種︰一是農戶遭遇天災無糧可收迫不得已賣掉土地維持生計;二是農戶們承擔不起苛捐雜稅種出來的糧食全部用來繳稅都不夠只好變賣土地;三是富賈官紳們借投獻之名強取豪奪霸佔田地。微臣以為我們只要繼續輕徭薄賦、打擊不法便可以抑制這後兩種。至于天災歷來也不外乎是廣建常平倉囤積糧食同時鼓勵民間捐建義倉以應災年如今天下糧倉豐盈只要皇上能夠繼續敬天法祖料想上天也不會輕易降災懲罰百姓如此土地兼並可以抑制。」
萬歷听了暗暗搖頭申時行連用了兩個「歷來」似乎一切只要仿照先例就可以了那還要自己穿越過來做什麼?萬歷正要說話時卻看見張四維也站了出來持笏奏道︰
「皇上申大學士說救災不外乎是存糧微臣認為太過片面了。皇上微臣年少時在蒲州鄉下有一年山西大旱草木皆枯百姓顆粒無收朝廷下令賑災免除當年徭役賦稅並開倉放糧。但是朝廷的賑糧畢竟有限如此不分男女老少一律給如何能令山西數百萬災民果月復?大旱不過是夏季數月無雨但災民們以為有朝廷賑濟就疏于自救早麥不種晚麥亦不種入冬之後常平倉再無余糧災民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
說到賑災自己的第一反應也是開倉放糧明朝在各鄉鎮都建有常平倉它們之所以常年被用來囤積糧食可不就是為了能在災年開倉救災麼?現在听到張四維這麼說萬歷覺得很是新奇忙問道︰「張愛卿可是有什麼獨到見解?但說無妨。」
「是皇上。微臣認為一味靠朝廷救災還不如鼓勵災民自救。以往我們鼓勵災民自救不過是布告、分給牛種而已殊不知田地既然遇災哪還能耕種就算災情稍緩能種上麥子、稻谷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收成的了的所以微臣認為應該以工代賑。每逢災年由各地縣府衙門組織災民或興建水利、修築河塘或修繕城池加強邊防由朝廷付給工錢。這樣做一來可以解災民之困頓二來也為朝廷的救災工程提供勞力如此一舉二得比單純的開倉放糧要好上很多。」
萬歷喜道︰「張愛卿所言有理興修水利河塘可以為農田供水預防旱災修築河岸堤壩又可以防來年水災何止是一舉二得實在是一舉三得。此以工代賑之法大為可行應該加緊實施為要朱愛卿這事就交給你辦了務必在明年之前落實使百姓每遇災年都有工可做有錢糧可以養家糊口不再只靠朝廷賑災。」
「微臣遵命。」工部尚書朱衡應道。
萬歷心想如果自己沒有記錯的話再過兩三年大明就將迎來連綿災年的開端為了不重蹈歷史的覆轍單單以工代賑、救災防災不過是權宜之計再怎麼救災、再怎麼賑災也不過是在拆東牆補西牆全國的糧食總量還是那麼多是禁不起連續災年的自己還是得向土地兼並的罪魁禍——地主和士大夫下手才行。
「諸位愛卿救災一事不過是抑制土地兼並的一種方法而已但卻不是最有效的辦法朕有一法可令天下地主豪紳不管是否災年都無法兼並農戶土地。」
文武百官听言面面相覷莫非皇上是要立法用法律來抑制土地兼並?可是這種法令太祖皇帝已經立過卻收效甚微畢竟人家是願買願賣朝廷又怎麼好出面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