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了我的皇位 21--23、皇帝也有自己的小金庫

作者 ︰ 拾貝听海

1像古今所有的皇帝一樣,萬歷皇帝特別喜歡別人對他歌功頌德,阿諛奉迎,特別喜歡像高力士,和紳一樣的**佞小人,但他不像一般的明君,絕不是像乾隆皇帝一樣的英明,他不會分辨忠**,對臣子的意見不是從諫如流,從骨子里不喜歡听批評意見,只要是反對意見都是無毒蛇猛獸,一概拒絕。在他親政之初,他的地位還不穩定,不斷的坐著各種夢想,想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壯心不已,這時的閣臣還敢提出不同意見,他也能接受。看來明君和昏君的區分就在于能不能听從別人的意見和建議,能不能區分忠**,善于用人像清朝的乾隆皇帝即喜歡和紳,每日和他一起歌舞升平,也不忘任用劉庸,紀曉嵐等一大批能臣忠臣,不忘國家大事,不忘人民的甘苦,兢兢業業的為江山社稷而努力工作。萬歷皇帝如果能夠一直像年輕時的那樣,以治邦興國為己任,認證听取各方賣面的意見,沒有後來的怠政或許也會成為一代明

君,大明朝的歷史也許會得到改寫,然而,本來應該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卻改了方向,實在令人惋惜。

按明朝制度︰內閣的職責是「票擬」和「封駁」。所謂「票擬」就是在奏章上草擬內閣的處理意見,向皇帝提出建議,供皇上決策時參考;「封駁」就是對皇上下到內閣的批示,可以提出反駁意見,也就是在法律上給內閣權力,對皇帝的決議負有反駁的權力。如萬歷帝冊立皇太子一事,夜里二更下詔,閣臣沈一貫認為不妥,加以封駁,說「(臣)萬死不敢奉詔」,提出了一大堆反駁意見,萬歷皇帝最後還是听從了他的意見。但是,自從懲治張居正後,神宗皇帝不再想听大臣們的意見了,內閣大臣的這個權力多為萎縮——「票擬」多被「留中」,「封駁」則多不敢為,白色恐怖越來越重,大家都不敢說話了。「奴婢以伺喜怒為賢,師友以規過失為賢」,因為萬歷皇帝喜歡的是只會順情說好話的奴才,不喜歡直臣,久而久之,**佞小人就圍在他身邊,特別是宦官。親小人而遠君子,神宗皇帝威嚴在得到極大的滿足的同時,也滑向昏暈的泥潭而且越陷越深了。

第二、宦官肆虐。

明初朱元璋令鐫鐵牌于宮門︰「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永樂帝在靖難之役時,由于宦官為他立了大功,此後重用宦官,開了歷史的先河,遂為明朝埋下後來宦官干政的禍根。萬歷帝長期不理朝政,見不著大臣,上來的奏章又不批,也就听不到大臣的聲音,對國情民意一無所知,他的意旨就只能通過太監傳達。皇帝越來越倚重太監,太監的權力因此越來越重。萬歷帝派遣太監作稅監到大邑、礦監到礦山、鹽監到兩淮、珠監到廣東等,四處出擊,替他聚斂錢財,以供享樂。正是由于皇帝的縱容和依賴,太監的權力急劇膨脹,太監的危害日益嚴重。大學士、輔朱賡沉痛地說︰「今日政權不由內閣,盡移于司禮。」(《明史?朱賡傳》),雖然在他這一朝,涌現出馮保,張誠,張鯨、陳增等一些有名的太監,但太監們還沒有構成大害,沒有對江山社稷構成威脅,但神宗留下這個傳統,太監的實力越來越盛,這就為後來天啟朝司禮監大太監魏忠賢**埋下了禍根。

22面對日益昌盛的宦官集團,他們為非作歹,無惡不作,嚴重的威脅國家權力的運行,一些正直的官員上疏請求嚴懲不法的宦官,結果大多反招禍端,惹來殺身大禍。太監陳增為礦稅太監,**擾山東,弄得民不聊生,生靈涂炭,哀歌遍野。山東巡撫尹應元劾奏陳增二十大罪,卻遭到罰俸的處罰(《明史?宦官二?陳增傳》),大明天下一片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災難深重。

其實,認真說來,宦官橫行歷朝歷代的情況大同小異。宦官專討皇帝的喜歡,忠臣則規勸皇帝的過失,所以皇帝大多喜歡宦官的阿諛諂媚,而不喜歡忠臣的耿直良言。只不過萬歷皇帝厲害罷了,越演越烈。

時下,在一些單位也是這樣的情況,那些在領導身邊工作的人,不管什麼人都會想方設法的察言觀色,討領導喜歡,他們每天就生活在領導的身邊,對領導的思想脈搏了如指掌,往往能往領導的心里做事。作為領導也是人,也用七情六欲,既需要有人拉車,當然也需要有人在一旁侍候。侍候人的活當然輕松,領導就要讓喜歡的人來做,這個人便抖了起來,威風里許多,說話辦事趾高氣揚起來,一副高級奴才的嘴臉,和封建年代的太監一個模樣。

這個時期,因為朝中大臣不能跟皇帝直接溝通,官員升遷制度也日益混亂,朝廷中一些大臣就自立門戶。于是,朋黨競起,互相傾軋,勢同水火,擾亂是非。于是,就出現了第三種情況︰黨爭日烈。

第三、黨爭激烈。

先是出現東林黨︰「吏部郎顧憲成講學東林書院,海內士大夫多附之,‘東林’之名自是始。」(《明史?宦官二?魏忠賢傳》)後來,楚黨、浙黨(大學士沈一貫始)、齊黨等相繼而起,而後又出現閹黨。到萬歷四十年2年)前後,朋黨已成,各持己見,互相攻擊,攪得朝政是非難辨,烏雲翻滾。遼東大員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的任免、升降、榮辱、死生等,都同黨爭有直接的關聯。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個小團體,就像文革期間,在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中,各種組織風起雲涌,三五個人,百十個人就組成一個什麼組織,山頭林立,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最革命的,最擁護**,對**最忠,相互之間,你爭我斗,為了小團體的利益不惜犧牲國家的利益。你方唱罷我登台,文攻武衛,弄得烏煙瘴氣,國家**不堪。

二、財政枯竭萬歷**怠政,又揮霍無度,造成財政枯竭,國力大降。具體說來︰

第一、軍費浩大。

三大征︰平哱拜之亂,花費銀萬兩;援朝抗倭,花費銀萬兩;平定播州之亂,花費銀萬兩。總數大約有萬兩。這是萬歷皇帝的一大政紀,但雖然取得了重大的軍事勝利,也加重了國庫的負擔。

戰爭是吃錢的機器,任何強大的國家都經不起幾次大的戰爭,美利堅合眾國在二次大戰後之所以逐漸成為世界最強的國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美國國內自南北戰爭以後的幾百年沒有生過戰爭,他們把戰火燒到別人的土地上,在展戰爭財,或者挑起**,向受害的國家受害人買**彈藥,大撈油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氣勢洶洶,得到不少的戰爭賠款,狠狠的撈了一筆。萬歷時期的三大征,雖然都取得了勝利,有人評價神宗皇帝說三大征是他一生唯一的功績。但是他除了朝鮮戰爭是一場對外戰爭,其他都是國內戰爭,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卻花了不少的銀子,把國庫給掏空了。你說他這是功還是過?誰也不說清楚。

23第二、宗祿沉重。

明朝的宗室,吃國家俸祿。開始時,朱元璋的子孫們還比較少,但經過多年的繁衍,人越來越多,子孫多了就需要銀子養活,這樣一來,宗祿就成為國庫的沉重負擔。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御史林潤曾經分析了宗祿的情況和局面的嚴峻︰他說,天下每年供給到京師的糧食是萬石,而諸府的祿米是853萬石,缺一半還多;以山西為例,山西留存的糧米是152萬石,宗祿米是312萬石;再以河南為例,河南存留的米是萬石,而宗祿米是192萬石。于是出現了一個嚴重的情況,就是兩省存留米的全部,還不足宗祿所需糧米的一半,更何況官員的俸祿、官兵的軍餉也都要從這里邊出!國家財政日已不堪重負。于是林潤沉重地警告說︰「自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多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詬有司。守土之臣,每懼生變。夫賦不可增,而宗室日益繁衍,不可不為寒心。」這個事情生在萬歷後期,說明大明帝國已經養不起宗室這些子孫了,這座大廈有傾覆之危,這個王朝有6沉之憂。

第三、加派賦餉。

錢糧不夠就只有加派賦餉。萬歷時,加賦白銀萬兩;到崇禎時不夠,又加遼餉萬兩,剿餉萬兩,練餉萬,總數是萬兩。但錢從哪兒來?當然還是從百姓身上出。這樣做不就是竭澤而漁嗎?不就是逼民**嗎?後來東北的遼事,西北的民變,萬歷這個時候已經埋下了禍根。

第四、稅監橫行。

當時除戶部掌管國庫的錢財外,皇帝也有自己的小金庫,這筆錢叫「內帑」。萬歷為滿足自己的窮奢極欲,就派礦監、稅監、鹽監、珠監等,到全國去搜刮。

陳奉,原來是御馬監太監,被皇帝派到湖北,「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有數千人沿途高喊鼓噪、投擲石塊;他的黨徒「直入民家,女」,激起民眾公憤,萬余百姓咬牙切齒,包圍陳奉衙署,一定要殺死他。陳奉逃入楚王府。民眾氣憤地將其黨徒16人投入江河(《明史?宦官二?陳奉傳》)。

馬堂,天津稅監,糾集地痞無賴搶掠中產之家財物。民眾非常氣憤,遠近**,有萬余名州民放火燒了他的衙署,打死他的同伙37人(《明史?宦官二?馬堂傳》)。

楊榮,到雲南,「恣行威虐,杖斃數千人」。冤民萬人燒了楊榮的房子,並將其殺死投入火中,又殺其同黨余人。萬歷帝得到奏報,難過得好幾天吃不下飯(《明史?宦官二?楊榮傳》)。

高淮,尚膳監太監,也就是御膳房的太監,後來出任遼東的礦稅使,橫行霸道,對巡撫、總兵任意呵斥,很多人起來要把他攆走,但是不行,因為他後面有皇帝支持。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誰偷了我的皇位最新章節 | 誰偷了我的皇位全文閱讀 | 誰偷了我的皇位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