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回初試啼舌戰群雄
經過兩年的準備,孝公三年(前359),秦孝公決定正式開始討論變法事宜。朝堂之上,孝公令衛鞅宣布變法的詔令。話音未落,太師甘龍站起來道︰「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依老夫只見,法不能輕變,還請陛下三思!」
這甘龍乃是秦國的世族名臣,當朝太師,他的意見可是非同小可。
這時,大夫杜摯也上前響應,稱︰「變法之事萬不可行,祖宗之法豈可輕變!陛下千萬不要听信某些小人妖言惑眾,以至于廢棄了祖宗的基業!」
在此以前,衛鞅和秦孝公對可能遇到的阻力早已分析了一個通透,自是不會著慌。
衛鞅沉著地說道︰「老太師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
甘龍被他一席話說的無語,杜摯上前道︰「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
衛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
杜摯道「你乃小小的左庶長,乳臭未干,怎敢頂撞當朝太師?」
衛鞅道︰「左庶長雖小也是陛下封的,陛下封的官職誰敢隨便評頭論足?年齡之大小不是評價一個人能力的標準。年齡大的不一定就有本事,年齡小的也不一定沒有能力。龜活千年,也只不過是個王八而已!大夫年齡不小,可為秦國做出什麼貢獻?還不是尸位素餐,坐食俸祿,吃著祖宗的老底子麼?」
孝公拍手而笑道︰「講的好!」
杜摯被他氣得滿臉通紅,渾身抖,口不能言,見孝公袒護衛鞅,不敢直接頂撞孝公,只得憤憤退下。見衛鞅出言犀利,雄辯博聞,不想自取其辱,其他心中反對的大臣再也不敢出頭,此詔就此通過。
詔令通過後的下一步就是執行,怕新法推行不力,孝公心中煩悶,遂召衛鞅前來商議推行新法之事。
孝公道︰「新法雖已頒布,但寡人擔心推行不力,愛卿可有什麼好主意麼?」
衛鞅道︰「法者民之規矩也,民信之則有,不信則無,依臣之見,我們應當先爭取人民的信任。」
「如何爭取?」
「這件事您就交給臣辦好了。」
次日,衛鞅派人在宮門前立了一個巨大的旗桿,那旗桿有幾十丈高,足足有三百多斤,立在那里獵獵作響。
旗桿一立就招來大批人圍觀,衛鞅對眾人叫道︰「如有移動此旗桿,至十丈之外者,賞黃金十兩!」大家交頭接耳議論紛紛,許多人都被官府強征過財產,有時候官府懸賞抓捕某人,等人一抓到,官府往往賴賬,還總是找理由說︰「官府沒有經費啊,要體諒官府啊等理由搪塞。」最後追得急了,官府往往便會道︰「我就是沒有錢看你怎地!」大家都是平頭百姓,如何敢跟官府作對?所以事情往往不了了之。
見他這樣說話,紛紛議論道︰「官府說話,多不算數,如何能夠信得!」
見大家沒人前來,衛鞅又道︰「再加四十兩,如能移動此旗桿者賞黃金五十兩!」
這時人群之中開始有人蠢蠢欲動,有人說︰「雖說官府說話不算數,但或許也有算數的時候,大不了到時候他們不給兌現,就等于鍛煉一體算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時果然有一人走上前來,把袖子一挽,長吸了一口氣,彎腰把那旗桿穩穩地抱了起來!但見那人,抱著這旗桿走了二十多步, 鐺一聲放了下來,轉身問衛鞅道︰「大人,這樣可符合要求了麼?」
衛鞅道︰「很好!來人,快拿黃金,賞給這位勇士。」
人們拍掌歡呼,齊聲贊嘆,這一次官府說話果然算數!
接著,衛鞅公布了新法令,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人們听法令公布已畢,議論紛紛,有贊成的,有反對的,過了好長時間才紛紛散去。
新法實行了一年,在甘龍、杜摯等一干人等的鼓動下,秦人到國都投訴新法不便利的樹以千計。正在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新法。
聞听太子犯法,商鞅向孝公稟道︰「新法之所以執行不通,就是因為處于高位的人不遵守法令,依臣之見,法無貴賤,犯者當罰,太子身為儲君自然不能逞治。但太子的太傅公子虔、太師公孫賈未能盡到為人師表之責,當替太子受罰!」孝公點頭應允,于是衛鞅就處罰了太傅公子虔、太師公孫賈被處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新法執行十年,秦人非常滿意,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家富裕,人人飽暖。百姓勇于為國作戰,不敢私斗,鄉鎮安定。秦人當初說新法不當的百姓中,有人又來說新法好處的比比皆是。大秦國由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轉眼間變為一個國富民強的大國,威震諸侯。周天子聞听秦國富強,打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不知衛鞅變法後大秦國到底向何方向展,請听下回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