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回受王封秦國在稱霸
書接上回,話說大秦國自衛鞅變法之後,國力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大展。孝公七年(前355),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會盟。此次會盟正當魏弱秦強之時,會盟的基礎並不牢固。魏國和秦國結盟是畏秦國之威,秦國和魏國結盟是想再爭取一些和平展的時間。由于魏秦兩國存在根本利益的沖突,很快這種平衡就被打破。
八年(前354),秦國與魏國在元里交戰,秦國經過八年變法已今非昔比,魏國國勢衰退已虛弱不堪,此一戰秦國大勝魏國。秦孝公淺嘗輒止,並沒有乘勝追擊。
十年(前352),衛鞅任大良造(戰國初期為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同時又為爵名,亦稱大上造)。成為大良造的衛鞅在大秦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風光無比。衛鞅不滿足于現有的功績,他要實現他的諾言,就是滅掉那個曾經舍他而不用的魏惠王。
這一日早朝,衛鞅向秦孝公請旨攻打魏國。孝公正有此意,點頭應允。
衛鞅帶領大隊人馬把安邑包圍的水泄不通。安邑守將見秦國勢大,心知無法守住,便開城投降。秦國佔領了安邑。
十二年(前),修造咸陽城,築起了公布法令的門闕,秦國就遷都到咸陽。把各個小鄉小村合並為大縣,每縣設縣令一人,全國共有四十一個縣。開闢田地,廢除了井田制下的縱橫交錯的田埂。這時秦國東邊的地界已經越過了洛水。
十四年(前348),開始制定新的賦稅制度。十九年(前343),天子賜予霸主稱號。二十年(前342),各路諸侯爭先恐後,紛至沓來,前來來祝賀。大秦上下一片振奮,人人鼓舞,唯獨一人悶悶不樂,此人就是衛鞅。見衛鞅悶悶不樂,孝公問道︰「我大秦得天子授予霸主封號,人人振奮,愛卿為何獨自悶悶不樂?」
衛鞅道︰「衛鞅並非不高興,衛鞅只是有一點擔心!」
孝公大奇,問道︰「愛卿擔心所為何來?」
衛鞅道︰「古往今來,凡稱霸者必須軍事、經濟、政治勢力達到頂峰,在諸國間佔有絕對優勢。簡而言之一是物質實力,一是道德實力,次二者不可偏廢。缺乏物質實力,僅有道德實力者,如宋襄公,雖自封霸主,一旦強者來襲,轉眼見灰飛煙滅!僅有物質實力而缺乏道德實力者,如楚靈王,也自認霸主,強橫霸道,窮兵黷武,連年征戰,最後也命歸黃土。此二者均令人嘆息!當今之世,秦國雖經變法自強,但東有魏、齊,南有強楚,北有趙國,西有西戎環覦,這些國家,我們和那一個國家比起來都不具備絕對優勢。卻被周王封為霸主,霸主者,人人爭奪之物也,給誰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如此地位我們怎能當得起?如我們自己再不覺得危險,以霸主自居,必會引起鄰國敵視,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到那時我們就危險了!故此臣深感擔心。」
孝公悸然道,若非愛卿提醒,連寡人都有一點飄飄然了呢!」
自此以後,凡諸侯前來道賀,秦國不分大小都一律謙辭相謝,以禮相待,少取多予,諸侯對秦國的評價大好!
這時秦國東邊的魏國卻再次強大起來。魏遷都大梁之後,勵精圖治,國富兵強,再次對秦國造成威脅!
孝公深感憂心,便請教衛鞅如何處置。衛鞅道︰「魏惠王好大喜功,喜好阿諛,缺乏自知。臣有一計,當可令魏國勞民傷財,使惠王開罪諸侯,由盛再度轉衰!」
附在孝公的耳朵上低聲說了幾句,孝公大喜。
秦孝公18年(前344),衛鞅游梁,來見魏王,此時衛鞅已是秦國的大良造,官居一品,魏王自然是好生接待。一見魏王,衛鞅便先開言道︰「多年不見大王依然是神采奕奕,神威無比,實乃可喜可賀!」
魏王捋著胡須,眯著眼楮,陶然自得,心道︰「這衛鞅雖生的不怎麼樣,原來還如此會說話!早知道他如此會說話,就不放他到秦國去了!」
心中有一些惋惜,看著這衛鞅,也覺得順眼了許多。
魏惠王喜笑顏開,對衛鞅說道︰「時隔多年,商君也如此會說話起來。本王老了,比不得上郡壯年英武呢!商君來到敝國所為何事?」
衛鞅道︰「當今中原,群龍無,缺乏一個霸主。我秦國闢居西戎,想做也做不了的,齊國、楚國雖然強大,但威望不足。想來想去。唯有魏國堪當此任,故此來到貴國,請求大王勉為其難,擔當此重任,以解我中國之危急。」
魏惠王听得衛鞅贊揚,更是飄飄欲仙,便問道︰「商君不妨細說,如何才能召集諸國?」
衛鞅道︰「大王可號令宋、衛、魯等小國,北聯燕國,我秦國必會鼎力相助,先行王服,再圖齊、楚。」
魏惠王道︰「商君之計真乃好計,怪不得秦國有了你展如此之快!」得人之贊,他少不得也要投桃報李。
于是,魏惠王廣建王宮,置天子車服,自稱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邀秦、韓、宋、衛、鄒、魯等國在逢澤(今開封市東南)參加會盟。會盟之後,同去朝見周天子。此次會盟為戰國七國國君稱王之始。由于會盟乃惠王使用壓力所致,因而遭到韓國的極力抵制,于是韓國和共同抵制逢澤之會的齊國親近起來。
魏惠王為廣造宮室,大肆征斂民脂民膏,掏空了魏國,更兼強力施壓召集各國與會,頗為得罪了不少諸侯。
惠王得衛鞅之追捧,召開了一次盛大的國際會議,自以為天下無敵,遂開始飄飄然起來。諸侯之中,有稍微不服的,便開始興兵征伐,諸侯小國多被魏國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