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孀 第19章︰藝人初進村,楊氏巧安排

作者 ︰ 韓詠明

秋忙過後的中原,一眼望去,視野一下子開闊了許多,大地猛然間像個光**的嬰兒,安靜地躺在母親的懷里。新插種的麥子已從地下拱出稚芽,青靈靈的一望無際,像新染織出來的碧波稠緞。

長年在地里忙碌刨食的莊稼人,在秋忙過後,有了短暫的空閑。天氣還沒有入寒,農田里也少了繁累的農活,閑不住的農戶們,便紛紛流進城、鎮、碼頭,靠力氣和手藝找活做,不但能應付著填飽肚子,運氣好的還能掙幾文碎銀錢。

但是,有一種江湖藝人,偏偏在這樣的季節涌向鄉村。因為鄉村里有了收獲,糧食入倉了,這些藝人看到的正是這些。

這一天,當溫和的太陽正要傾斜的時候,一幫雜耍賣藝的人來到了將家村。他們一到,立即選了一空闊處做場地,便熱火朝天地忙碌活起來。

隨著他們的忙活,一些刀槍棍棒,銅鑼架鼓,桌椅板凳,盆盆罐罐,大包小裹,被三下五除二的從兩輛大馬車上或扔,或輕輕地擺放了下來。立時,村里邊的閑人便輕而易舉地被吸引過來了。

他們中間,有一位體骨健朗的六十歲老人,有兩三個七八歲的孩童,有幾個身體強壯的中青年男女,也有幾個清俊敏捷的少男少女。

在鋪拉場地的時候,從他們的分工配合上,和相互的稱呼上,有的似乎是父女,有的似乎是夫妻,有的還似乎是一家幾口。那位六十歲的健朗老者,貌似是這幫賣藝人中的執事。

他們全都穿著整潔的布衣布褲,有的人身上還打著恰到好處的補丁。但一眼望去,卻不像是在田野里刨食的莊稼人。

他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那三個幫不上大忙的孩童不用大人吩咐,便各自抄拿一面破舊的銅鑼,分別尋街鑽巷地敲打起來,嘴里還操著安徽腔口,像唱彈花嘮一樣喲唱著︰「爺爺們,女乃女乃們,叔叔嬸嬸大娘們,哥哥們,姐姐們,弟弟妹妹親人們,您都來看,都來瞧,看俺的武藝高不高,能上天,能入地,還能把您變沒了……」

小家伙們可不是亂唱,也不是亂敲,他們是跟著鑼點唱,也跟著喲唱敲,該敲一聲的就敲一下,該敲兩聲的就敲兩下,該急的時候就急,該松的時候就松,咋一听,還別有一番音調,讓久不聞音樂之聲的鄉民們的耳朵為之一動。于是,老人們領著小兒孫,姑娘們放下手中的針線,尋聲而出,歡笑著直奔向賣藝人的場地。連正準備忙活晚飯的媳婦們,也趁著到門外潑髒水的機會,激動地尋聲張望,轉身加快了做飯的動作。

馬府內的前廳側院里,幾個年齡不一的婦女正忙碌著,有的做鞋幫,有的納鞋底,有的在鞋幫上刺繡。有的裁剪綢緞,有的穿針引線,有的在衣服的袖口、褲腳、裙擺、衣襟、衣領上刺繡著吉祥精致的花鳥圖案……。

她們忙碌著。說笑著。賣弄著熟練地針線活。嘖嘖稱贊著青霞是貴人自有貴福。嫁入富劉家。算是掉進錢窩里了。不時地。她們還扯一些閨房中地秘聞。夫妻之間地臉紅事。可笑之處。便放開喉嚨大笑一通。

馬丕瑤地夫人楊氏。不時地到側院里走走坐坐。看給青霞制辦地陪嫁衣物準備地怎麼樣了。盡管還沒有確定婚期。她還是提前安排著。因為尉氏地劉家已經兩次派人來府上商量迎娶青霞地事了。只是馬丕瑤入京服闋。不在府里。楊氏不敢擅自應承了劉家。卻安排家人請來村里針線活較好地婦女們。給青霞制辦陪嫁衣物。因為這是少不掉地事。省得到時候趕急。

當那幫賣藝人剛鋪圍場子時。在側院里趕針線活地她們便听到了。因為馬府地大門前。是將村里最大地一片空闊處。來將村雜耍地賣藝人。幾乎都不約而同地將場地鋪設在那里。

一個年長點地婦女像听到了什麼。突然停下捏繡花針地手。側耳听了听說︰「外邊這麼亂呀。會不會是玩雜技地又開始進村了。」

當隨著銅鑼被敲響。傳出孩子地喲唱聲時。側院里地婦女們便七言八語地說笑︰

「被老妖婆說對了。果真是玩雜技地進村了。」

「是老妖婆的耳朵尖,听的遠。」

「哈哈哈……」

……

因為驢的耳朵尖,若哪個人被說成耳朵尖,便是被比喻成了驢。被人稱做老妖婆的年長婦女盡管被罵成是耳朵尖,卻並不生氣,因為看似罵她耳朵尖,實則夸贊她听力好,于是,她便也笑著回罵︰「我的耳朵尖,您的尾巴長……」

一聲聲的銅鑼響,一聲聲的喲唱,撥亂著她們的靜心,剛才還在賣弄的針線活,突然生疏了。于是,做針線活的她們便坐不住了︰

「今年咱村這還是第一次呢。」

「這只是個頭,以後便沒完沒了。」

「反正天晚了,也出去看會,畢竟是大長一年沒看過雜耍了。」

……

剛走到側院門口的楊氏,听到她們的對話聲,不由自主地仰頭望天空,太陽正西掛,天色將欲晚,率先歸巢的倦鳥,呢喃著結伴從頭頂飛過;南歸的大雁,排兵布陣似的鳴叫著,行軍在雲卷雲舒的遠天上。還有府門外那七喲八喝的鋪場子聲,銅鑼的召喚聲,喲唱的吸引聲,仿佛也加快結束了本來就秋天日短的一天。于是,楊氏一進側院便說︰「早點收活吧,外邊有耍雜技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遺孀最新章節 | 遺孀全文閱讀 | 遺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