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我喜歡的張愛玲 第七十章 張愛玲的“心經”的記憶

作者 ︰

這里我們繼續欣賞張愛玲的一篇中篇小說《心經》。

《心經》講的是一個女孩戀父的故事︰

主人公許小寒從小到大,一直依戀著父親,隨著年齡的長大,原先朦朦朧朧的依戀變成了熱烈的愛慕。許小寒的爸爸媽媽許久已沒有一點愛戀可言了,只不過為了婚姻的完整勉強湊合在一起。爸爸是魅力依舊成熟的男人,母親的紅顏不再,許多年來,聯系他們的就是日漸長大的女兒,悲劇在無聲無息中上演,女兒愛上了自己的爸爸,父親在干旱的婚姻生活中無意識地把自己的女兒當成了沙漠中的綠洲,而母親也知道女兒在暗暗地和她較勁爭奪著同一個男人。

許小寒過20歲生日那天,她的同學段綾卿、鄺彩珠等一群女孩子,一起為她祝福。正談笑著的時候,許小寒的爸爸許峰儀回來了,許小寒把同學們一一向爸爸作了介紹,並對同學們說以後別把她爸爸錯當做她的男朋友,這是許小寒潛意識的流露。

之後,愈演愈烈,許小寒為了爸爸,把一直愛著自己的男同學龔海立推給了段綾卿,她要她爸爸知道,她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她撲簌簌地落兩行眼淚,將臉埋在爸爸的肩膀上,牽著爸爸的衣袖子,試著把手伸進他的袖子里去,幽幽地道︰「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離開你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要說︰她為什麼不結婚?她根本沒有過結婚的機會!沒有人愛過她!誰都這樣想——也許,連你都也會這樣想。我不能不防到這一天,所以我要你記得這一切。」

她的爸爸是愛她的,開始的時候是出于天倫,有了這種愛,給予他精神上的慰藉,他才覺得這個家不寂寞,可是對于一個中年的家庭男人來說,在寂寞而無味的生活里,在他的潛意識深處,未嘗沒有些許不易察覺的對女兒的情愛成分,看著女兒一天一天長大,出落成楚楚可愛婷婷玉立的姑娘,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控制力了︰

「隔著玻璃,許峰儀將手按在許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黃的圓圓的手臂,袍子是幻麗的花洋紗,朱漆似的紅底子,上面印著青頭白臉的孩子,無數的孩子在他的指頭縫里蠕動。許小寒——那可愛的大孩子,有著豐澤的、象牙黃的的大孩子……許峰儀猛力掣回他的手,仿佛給火燙了一下,臉色都變了,掉過身去,不看她。」

他終于明白不能看見她了。他得想辦法制止自己的感情發展,他想把她送到她舅母那兒去,或自己離開家到莫干山去過夏天,但這些都不能徹底擺月兌許小寒對他、他對許小寒的愛,最後他選擇了一條令女兒完全死心的道路,和許小寒的同學段綾卿戀愛了。段綾卿和許小寒的家庭不一樣,她父親死得早,只有她和寡母寡嫂在一起生活,過早地失去了家庭的幸福。

同許小寒一樣的是,段綾卿也渴望一個父親般的男人的愛,所以段綾卿也不愛同班品學兼優的同學龔海立,而選擇了許小寒的父親;許峰儀也試圖從段綾卿身上找到女兒的影子,作為退而求其次的寄托。許小寒鬧,哭,勸說,阻止,以死威脅,都沒有用。一直在父女的感情陰影里痛苦了七八年的母親,終于找到了解救女兒的機會,她成全了許峰儀和段綾卿,對許小寒說︰「不讓他們去,又能怎麼樣?你爸爸不愛我,又不能夠愛你——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

許小寒哭著對母親說︰「你對我這麼好呀!我受不了!」

這麼多年來,許小寒犯了罪,她將父母之間的愛情慢吞吞地殺死了,一塊一塊割碎了——愛的凌遲!母親把她送到北方區療養,對她說︰「你放心……我……我自己會保重的……等你回來的時候……。」

《心經》是一篇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小說,戀父好像與張愛玲相去甚遠,但對于年長者的愛是張愛玲始終的情結。無論是《心經》里的主人翁許小寒對父親的愛戀,還是段綾卿在沒有父愛環境中的畸形感情都凝聚著張愛玲自己的體驗。許小寒對她的父親說︰「男人對于女人的憐憫,也許是近于愛。」

一個女人絕不會愛上一個她認為楚楚可憐的男人。女人對于男人的愛,總得帶點崇拜性的。

張愛玲如許小寒,她在和她的朋友蘇青對談時也曾說過︰「女人要崇拜才快樂,男人要被崇拜才快樂。」她在散文《造人》一文劈頭就說︰「我一向是對年紀大一點的人感到親切,對于和自己差不多歲數的人稍微有點看不起,對于小孩則是尊重與恐懼,完全敬而遠之。」

後來張愛玲嫁給了一個比自己年長15歲的胡蘭成,事情在這里已經有一些苗頭了吧。後來在美國張愛玲又嫁給了比她大29歲的賴雅。

一本《傳奇》是說不盡的。從它一問世到如今,沒有人不為它的奇特的思想,奇特的藝術所驚嘆,現代文學史上一個不可理喻的「奇跡」,雖然歲月流逝,也褪不去它自身的光彩,永久保持著那一份高古而又豁達,清奇而又繁縟,含蓄而又飄逸的魅力。這一時期的張愛玲的作品,無論小說、散文、劇本,都代表著她智慧之花的絢爛開放,就連她的人,也隨著她的作品的繁盛達到了情感的盛開時期。

上海成就了張愛玲,還是張愛玲成就了上海,已經無從分辨。但是戰亂中的「孤島」必定成就了上海的一段海上傳奇。伴著顯赫而沒落的家世,張愛玲出身在上海,在這里度過不幸而黑暗的童年,在這里與胡蘭成結下一段孽緣,在這里創造了文壇的神話。數十年過去了,上海繁華依舊,只有才女不在,不免留下一聲嘆息,再沒有那樣冷漠平靜的聲音,再沒有那樣洞察靈魂的眼楮,再沒有那樣與上海的氣質融為一體的文人了。

70年前,(40年代始)上海沒來由地綻開了一朵奇麗的花,離開了上海的養分,張愛玲這朵花便「萎謝了」,這不只是張愛玲的愛情和青春的「萎謝」,還有的是張愛玲的文采的「萎謝」,還有的是一代才女的才情的「萎謝」。

張愛玲是中國文壇中女性的神話,她「趁早出名」在文壇上擁有一席之地,那樣神秘而傳奇,吸引著人們去開拓,這個「屬地」帶著上海的底片,帶著市井人家的苦樂人生,它也就是海派的特色。

她的作品就是一幅幅老照片,背景是上海,盡管拍照時五光十色,現在已微微泛黃,那相片中的人物也透著歷史的痕跡,服飾、發型都已過時,可眼楮里還放著光,張愛玲就是這個攝影師,用鏡頭框住了她所感興趣的一切。時間過去了,我們對這些老照片的一切都有著強烈的興趣,但最有興趣的是拍照的人,我們用這些照片投射出各式的影子,幻想者的影子就是張愛玲,但通過文字浮光掠影就是真實嗎?我們想靠她更近一點,也許會更多的了解她在上海的生活,這樣也就更了解了她的靈魂、也就更了解了她的世界。

這里我們結束了張愛玲的部分作品的欣賞,結束了她那珠玉滿盤、美不勝收的部分文章,無論從哪個角度解析,都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回味。

雖然還有一些朋友不盡興,還想了解張愛玲的更多的作品,比如《十八春》,比如《赤地之戀》,比如《浮花浪蕊》太多太多的作品值得我們用心去讀,還有台灣導演李安近年拍攝的電影《色.戒》;還有香港導演許鞍華拍攝的《半生緣》等等,太多太多的作品

這里再一次告訴朋友們,讀張愛玲的作品需要用靈魂去閱讀,讀張愛玲的作品需要用一生慢慢的去閱讀!!!

還是讓我們再次走近張愛玲,看看那美麗月光下的一個又一個的「傳奇」故事;看看她轟轟烈烈的愛情;看看她沉湎于想象與記憶的唯美姿勢;看看她燦爛之後的歸于的平靜;看看她晚年選擇的一種自己與自己對話的生存方式;看看她以絕美的姿態接受了時間和命運;看看她以一種怎樣的超人的氣魄、以一種怎樣的最潔淨、最簡單、最安靜、最高貴的方式離開的人間

第七十一章開始,我們繼續追尋她的足跡,追溯她的人生軌跡…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研究我喜歡的張愛玲最新章節 | 研究我喜歡的張愛玲全文閱讀 | 研究我喜歡的張愛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