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我喜歡的張愛玲 第七十一章 窺探張愛玲

作者 ︰

1943年——1944年的現代文學史上,應該毫不猶豫地記錄下《傳奇》的名字。或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年應該是「傳奇」年,或者是「張愛玲」年。

當然,關于這一年應該大張旗鼓地記錄下《傳奇》這本杰作的緣由和意義,是需要時間和文明的演進來證實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正在證實這件「懸案」。

《傳奇》的問世,在當年能轟動一時,人們主要是因為其內容和藝術的「傳奇」。就《傳奇》論《傳奇》,是當時文壇的焦點,鮮有例外。這是《傳奇》出現得太像「奇跡」,太令人矚目的特點所致。

但是,現在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後我們再看當時的《傳奇》,發現她的歷史意義和藝術成就絕不僅僅限于此。

偉大的評論家傅雷當年的評論文章就可以拓展開去探索《傳奇》,但他也同樣被《傳奇》的「傳奇」色彩吸引住了,而遺留下這樣一個闊大的小說空間供後人們去幫填補。

傅雷這樣說過︰「毫無疑問,《金鎖記》是張女士截止目前為止的最完滿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

很明顯,傅雷是把魯迅小說的某種特點同張愛玲小說的某些特點相提並論了。可以相提並論的究竟是哪些特點呢?很值得讓我們嘗試著理一理。

首先,張愛玲的筆下,突出地描寫了一批民國時期殘存著的女奴群像。

正如張愛玲自己所說,她喜歡描寫那些普通人的人生安穩的一面,而非奇拔的人生飛揚的一面。她要寫的是芸芸眾生中最為廣大的負荷者,並于這些最普通的最常見的俗事中現出人生悲涼的深刻意義。

于是,張愛玲筆下那些普通人的傳奇故事里,尤其是男女主角所牽牽絆絆的情愛悲劇以及毫無例外的蒼涼身世,確實顯露出帶有民族文化心理深層中普遍的國民意識,即女性的「原罪意識」,以及「女奴意識」。

張愛玲為中國女性們掀開了女性心獄充滿蒼痍的一頁,活畫出一群生活在長長的黑夜中的女奴群像。

在中國女性作家中,還沒有一個人像張愛玲這樣對女性的深切同情和關注,去孜孜于女性的淒慘、悲涼命運的寫生。如果說,魯迅畢生致力于國民劣根性的批判,是對民族文化心理建構的一個貢獻;那麼,張愛玲對女性意識里「女性原罪」意識和「女**性」意識的展露和批判,則是張愛玲對民族文化心理建構的一個補充,是對女性意識的進化和發展的一個貢獻。

從這個意義上講,張愛玲與魯迅同在一個偉大的位置上。

張愛玲《傳奇》的出現,恰好是「五四」以後女性文學幾十年後的新的拓展。她不同于丁玲們擅長寫大時代的喧囂生活中飛揚的一面,而是寫出了一個沉穩篤實如千百年汩汩東流的江水一樣恆長的歷史現況。

這些活躍在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們,是生活在古老中國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們歷經數代,卻一任時代之光在她們身上流過、掠過,除卻攀援住個別短暫的光亮,看清她們的目標,以繼續苟延她們不屬于自己的生活外,她們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們幾千年已經習慣了的掙月兌不開的心獄里。

這群女奴們她們全然沒有時代氣息下所常有的騷動和憧憬;但她們卻熟悉的,幾千年的封建意識所造成的生生世世為男性附屬的女性世相;這些女性世相都被張愛玲展示得淋灕盡致。

人們雖然熟知歷史上女性的卑弱,但在文學上還沒有將這種卑弱的歷史刻畫得如此蒼涼到令人驚恐的程度。原來卑弱的女奴歷史,其中有一半是她們甘願為奴的。

張愛玲在自己《傳奇》的前言中說︰「書名叫《傳奇》,目的是在傳奇里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這些普通人,多半是普通的女性,在外表上,她們各具不同時代所賦予的色彩,間或也有受過西洋教育的知識女性。但骨子里,卻都驚人地一致擁有一顆女奴的魂靈。

這些女性,大都是生長于舊家庭,生活于行將破滅或已經破落的書香門第。她們坦然地、無所困惑地接受現代文明的饋贈,或做職業女性、交際花、或跳舞談西式戀愛,但在她們身上,總一樣彌漫著一直陰暗的氣息,整個心態和生存狀態都似《傳奇》封面上的女郎一樣充滿了鬼魅之氣。

這群女性她們仍舊是為男性世界所苦惱、抽泣,剛剛過去不久的火熱時代留給她們的僅僅是生活形式上的變革。她們的意識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舊只屬于生活在陰暗中的女奴。

在這些女性中,有知識的如白流蘇——《傾城之戀》的女主角;無知識的如曹七巧——《金鎖記》的女主角;為經濟的如敦鳳——《留情》的女主角;為愛情的如葛薇龍——《沉香屑.第一香爐》的女主角;這些老老少少的女性全被一只巨手扼制著,這只巨手來自于代代相傳的封建傳統意識,來自于世世承襲的女性生來是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識」。

無論她們的一生是幸運亦或不幸運,甚至不惜由一個城市的毀滅來成全一份短暫的愛情。她們生存期間的,都是一個灰色的沒有生氣的死人世界。

《心經》中的少女許小寒,正值豆蔻年華,卻為戀著自己的父親而一再扼殺健康的愛情;《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嬌蕊,卻為了自私又虛偽的佟振保而毀掉自己的家庭……無論是新派、舊派,這些女性都是自覺自願地甘居于男性的腳下,血淚斑斑,情感錯亂,在「千蒼百孔」的感情世界中掙扎。完全應了張愛玲的感嘆︰「人間無愛」、「奴性何時了」。這些女奴們的群像有的只是一份錯位的、失落的、永不純潔的病態情歡。

張愛玲以她的青春的生命去識讀出這令人驚心動魄的歷史悲劇,不能不說這本身就是傳奇。自然,張愛玲自己並非自覺地意識到她描摹的世界的歷史深刻性,但她以女性的直感和她善悟的聰穎去描摹掙扎在心獄煎熬中世代女性的群像,確實是她的偉大之處。

《金鎖記》里的曹七巧是直接受到封建宗教勢力的受害者的典型,這種勢力是由金錢形式出現的。曹七巧是黃金的受害者,是「遺老家庭里一種犧牲品,沒落的宗法社會里微不足道的渣滓。」傅雷是這樣評價的。

因為金錢,曹七巧犧牲了自己的青春、愛情、和正常人的生活,被迫守著一個活如僵尸的丈夫。金錢像一把沉重的枷鎖窒息住她正常的呼吸。而當她以青春、愛情以致人生的代價贏得了黃金後,她卻已被枷鎖壓得扭曲了人性;她把過去所遭受的一切,全部變本加厲地報復在子女身上︰破壞兒子的婚姻,拆散女兒的姻緣。

那種被黃金異化了的女性偏狹陰暗的心理,就在這黃金與報復的間隔中反復踫撞,踫撞得滿身都是傷痕。人們看到的僅是表面上的作崇,但的後面不是還有更冷酷的黃金麼。所以,張愛玲的筆下便有了曹七巧在面前亦不動心的冷酷心理︰

「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里,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這些年來,他跟她捉迷藏似的,人是近不得身子的,原來還有今天!可不是,這半輩子已經完了——花一般的年紀已經過去了。人生就是這樣的錯綜復雜,不講理。當初,她為什麼嫁到姜家來?為了錢麼?不是的,為了要遇到姜季澤,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姜季澤相愛。……十年過去了,他也老了,然而究竟還是那個人啊!他難道是哄她嗎?他想她的錢——她賣掉了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暴怒起來。……」

曹七巧的最後一點也被黃金的枷鎖榨干了。她心有不甘,她需要別人為了她的犧牲也付出些什麼,不管這別人是否自己的親骨肉,只要能夠補償她的變態心理。于是,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情人被自己趕跑了,親戚不敢上門,她只是變本加厲地折磨著自己的親生兒女。當復仇成功,兒女替自己的母親還了一生的情債之後,曹七巧滿足了?!

曹七巧的一生是女性生崖中最蒼涼的一生,她幾乎扮演了雙重角色,是被迫害的女奴又是迫害女奴的奴隸主。這種非人非鬼的女奴生涯已經演了幾千年,卻沒有謝幕。張愛玲在小說的結尾處寫出了給人以無限啟示的句子︰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有完——完不了。」

「完不了」這三個字,無奈中浸透著蒼涼。揭示出女性生生世世被男性所控制的宗法社會統治的悲慘命運。《金鎖記》不僅僅是現代文學史上描寫殺人之最,也是描寫黃金殺人的經典之作。

自然,張愛玲筆下的女性世界,並不代表女性的全部。她僅僅描摹了生活的心獄中女性原始心態,而這心態,則是女性最原始而又恆久存在的「原罪意識」,它揭示了女性幾千年生活在男性精神控制下的陰影中。在男權為主的社會,女性作為性角色出演的,只是一個被男性社會役用的什物。

在作為主宰女性辛酸歷史的男性世界,在張愛玲的筆下,就沒有一個挺直了腰板的女性形象。自私、虛偽、萎縮、羸弱無用,並兼有封建的大男子意識,又從另一個側面昭示了女奴們無望的生涯,她們的世界確實是沒有出路的。

盡管今天時間的車輪已經滾滾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是文明的今天還是遺留下了許許多多女奴意識的劣根性。我不由得仰天長嘆︰奴性何時了??

一本《傳奇》,實際上是在提醒女性︰女性那無盡頭的心獄生活難道不應該盡快結束??《傳奇》便是替我們展示了生存在陰暗心獄里人們的眾生相。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沒有活得健康的,生得昂揚的,張愛玲實在是從反面向人們亮出了此路不通的警牌。尤其是警示女性此路不通。

可以說,張愛玲對女性世界的披露與揭示,與魯迅對國民劣根性的鞭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她是第一個對女性的女奴意識做出系列展示的作家,也是唯一揭示了女性自身就是阻礙自己發展的主要因素的現代女作家。

她是現實的,客觀的,盡管她寫《傳奇》時並不是擔當了這一歷史重任,但作品的歷史意義卻標志了她在現代文學史上,尤其是在現代女性文學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傳奇》里的女性的眾生相,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通過它能識讀出社會的進化究竟到了哪個程度,張愛玲讓出演了幾千年的女奴時代做了一次出色的謝幕。

如果說,張愛玲的小說僅是寫女性的悲劇,是純粹的女性文學,這就低估了張愛玲作品的歷史價值。實際上,對女性「原罪意識」的展露和鞭撻,僅是張愛玲小說內容的一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張愛玲的小說便有不同的認識意義和價值。

張愛玲的對封建遺老遺少們腐敗生活的描寫;對男性虛偽畏縮的描寫;對人性空虛、膽怯的描寫;甚至對小市民們凡人瑣事的描寫;都使張愛玲的小說呈現出多晶體的立體效果,不同的側面透視出不同的社會現實,而不同的人生生態,卻都一樣透著冰寒徹骨悲涼的底色。

張愛玲小說的這層悲涼底色來自于她內心深處的悲涼。從張愛玲身世和童年家庭的影響來看,張愛玲性格的形成受其影響很深。作為一個顯赫家族的後裔,一個有著貴族血統的後代,她對自己家庭的關注應該是本能的,事關已身的。因此,她是眼看著自己高貴的家族如何在這個急劇裂變的社會逐漸瓦解、破敗,心中的失落是徹骨的。

她那曾經榮華富貴的家族日漸衰亡,在父親這一輩已經明顯的顯露出來。因此,作為一個階級、一個家族的失落感,深深沉積在張愛玲的內心深處;另一方面,張愛玲也是自己家庭的失落者。作為一個敏感內向、天分極高而悟性頗深的女孩,家族的沉落使她更多地在心理上、感情上依戀父母。然而父母自身的關系已危在旦夕,朝朝暮暮的爭吵,曠日持久的不和與冷戰,使張愛玲愈發孤獨無靠。如同神話般輝煌的祖父、外祖父的家族已經遙不可及,但伸手可觸的父母情愛也抽絲般遠離她去。

她是她的家族失落後的見證人,又是她家庭解體的受害者。雙重的失落,使她的眼光不能不專注、探索地尋找,在尋找這個官宦世家沉落的原因,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尋找著自己生存獨立的位置。

當然,尋找是一種本能、潛意識的。作為現象展示在張愛玲眼前的,則是與整個時代、社會、人生月兌節的腐敗。于是,各種「傳奇」一樣的社會奇胎、畸形,都無一遺漏地進入張愛玲那由特殊的失落者心態構成的審視視角中,才有了希圖在急劇破壞的時代中,意欲挽住時代車輪、保留著陰濕腐敗的「清朝王庭」的上海、香港的遺老遺少們,比如《沉香屑》的描寫,比如《傾城之戀》的描寫,都是在描寫遺老遺少們的失落的心態,從而才有了整日沉浸在「白日夢」里的、被遺棄的、孤獨的聶傳慶們。如對《封鎖》、《花凋》、《茉莉香片》的描寫無不滲透著遺少們的孤獨與被拋棄。

這些現實繁衍的社會疾病或者說階級痼疾,使張愛玲自然產生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涼,以這樣的生存狀態想要攀援住從輝煌激烈的時代折射進來的光束,顯然無力、無助。然而即使是這些沒有價值的存在,卻已安然存在了漫長的幾個世紀。

時光如流水,這些沉穩的人生一面卻隨著逝水年華滲透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的生活中,這自然又引起了張愛玲的探究。70年後的今天,在這如火如荼的改革年代、金融年代自然又引起了我們對張愛玲的探究。這是一個輪回!!!

因此,張愛玲對生活沉積面的描寫,不單單如批評家們所寫,是出自「失落者」的悲涼,在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她找到了「家園」,但她並不願意進入,因為她從這個「家園」中窺探到了它的本質的空泛和無情。她從這些人類惡疾、社會病態、歷史傳奇中見到了真正的人性悲涼。這才是她尋尋覓覓所得,才是她固執地幾乎是津津有味地描寫變態的人性、無情的婚姻、悲劇人生的癥結所在。

于是,她以一個「失落者」的身份在書寫了幾頁生活書卷以後,便冷靜地做出了結論︰「人間無愛」。同時向人們呼吁著︰「奴性何時了」。

注1︰今天是「3.8」國際婦女節,是我們女人的節日,在這里向我的讀者、向我的朋友、向我的張迷、向我們女同胞們問候,祝我們在自己的節日里快快樂樂!!!

注2︰本來計劃沒有這一章節,正巧趕上今天是3.8婦女節,考慮再三,臨時趕寫《窺探張愛玲》這一章節插入。一來是告誡我們的女同胞們清除自己的女奴意識,活出自己。二來以示對最近展示的張愛玲的9篇美文做個探索、總結、與交代。

注3︰下一章節繼續回到張愛玲成名後的精彩人生記憶。

注4︰乘此今天是我們自己的節日,今天我在我的中經網的博客里發表了《別傻了、女人》,歡迎朋友們去閱讀,去對照自己。《別傻了,女人》這篇文章也是我送給我這里愛我的讀者、和我愛的網友們、我的張迷們的節日禮物。祝朋友們節日快樂!

我的中經網的網址︰

/html/06/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研究我喜歡的張愛玲最新章節 | 研究我喜歡的張愛玲全文閱讀 | 研究我喜歡的張愛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