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15.第二八回 西太後投毒稱佛 黑旗軍越境抗法(上)

作者 ︰ 若愚

第15節第二八回西太後投毒稱佛黑旗軍越境抗法(上)

第二八回西太後投毒稱佛黑旗軍越境抗法(上)

傳說︰佛教的創始人,名喬達摩,姓悉達多,是古印度釋迦族的王子。他目睹世人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生老病死、痛苦不堪,決心追尋其根源所在;遂放棄王位繼承權而離家出走,四處求索。然探尋多年,卻未能求得正果。一次,喬達摩來到一棵大樹下休息,瞑目盤坐,虔心滌慮;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終于悟出了人生痛苦之根源所在。他發現︰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痛苦,貪痴嗔愛亦致苦;而痛苦之根源全在于人有各種各樣的**。有的人家境貧寒,卻一心想吃山珍海味,想穿綾羅綢緞。有的人出身低微,本是一介布衣,卻朝思暮想著飛黃騰達、高官厚祿。有的人窮困潦倒、身無分文,卻夢想著擁有金銀滿箱,榮華富貴。有的人坑蒙拐騙,強取豪奪,殺人越貨,其目的是想佔有他人的財物。正是在種種貪欲的驅使下,使無數的人起早睡晚苦追求,爭名奪利鬧不休;騎著毛驢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追求的過程是痛苦的,而當最終未能如願,徹底失敗後則更苦。誠所謂人生在世,苦海無邊。喬達摩進一步思考後認為,要解月兌人生之種種苦難,唯一的辦法是消滅各種**。雖然人生苦海無邊,然能滅欲者即可回頭是岸。即使是殺人如麻的罪魁,一旦放下屠刀,真心悔悟,亦可立地成佛。事能知足心常樂,人無貪欲品自高。是故,要解月兌人生之苦難,就必須消滅各種**。喬達摩因有此番感悟而超升為佛祖,他的思想便成為佛教,而佛教之核心便是「滅欲」二字。

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佛祖自己放棄王位,遁入山林修行,固然是其偉大之處。但如果芸芸眾生,都看破紅塵,效仿佛祖不吃不穿,亦不養育後代,人類豈不滅亡?佛教豈不謬矣?是故,潛心頓悟︰佛祖所倡導之「滅欲」,並非要戒除一切**,而是要人戒除損人利己、貪得無厭之「貪欲」。事實上,人生在世,飲食男女、繁衍後代之正常**不應戒除,也戒不了。否則,連吃飯都戒掉,豈不大謬!

在古梵語中,佛者,大徹大悟也。菩提者,醒悟也。佛祖遂將身旁之大樹命名為菩提樹,以志感悟于此。隨後,佛祖開始廣收門徒,傳播自己的思想理論。其門徒又尊佛祖為如來、釋迦牟尼。如來者,先知先覺、不犯錯誤也。牟尼者,隱修也;釋迦牟尼者,釋迦族之隱修者也。

佛祖在傳教中發現,其門徒中慧根上智者少,鈍根下愚者多。為使鈍根下愚者亦能有所感悟,佛祖又制定了種種清規戒律,要求其門徒眼不觀色,耳不聞聲,遠離紅塵,避世修行;努力做到六根清靜,四大皆空,達到消滅貪欲、擺月兌痛苦之目的。其最高境界是超越自我,大慈大悲,解救眾生,月兌離苦海。

其實,按照喬達摩的思維邏輯,可以推知︰佛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只要消滅了各種貪欲,內心立即清靜,生活立即安寧。所謂的不吃葷、不喝酒、剃光頭、穿袈裟,都只是外在的形式;而能滅欲者,完全可以不講任何形式。酒肉穿腸過,不影響佛祖心中留。故能滅欲者,方能成佛。

後來,佛祖的歷代門徒不斷發揮,乃至于編撰了許多經典,以期發揚光大佛祖之思想,致使佛教之經文、典籍浩如煙海。于是,佛經便也有了小乘經與大乘經之分。小乘經主講修身養性,解救自我。大乘經主講濟世救人,普度眾生。我國唐朝的三藏法師到西天所取者,即大乘經耳。然唐三藏對古梵語理解不精,把《消滅貪欲之經》誤譯成了《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且以古梵語和古漢語混雜表述,晦澀難懂。後世之人,難解其中之奧妙,便以訛傳訛,致使中國人在佛教活動中,過分追求形式、外表,而忽視了內心的修煉和感悟。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貪欲不除,其吃齋、念經、剃發、易服、拜佛、蓋廟全是外像包皮,並非佛家之本質真諦。而一旦虔心內修,不害人,便是大善;無貪欲,便是真佛。至于「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之說,並非佛祖之真經,而是其門徒對佛經之歪曲和杜撰。

閑話帶過,言歸正傳。話說左宗棠進入內閣,位高權重,遂克己勤勉,晝夜操勞。按理說能夠做到大展宏圖,振興朝綱;然卻事與願違,處處踫壁。何以故?蓋因朝廷內部等級森嚴,忌諱甚多,兼之各種禮儀規矩,繁文縟節多如牛毛。不論是在軍機處值班,還是在總理衙門辦事,上有皇帝、兩宮太後和諸位親王,必須事事揣摩聖意,時時謹慎小心。下有平起平坐的各位大臣,多是些拉幫結派的官僚,一個個勾心斗角、精明圓滑,遇事推諉扯皮,辦事效率極差。左宗棠多年在外擔任封疆大吏、三軍統帥,養成了一種令出法隨、雷厲風行的作風,加上心直口快、脾氣火爆;對各種陳規陋習極為不滿,難免出言莽撞,得罪同僚。他勇于任事,又非常認真;因此,便顯得與同僚格格不入。初時,朝臣們對左宗棠的功勛就甚為忌畏,及至見到他那剛正不阿的脾氣,辦事急如星火的作風,簡直近于「狂傻」,于是紛紛敬而遠之。左宗棠不會拉幫結派,又對朝政直言不諱;天長日久,不免得罪了許多人,招來許多怨恨和誹謗;在皇上和太後跟前說他壞話的人,便逐漸增多。

當然,也有人對左宗棠的坦蕩直率和敢做敢為非常欣賞,醇親王奕贊美他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拘小節者難成大事。左相國理政,頗有大將風範。」軍機大臣翁同和認為︰「左中堂辦事,有豪邁之膽氣,足以掃蕩官場萎靡之風。」兩宮太後因念左宗棠功勛卓著,又是三朝老臣,尚能特殊優待,多方寬容。然而,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不管別人怎麼說、怎麼看,左宗棠始終依然故我,言行魯莽。

清廷規矩,軍機大臣上朝時,只有領班的親王可以上奏、應對,其余的人不能隨便發言。只有當皇上或太後指名問到時,才敢奏對;否則,便是越次失儀之舉,領班的親王會很不高興。一次,左宗棠越次講話,請求給部將王德榜差事。太後對他不講規矩十分不滿,但念其是功勛老臣,當場同意;然此舉卻讓恭親王極不高興。下朝之後,在軍機處談論時,左宗棠仍不識趣,又提出讓王德榜上朝謝恩。惹得奕?怒氣攻心,翻著水泡眼,奚落道︰「且待之。詔書未發,謝什麼恩?」眾人不歡而散。

在朝廷中,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必須十分謹慎。說錯一句話看似小事,有時卻會釀成大禍。一日,慈禧太後因病休息,只慈安太後一人臨朝。傍晚時分,宮中突然傳出消息︰慈安太後駕崩。大臣們聞訊,急忙趕到朝房,等候傳旨。眾人肅穆靜坐,誰也不敢講話,唯獨左宗棠忍耐不住,大聲嚷嚷道︰「今早見到東太後,聖體康健。怎麼會突然晏駕?我就不信。」眾臣听了,無不大驚失色。身旁的翁同和趕緊制止,叫他不要再說話。然而,為時已晚。左宗棠的大喊大叫,已經被太監听到,並迅速報告給慈禧。慈禧听後,罵了句︰「老兵狂悖」;正要發作,忽然轉念一想,把後半句話又咽回肚里。

原來,兩宮太後積怨甚深,其中緣由則說來話長。東太後慈安出身名門貴族,自幼博學多識,性格嫻淑,心底善良,忠厚誠實。入主東宮,名位最高;母儀天下,人心悅服。西太後慈禧出身小宦之家,粗通文墨,然天性精明,向往一步登天,盡享榮華富貴,遂以秀女身份入宮。因容貌嬌媚,又工于心計而得寵于咸豐皇帝;賴生育皇太子載淳而晉封為懿貴妃。咸豐崩,載淳繼承大統,尊慈安為東太後,尊生母懿貴妃為慈禧太後,又稱西太後。按皇家祖制,西太後的地位低于東太後。為了爭奪權力,慈禧太後一手策劃了「辛酉政變」,殺親王、誅大臣,實現了垂簾听政。後來,為爭奪權勢又逼死同治皇帝及其皇後,再度垂簾听政;其心腸之毒、手段之辣,讓滿朝文武大臣無不毛骨悚然。對此,慈安太後每每心懷惻隱,勸其做事不可太過,由此引起慈禧的不滿和嫉恨。兩宮太後時常意見相左,慈禧爭強好勝的性格,無法容忍不同意見,更無法容忍有人比自己地位更高。盡管慈安處處忍讓,可慈禧依然心懷不滿,終于暗起殺心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