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11.第三六回 光緒帝百日維新 西太後一夜復舊(上)

作者 ︰ 若愚

第11節第三六回光緒帝百日維新西太後一夜復舊(上)

第三六回光緒帝百日維新西太後一夜復舊(上)

康有為不想革命,只想改良;他看不起億萬「愚民」,眼楮只盯著一個皇上。1897年11月,德國搶佔了膠州灣,再次引起舉國震動。康有為又來到北京,他第五次用上書方式叩擊紫禁城的宮門,提醒皇帝道︰「萬國報館,議論沸騰,海內惶然,愚民蠢動,咸以瓜分中國為言。亡國大禍,迫在眉睫,必須當機立斷,迅速維新變法,否則,皇上和諸臣將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同時,他四處鑽營,終于打通了一步登天的關節,與都察院的官員高燮曾拉上了關系。經高燮曾推薦,光緒皇帝準備召見康有為;但卻遭到了恭親王奕?的阻攔。奕?道︰「按我朝祖制,非四品以上官員,皇上不得接見。」光緒無奈,只好下令由大臣接見康有為,代為問話。

1898年1月24日,康有為被邀到總理衙門,與五位朝中大臣對話。康有為被帶進議事廳,他的對面坐著北洋大臣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新軍統帥榮祿、戶部尚書翁同和、刑部尚書廖壽恆、戶部侍郎張蔭桓。康有為剛一落座,李鴻章便傲慢地道︰「汝既為讀書人,就當遵守祖宗成法。豈能違背祖訓,妄言改變。」康有為立即反駁道︰「世間萬物皆處在變化之中,祖宗成法亦然。法既積久,弊必叢生,故無百年不變之法。只有推陳出新,順時而變,國家才能富強,才能稱雄于世界。」李鴻章擊桌喝斥道︰「違背祖制,即是不忠不孝。」康有為淡然一笑道︰「變法維新,旨在富國強民,焉能說成不忠不孝。依大人所言,祖宗之法不可變。我請問大人,祖宗之法是用來保護祖宗之地的,而今,祖宗留下的廣闊疆土,為何被洋人割佔、瓜分?出賣國土是否違背祖制?把祖宗百戰得來之土地,拱手送給洋人;這是忠,還是孝?」真是一語擊中要害,李鴻章多次簽訂賣國條約;忽被當面質問,不由得面紅耳赤,氣得胡須亂顫,無言以對。榮祿在旁邊看到李鴻章的狼狽相,便接過話茬,氣呼呼地道︰「天不變道亦不變。祖宗之法,完美無缺;孝子賢孫,只能恪守。」康有為笑道︰「用祖宗之法,治理祖宗之地,實屬陳腐之見。如今,列強威逼,祖宗之地已經難以保全;時代變了,祖宗之法非變不可。譬如︰老祖宗並未設立總理衙門,而今天我們卻在總理衙門議事。老祖宗帶兵打仗,只用弓箭、大刀、長矛。大人身為北洋新軍統帥,為何不用弓箭長矛,而改用洋槍洋炮,豈不是違背了祖宗之法?請問大人,您忠在何處,孝在何處?」幾句話說的榮祿張口結舌,不敢再言。廖壽恆見李鴻章、榮祿二人理屈詞窮,便有意轉移話題,捋著胡子,搖頭晃腦地道︰「皇帝乃是天子,臣民必須效忠,才能興國安邦。汝卻要設議會,行立憲,豈不是目無皇帝?」張蔭桓也隨聲附和道︰「對。設立議會之後,將我大清皇帝置于何處?」康有為挺身而起,神色莊嚴地道︰「我大清皇帝至聖至明;可如今在皇上周圍,有許多貪官污吏,瞞上欺下,致使朝綱紊亂。而設議會,行立憲,可使皇上直接傾听百姓疾苦,了解國家安危,從而采取有效之策,安邦興國,強基固本。國家興旺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皇上必會受到萬民擁戴,成為流芳百世之明君。」這一席話,義正詞嚴,直說得廖壽恆、張蔭桓難以應對,默然無聲。

在五位問話大臣中,只有翁同和始終一言未發。他听著康有為的慷慨陳詞,心中暗想道︰「此人能言善辯,絕非平庸之輩。若被皇上任用,推行新政,必將有益于國家自強。」談話結束後,翁同和當即進宮,向光緒皇帝詳細匯報了問話內容。隨後又補充道︰「日本、俄國原本比我國落後,經過維新變法,皆已走上強盛之路。我們應積極效仿,奮發圖強。」光緒嘆道︰「變法之心,朕早已有之。可母後不允,朕也是身不由己。」翁同和道︰「康有為有經世之才,救國之方;皇上是否召見他?」光緒面帶難色,思之再三,仍然不敢違反舊例召見,更不敢破格擢用康有為,只是下令道︰「從今以後,康有為若有奏折,可即日呈遞,任何人不得阻攔。著康有為將其著述之書,盡快呈上,供朕御覽。」

翁同和出宮傳話,康有為欣喜若狂,又寫了第六次上書——《應詔統籌全局折》;明確指出︰「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為強,守舊則亡。以皇上之明,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他向光緒皇帝提出了「大誓臣工以定國是,設對策所以征賢才,開制度局而定憲法」的主張,建議光緒皇帝仿效日本,設立法律、度支、學校等十二局,推動中央變法,實施新政。同時,進呈了他寫的《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等書,供皇上借鑒。康有為精神亢奮,朝思暮想,不久又寫了第七份上書,詳細介紹日本明治天皇變法的過程,俄國彼得大帝維新圖強的事跡,以激勵光緒皇帝之決心和勇氣。光緒皇帝讀後深受鼓舞,決心效仿實施。

康有為一面鼓動光緒皇帝,一面重新組建學會。他發動門徒四處搖唇鼓舌,爭取知識分子參與。其時恰逢會試,各省舉人雲集北京。康有為乘此良機,經過李盛鐸、梁啟超、康廣仁的活動,組建了著名的保國會。康有為慷慨陳詞,痛述國難當頭,形勢岌岌可危;又執筆起草會章,闡述宗旨︰「本會以國地日割,國權日削,國民日困,思維持振救之,故名為保國會。」「為保全國家之政權土地,為保人民種類之自立,為保聖教之不失,為講內治變法之宜,為講外交之故。」盡管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然參加保國會者只有一百八十六人;且達官顯貴及其子弟無一人加入。這真是倡之者嘵嘵,而應之者卻寥寥。

康有為等人毫不氣餒,繼續奔走呼號,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在北京、上海設立總部,在各地設立分會。保國會已初步具有資產階級政黨的雛形;在其影響之下,保浙會、保滇會、保川會等如同雨後春筍,不斷涌現;京城內外,人心動蕩,思潮澎湃。

維新派的主張,引起了封建守舊官僚的極度恐慌,立即群起而攻之。保國會成立一月後,御史黃桂鋆上奏彈劾道︰「近日人心浮動,民主民權之說日益猖獗;若準各省紛紛立會,恐會匪聞風而起,其患不可勝言。且該舉人無權無勢,無財無位,赤手空拳,從何保起?抵制外人則不足,盜劫內政則有余。保國會包藏禍心,乘機煽惑,糾合下第舉子,逞其簧鼓之言,巧立名目以圖聳听,冀博一準辦置之諭旨,便可以此為攬權生事之計。」御史文悌劾奏道︰「保國會之宗旨在保中國而不保大清。名為保國,實為亂國。」軍機大臣剛毅立即請求嚴加究辦,卻因光緒皇帝說了句「會為保國,豈不大善」,才免于查究。但消息傳出,頑固派接連恫嚇,一些會員動搖、畏懼,紛紛聲明退出;保國會經此挫折,隨之煙消雲散,聞者皆搖首回避。

此時,洋務派官僚張之洞趁機倒戈,反對維新,在報紙上發表《勸學篇》,主張讀書人應專心讀書,切莫參與政治活動;並重申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他認為變法決不能拋棄三綱五常的封建之道,大罵維新派「背祖忘親,蔑古誹今。」「方今中華,誠非雄強,然百姓尚能安其業者,由朝廷之法維系之也。使民權之說一倡,愚民必喜,亂民必作,紀綱不行,大亂四起。」而頑固派官僚則宣稱︰「寧可亡國,不可變法。」由此引起了維新思想與守舊思想的大論戰,雙方唇槍舌劍,激烈爭辯;互相攻訐,彼此批判;但卻有一個共同之處,即皇帝是必須保留的,絕對離不開的。

是年五月,恭親王奕?病死,減少了變法的阻力。康有為乘機催促翁同和提請光緒皇帝「當機立斷,實行變法」。翁同和向光緒皇帝道︰「皇上有心變法,已經半載有余,至今遲疑不決,使天下士子失望。」光緒道︰「朕手無實權,難以施行。」翁同和道︰「實權要靠爭取,不能消極坐等。」光緒道︰「如何爭取?」翁同和道︰「大膽起用新人,委以重任,方能結成羽翼,增強權勢。若優柔寡斷,皇上豈不是徒有虛名耳。」光緒聞言,內心刺痛,憤然作色道︰「是矣。朕不能再做假皇帝,要做真皇帝。」翁同和進一步激勵道︰「如今列強威逼,蠶食鯨吞;生靈涂炭,國將不國。皇上若再不振作,難免成為亡國之君。」光緒大為震動,當即表示︰「朕意已決,即刻稟明母後,推行新政。」

次日,光緒皇帝傳見慶親王奕劻,明確提出︰「朕欲施行新政,又恐母後阻礙。汝可先去頤和園稟告此事,速來回奏。」奕劻道︰「如果老佛爺不允,又當如何?」光緒道︰「太後若仍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做亡國之君。」奕劻趕到頤和園如實轉告,慈禧聞言大怒道︰「他不想坐此位?我早已不願他坐之。」奕劻勸道︰「老佛爺息怒。皇上要推行新政,也是為了鞏固我大清國的江山社稷。依奴才之見,不妨讓皇上試辦之。」慈禧听罷,臉色陰郁,勉強答應道︰「也好,就由他去辦,俟辦不出模樣再說。」于是,奕劻回復光緒皇帝道︰「太後不禁止皇上辦事。」光緒大喜,當即趕往頤和園向慈禧謝恩。慈禧淡淡地道︰「變法也是要緊之事,但毋違背祖制,毋損滿洲權勢,方準施行。」光緒皇帝滿面歡笑道︰「遵旨。皇兒每行一新政,必先奏明母後,敬請訓示而後行之。」言訖,辭別回宮。後人有詩議之曰︰

變法不準違祖制,維新切莫除舊規。試看母子爭權處,貌合神離徒傷悲。

光緒皇帝回到皇宮,神采飛揚,浮想聯翩。他計劃著︰依靠張之洞等洋務派的實力,利用康有為等維新派的聲譽,進行一定程度的變法,逐步擺月兌母後的控制,做一個乾綱獨斷、名垂青史的真皇帝。翁同和看出了光緒皇帝的心思,回到家中,連夜起草了兩篇《請定國是》的奏折,先後交給御史楊深秀和侍讀學士徐致靖,用他們的名義送給皇帝。光緒皇帝覽奏大喜,在征得慈禧太後同意後,于6月11日,發布了《明定國是詔》,標志著變法運動正式開始。由于是年為農歷之戊戌年,故稱「戊戌變法」。

光緒皇帝的新政剛一開始,慈禧太後就針鋒相對,嚴密防範。她迫使光緒在一天之內連下三道「上諭」︰第一個「上諭」,免去翁同和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職務,驅逐回籍;借以孤立光緒。第二個「上諭」,規定新受任二品以上的官員,必須到皇太後面前謝恩;以此控制用人權,堵塞光緒破格任用維新人士的渠道。第三個「上諭」,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以控制京津和華北的兵權。隨後,又派懷塔布管理頤和園官兵,派剛毅管理健銳營官兵,控制紫禁城。為了嚴密監視光緒皇帝的活動,慈禧還在宮廷內外布滿了爪牙,出入宮門之人,一律嚴格檢查。慈禧布下天羅地網,視皇上如同釜底游魚,任其跳躍,焉能逃月兌?

光緒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然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既然邁出了變法的第一步,也只好硬著頭皮走下去。數日後,光緒皇帝在頤和園仁壽殿召見康有為,君臣長談達兩個小時之久。康有為向皇帝陳述了變法三策︰「上策是,仿照日本、俄國經驗,確定變法大政方針;詔令天下,一體執行。中策是,挑選有才能之官吏,制定變法細則,次第實行。下策是,令各省督撫自定變法方案,積極推行;守舊不變者,予以革職。凡此三策,能行其上,則可以強;能行其中,猶可以弱;僅行其下,亦不至于滅亡。」光緒道︰「卿之所言甚善,朕欲行其上策。不知當從何處入手?」康有為道︰「應先開制度局而變法律。」光緒道︰「一語中的,實為變法之關鍵。」康有為道︰「皇上之聖見既及此,為何久而不舉,坐致割弱?」光緒皇帝防人偷听,目光注視窗外,然後嘆息道︰「奈掣肘何!」康有為意識到這是暗示太後和守舊大臣,但他仍然鼓起勇氣,激勵光緒道︰「皇上可就權力之所及,行可變之法,循序而漸進,亦可救國。」光緒道︰「國事全誤于守舊大臣之手,但朕無權去之,也勢難盡去。」康有為沉思良久,為之劃策道︰「請皇上勿去舊衙門,而惟增置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漸擢小臣。多召見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賞以卿餃,許其專折奏事足矣。」光緒恍然大悟,道︰「不是除舊更新,而是留舊增新。」康有為低聲道︰「逐漸實現權力轉移。」君臣二人,一個懦弱,一個幼稚,空言變法,無異于一場春夢。

光緒皇帝雖然接受了康有為的主張,但只授予其「總理衙門章京行走」的六品官餃,許其以專折奏事之權。半月後,梁啟超也以舉人身份被皇帝召見,也僅授予六品卿餃,受命辦理譯書局事務。六品卿餃,僅是個小秘書而已。只此可見,光緒皇帝並不想重用康、梁,而只僅僅是利用其聲望。雖然如此,因蒙皇上召見,卻使康有為、梁啟超名揚四海,聲震八方;惹得全國各地的讀書人眼紅心熱,歡呼雀躍。誠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旬日之間,在京城內外形成了「家家談維新,人人議變法」的熱鬧場面。

開台鑼鼓響過,正戲隨之開始。光緒皇帝迫不及待、接連不斷地發出詔書,甚至一日數令,傾瀉而下;三月之內,便發了一百八十多道詔書。其主要內容有,政治方面︰準許官民上書言事;取消閑散重疊機構,裁汰冗員;廢除旗人寄生特權。經濟方面︰在京師設立鐵路礦務局和農工商總局,保護農工商業的發展;獎勵創造發明;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裁撤驛站,設立郵政局。軍事方面︰裁撤綠營,精練陸軍,改習洋操;實行征兵制;重建海軍。文化教育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兼習中西學科;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準許設立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游歷等。這些詔書不分輕重緩急,號令雜亂無序,顯得毛毛躁躁,難免月兌離實際。由于缺乏深思熟慮,許多指令根本就無法實行。

變法詔書的頒布,從主體上看,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學的傳播,有利于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但是,新政絲毫沒有涉及維新派提出的「設議會、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的政治內容。相反,卻把張之洞等洋務派提出的「籌餉練兵」反復強調,列為第一大政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