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四繼續給李彬堂講述金不換的洪拳秘要知識。舒 李彬堂感覺吃慣了打鹵撈面,吃碗牛肉蓋大米飯也頗解饞解餓︰
四氣
氣串行于筋絡,裹于骨而發力,中醫亦謂之營衛之氣。武術家、仙道家練氣之法殊道而同歸,皆雲︰氣以直養而無害。
洪家拳練氣之法,動者,以呼吸入門,推拿按摩助之,導引排打固之;靜者,以小周天自然功養之。然而練氣之法與養精之道息息相關,即使小周天真氣自然運行暢通無阻,如果泄精,必須七天後方能復原。
蛇拳練氣,氣之吞吐抑揚,以沉靜柔實為主,如蛇之氣,節節靈通,其未及物也,若甚無力者,一與物遇,則氣之收斂,勝于勇夫,有經驗者自能知之。練氣之法,柔身而出,臂活腰靈,駢兩指推按起落,若蛇之有舌,且游蕩曲折,有行乎不得行,止乎不得止之意。所謂百煉鋼成繞指柔者,即為此寫照也彗。
五神
神之一道,氣質清朗,目銳膽實,與人相搏,未及交手而氣勢奪人,審明六路,耳听八方,知進退之機,立不敗之地。
神依賴于精,精足則神完,謂之精神齡。
龍拳練神,練習時周身無須用力,暗听氣注丹田,通體活潑,兩臂沉靜,五心相印,如神龍游空,天矯不測。
再講外五要
感法禪師說︰「若論洪家拳法藝,全憑手足身心眼」。這手、足、身、心、眼,便是洪家拳的外五要。心省活動施行,伶機前後左右,分明上中下勢,以柔制剛為謀,以活制死為本。一要人腳為先,二者解法要明,三則拆法要急,四用定勢為主,五問橋馬知機,六巧破法用意。何謂四到,心目手足齊施是也。心到則操守有主;目到則光明不紊;手到則攻取易行;足到則搏擊快捷。
一手
手是上盤的門戶,宜窄不宜寬,宜曲不宜直。寬易被對手乘機而人,直則力散,故門窄而易守,手曲而力抱。洪家拳訣說,「一手分三關︰頭關在肩,要沉;二關在肘,宜墜;三關在腕,最生猛」。除了沉肩墜肘外,洪家拳總體對手的要求,是密實和彎曲,以手為一分計,接橋時用五寸手,出擊時用八寸手,不得出直;還要求手從心口出,出時以螺旋勁從心口正中發力,即洪家「穿心掌」和「穿心拳」之法。
有前輩說洪家拳是以馬法為先鋒,手法為主力;亦有前輩說手法是主力,腳法是救兵。無論如何,手法是洪家拳的主要技法,膀手分內外,肘法見橫豎,橋手有十二法門。
手形
短打拳術中,常用的手形為虎口手、佛掌手和熊掌手,象形拳術中,常用的手形為虎爪手、龍爪手、鳳爪手、鵝頸手、鶴咀手、鶴翅手、鶴爪、鶴咀鉤、猴爪手和飯鏟頭等。洪家拳擅一步三變手,短打拳術中、往往一個組合動作,手形由虎口手、佛掌手和熊掌手互相變化。
常用的指形有虎牙指、單鶴指、蛇舌指、鎖喉指和撐天指。虎牙指、單鶴指和撐天指是練運橋和定橋的常用指形,撐天指用于練習指力。拳諺說「四指撐天天上天,沉對膊是真言,莫謂洪拳無妙法,鐵臂禪師也誑言」。
常用的拳形有日字拳、姜子拳(豹拳)、鳳眼拳和鶴頂拳,姜子拳重在打擊軟肋,鳳眼和鶴頂則重于點穴;日字拳形亦分兩種,一種是大拇指壓在食指面上的,是常見的日字拳;另一種是大拇指頂壓在食指側,拇指背拱起的,是用于戴鐵環練習的日字拳。
洪家拳的膀分為內膀和外膀。包括大、小臂的整條手臂稱為膀手。膀手運動時,肩胛骨內合,稱內膀,所用手法統稱內膀手;肩胛骨向外分時,稱外膀,所用手法亦統稱外膀手。膀法在少林古已有之,最常見的俗稱「三靠手」,南派統稱「打三星」。星者,式也,亦即由插花手、照鏡手和伏虎手三式組成之意,完整的膀手由七式組成,除了以上三式外,還有上、中、下三式十字手,即截膀、切膀和畫眉手,以及戴花手。洪家拳是先有膀法後有橋法的,膀法包含肘法和橋法,承繼自少林和詠春白鶴拳,橋法是由白鶴拳的單、雙枝手法衍變而成,突出一個「漏」字的技擊精華。所以在拳術的套路中,經常有一膀一橋的組合動作。
洪家拳對肘部的要求是「沉墜肘」。肘關節已經是防守的內線了,若對手突破這最後一道防線,從技擊的角度來看就非常危險了,所以洪家拳雖然有肘法,但不是作為進攻的主力,而是作為防守的救兵。肘法總體分為橫肘和豎肘。拳諺說「橫來掂送,掂來橫消」。是以肘破肘之總則,掂者,廣東方言,豎也。
南拳將手的小臂部分稱作橋,在沒有形成橋法之前,膀手常用的也是手的小臂,形成橋法之後,也就把膀手收入橋法之中。祖師將橋手的各種形狀,統一歸納形成十二橋手法門,即剛、柔、逼、直、分、定、寸、提、留、運、制和訂。剛、柔、寸是橋手勁力的三種狀態。逼、直是橋手的兩種形態,逼橋是短橋,與制橋配合,常用于封逼(閉)擒拿;直橋是長手,用作離橋抽打。定、運是橋手勁力之間的變化。分、留、提、訂是橋手運動的四個方向,橋手由內轉外是分橋;由外向內合是留橋;由下向上提托是提橋;由上往下按是訂橋。橋法是由橋手的形態和橋手的勁力組成的,橋手在運動過程中,橋力往往會在剛、柔、寸三種勁力之間變化。
顧名思義,橋是用于承托重力的,必須能承受擠壓封逼,沒有力氣是行不通的,是以洪家拳的橋和馬都是氣力功夫。練習橋力是實在功夫,歷代流傳下來的練功方法,以捧、抱石鼓的方法練提、留、直、定的橋力;將多片毛竹片的兩頭扎住,兩手穿人其中將竹片分開,是練分橋的方法;用倒立的方式練的是訂橋力;將石擔放在橋手上面練洪家三展手是練運柔成剛的法門;頭、肘倒立練的是逼橋力;引體向上或以手指捏酒埕都是練制橋力的好方法。
二足
足法在洪家拳中是一切馬步的根基,馬是指現代武術用語的步型,步是指步法。馬的姿勢、步的生動和身法的閃展騰挪、抑揚吞吐,全系于足下。由于身體的重心是由足來調節的,所以洪家拳首先要求「落地生根」,將身體的重心降低而使動作的基礎穩固。
足的牽涉面最廣,最密切的有馬法、步法、膝法、腿法、腰胯法和身法。腰胯法和身法也屬于外五要里「身」的範疇,故把他們放在那里面。
拳諺說「橋來橋上過,馬來馬發標」,洪家拳里常說的一個動作名詞就是「標馬」,標馬是以自己的前鋒馬攻擊對方的前鋒馬,這與北派拳法的腿擊法是異曲同工的,只是攻擊對手的身體部位不同而已,目的都是一樣的。
馬法
馬在現代武術名詞中即是步型,但洪家拳賦予步型更多的內涵,因此有專門的馬法,是通過步型的轉換變化達到身形變化的目的,比如八分馬變三七馬,三七馬變吊馬,三七馬變跪馬和挪馬等方法。
馬因騎馬式得名,而騎馬式是馬法的基礎核心,分為高、中、低三種形式,洪家拳早期以中四平馬為主,後來衍變成低樁馬和高樁八分馬。中四平馬一轉即為丁字馬和子午馬;低樁馬可轉為之字馬和蝴蝶馬;高樁八分馬是短打拳術基本步型,一轉而成三七馬、吊馬、拐馬、攬枝馬、僕地虎和跪馬等常用步型,通過這些步型的轉換以最簡單的方式,最快的速度達到身型抑揚吞吐的目的。
步法
洪家拳里的步,是指步法,是通過以步法的變化達到身形閃展騰挪,並同時攻擊對方下盤的方法,最典型的動作就是標馬,是身形向前的同時,先鋒馬攻擊對方前鋒馬的動作,故顏殿雄先生說︰「一要入腳為先」,就是這個道理。
身形的前後左右,要靠步法的橫直進退配合。進步分中門和偏鋒,力大欺人由中門人,踏四平步,打四平拳(掌),左馬右拳,右馬左拳是倒拖船勢;進步常用四平步、墊步和玉環步(鐮刀腳)。力小搏力大,進身走偏鋒,左馬左拳,右馬右拳,是拖船勢。抽身退步時,以退為進用倒三七步;縮身卸勢用拖步;躲避器械,暗器用退僕地虎;抽身卸馬常用(魚尾腳)倒三七步、拖步和僕地虎。左右卸馬,不論蓋步或插步,洪家拳統稱為偷步。
用前鋒馬攻擊對方前鋒馬的步法,屬于腳法里的暗腳和膝法,最常用的為魚尾腳、鏟腳和鐮刀腳。由中鋒入腳,用魚尾腳刮,用鏟腳捆,用膝頂撞;由偏門進馬,用鐮刀腳關(管)對方前鋒馬,用膝撬壓、跪對方前鋒馬的膝部。破法亦是用魚尾腳和釘腳,魚尾腳左右撥,釘腳就在中間釘。避法則用吊馬和提膝。
練習這種標馬功夫,傳統是用三角樁和石鼓輔助練習的。三角樁是在地上釘三個木樁,分別在等邊三角形的三個角,邊長以馬步的闊度為準,人站在三角形的底邊的正中,左右腳劃弧挑開成馬步時,用腳掌外側捆刮兩邊的樁,再一只腳由內向外劃弧捆刮頂上的樁,落馬成正面子午馬或三七馬,第三式再將前鋒馬沿第二式所劃的弧線捆刮起式時捆刮的柱,落馬側身子午馬或三七馬,由于是三個式,又有師傅將此稱為「三星樁」的。樁釘人地下由淺而深,最後能一腳捆斷杯口粗的木樁,就算功成。練石鼓則比較簡單,將石鼓置地上,用前鋒馬捆刮、鏟和鉤,能將百來斤重的石鼓一刮而出十數步者,亦算功成。
腳法
腳法在武術名詞中叫腿擊法。洪家拳亦有腳法,只是腳法是用來作奇兵或救兵的,奇兵用于突襲,救兵則是在手門被對手封死或對手有幫手時,不得已而施行。
洪家拳的腳法比較簡單,單個動作計有魁星踢斗(低彈)、白鶴踏雪(踩腳)、童子獻蹄(撐腳)、虎尾腳(側撐)、明尖腳(中彈)和鉸剪腳等;組合動作有懶虎伸腰、三星鉤彈腳、纏絲明尖、左右撥腳和連環掛腳等。雖然在拳術套路中,腳法和跳躍動作的編排沒有傳統少林拳的多,但不要少看洪家拳的腳法簡單,它卻是很實用的功夫,作為奇兵也好,救兵也罷,都應下一番苦功夫練習。
膝法
膝是下盤的門戶,總宜合宜跪,不宜分散。合則下盤力實相抱,門戶緊密,對手不易攻入,跪帶撬力,適用于防守。
這時怡和酒米店掌櫃的慌慌張張來找古湛四。原來,店里來了一個外省人,雙手在街上路邊挖起一塊二尺多長,寬一尺左右,二、三寸厚的花崗石,徑直來到怡和酒米店的櫃台前。他左手舉起石塊,右手伸出,口口聲聲要「五塊龍洋」。掌櫃喝令他走開,他反而把大石塊擺在櫃台上,賴在那里就是不肯把石塊搬走。掌櫃給他五分硬幣,他把錢掃落地上。掌櫃心知踫上惡丐,他想推掉石塊,又移動不了,只好忍耐,連續添到五角、一元,他還是把錢掃掉,掌櫃只好叫湛四出來。
湛四和李彬堂便出來。湛四不動聲色,先把石塊搬回原處,再命惡丐離開。惡丐見湛四不哼聲,又是一個老者,以為他怕了自己,就再跑到街上,要挖一塊更大的路石逞強,湛四上前制止,惡丐站起來,走了幾步,忽的從身上拉出一個飛鉈,閃電般的打向湛四的面門。說時遲,那時快,湛四眼靈手捷,右手一伸,把飛鉈抓住,接著用力往身後一扯,只見惡丐「哎喲」一聲,撲倒在地;惡丐隨即躍起,揮拳向湛四打來。湛四不緊不慢,一轉身一起腳,就把他掃倒,跌得他頭破血流。圍觀的群眾同聲喝彩︰「好!」還異口同聲地喊︰「打死他,打死他!」